分享

桃園抗日史話:不能忘記的一段悲壯歷史(中)

 肖开平2qquyxp8 2019-05-14
文/張卓如‧洪誠志

當桃園機場捷運列車由林口台地往西下赤土崎後,來到南崁溪支流的坑子溪谷地,可看到遍布綠色山林、水田、古厝等的世外之地。這裡東接坪頂大山陵(今林口台地),西接桃園大平原,「東暨南北,群山環抱,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千山萬壑,匯泉成流,西往大海。」其中一棟雄偉華麗的古厝,雄踞虎岳之靈。「厝前土地平曠,良田百頃,長綠油油,庭臨美池,碧水悠悠」、「前溪曲水,東源西注,宛宛環繞而流,冬溫夏涼,四季和照,佔極地理之優。」這裡就是抗日義士林為恩的故居。

▲1963年的德門居全景和今景對照。上圖取自《林氏九牧衍派台灣家譜》

抗日義士故居的探訪

這棟位在今桃園市蘆竹區坑子里頂社的的「林氏祖厝」,名為「德門居」,位在坑子里第一鄰,與外社里相鄰,是蘆竹最早發展的地方之一。除了傳統民居的魅力吸引我們造訪,還有出身此處已故的林丕格先生,是筆者就讀的永平國中(今新北市立永平中學)創校校長。我們選在初春的時節前往,此時當地農戶正忙於插秧,當地老人家說「德門居」的林家在當地曾是家大業大的家族;後來我們又幸運的碰到目前正務農的林家後代,他告知我們林丕格是他祖父的堂兄弟;修《林氏九牧衍派台灣家譜》的林元芳是他祖父的堂叔輩兄弟;林為恩則是林丕格曾祖父輩的堂叔輩兄弟。林為恩之父林天賜見此地山川秀麗,擇此而居。並在其領導下,才興建完成這間近一百五十年歷史的祖厝。

德門居坐南朝北,計有公廳 (大廳)、東、西廂數棟,建築屬於多護龍的格局。護龍即廂房,通常位於公廳的兩側,屬閩南式傳統建築。今日,均為林氏宗親永久共有。德門居的東門門樓位於東側的護龍旁,當時為了防禦地方上的盜匪,所以在圍牆外規劃有池塘、活動木橋及槍櫃等防禦設施,目前池塘仍存在,活動木橋已不存。槍櫃又稱為銃樓,是一棟牆上佈有槍孔的二層樓房,位於主要屋宅旁,平時可當作儲存槍枝彈藥之倉庫,有急難時也可做為避難或防衛的場所。位於深坑的黃氏古宅也同樣有銃樓。目前德門居的兩側廂房和銃樓均有補強和整修過。後山則為林家花園遺址,稱為「恕園」,種植名種花木、盆栽、蘭花。此外,後山暨東西周圍,也曾密植刺竹、人馬不得而入。

另外,我們發現,德門居內的一些建物屬於「土确厝」。「土确厝」的土确是利用泥土、稻穀殼混合後,曬乾、切塊,興建而成,主要的特色就是冬暖夏涼。其優點是隔熱性佳,缺點是較怕水,所以底部會墊以石塊或磚頭,經常年的風吹日曬雨淋,也使得土确厝較不易長期保存。磚掉了就補磚、屋頂脫落就鋪瓦片,流傳到現在成為百年老厝,反而更耐用。

▲清光緒年間頂社祖厝平面圖。取自《林氏九牧衍派台灣家譜》

至公廳參觀時可看到其內部幾乎未整修過,仍保持百餘年前的原貌。公廳正門門楣之上刻「德門居」。對聯寫著:「德行有何奇只在父慈子孝(右聯),門庭無別玩當盡兄友弟恭(左聯)。」橫批寫:「福祿壽三星拱照」。東門門樓對聯為:「德必有鄰好山好水居前後(右聯),門無俗客梅友竹常往來(左聯)。」門眉之上外刻:愛得所,內刻:九牧衍派(衍派是姓氏的發源或淵源)。表示此祖厝是林氏九牧衍派天賜公偕同餘四兄興建。

九牧林為林姓重要分支之一,有「唐九牧林」與「宋九牧林」之分(但一般是指「唐九牧林」)。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其先祖也正是系出福建莆田的「九牧林」。「德門居」先祖自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於明朝間分派於泉州府晉江縣。林氏一族,自「文進公」開台至今,其繁衍發展快速。今日,德門居後人經營水稻面積約20公頃,並以先祖「天賜公」為有徳之人,以「天賜米」為品牌行銷,以向先祖學習;並在去年榮獲第四屆百大青年農民,真有「乃祖之風」。

和林本源家相交甚篤
桃園蘆竹的林家和台北板橋的林本源家同樣是漳州人,雖是遠親,卻有相當不錯的交情。根據林元芳修《林氏九牧衍派台灣家譜》:200年前,德門居主人林天賜自今蘆竹區坑子里貓尾崎遷徙至蘆竹區外社里興化厝後,耕作林本源家水田。於1843年轉遷至坑子里林家祖厝現址。隔年,林本源家5子林國芳赴大園拔仔林租館結租,途遇盜匪攔劫,林天賜聽聞,立即號召眾人馳援,始獲解危。自此,每遇林本源家族赴大園收租,均承林天賜護其安全。所以,在1884年的中法戰爭,當林本源家受督辦軍務劉銘傳之命,糾合台北林姓集團,派遣兵勇五百名,開赴滬尾(今淡水)前線作戰,可能也有「德門居」的林家參與。 
林為恩的發揚光大
1879年林天賜等五大房分家,大房林天賜子孫仍居坑子頂社祖居。當時林天賜已經長逝,財產之分繼,均照其遺言。子孫「合作力耕,家業益盛。」林天賜第五子林為恩,字詠覃,號剛誠,從小就很好學,守著晴耕雨讀的傳統。1891年,林為恩回大陸謁祖修譜。兩年後林為恩增建茂林齋、茶寮門樓暨圍牆。茂林齋位於「德門居」西側後方山麓,為林家學堂,平日林為恩除專任師傅,教育家族子弟外,凡桃園地區有志向學者,率皆前來,受教於門下,故世稱其為林學院(又稱林老師)。後來,林為恩通過台灣地區的縣試,以優等成績列為首席,忽逢「乙未割台」之變,遂喪失參加清政府秀才考試的機會,乃投筆從戎,參與抗日。

▲林為恩家譜序及其筆跡。取自《林氏九牧衍派台灣家譜》

加入乙未抗日的戰局

光緒二十年(1895)乙未,台灣被割讓於日本。日本派北白川宮親王率軍武裝接收台灣,台北城陷落後因日軍慘酷無道,特別是婦女受害最深。造成台北三市街的艋舺、大稻埕、府城和城郊的板橋、士林等人心惶惶,富裕者競搭輪船逃往大陸,形成一股逃難潮。有「夕載數百,而朝有數千西望海岸」之光景,運輸從未如此頻繁。尤其艋舺地區之居民,每百名之中有八十名逃避大陸內地。

當日軍沿著今日北二高沿線鄉鎮南下,占領新竹的新埔,並往九芎林(今新竹芎林)進擊時,此時42歲的林為恩所率的棟字副營在水尾庄,也就是今天的月桃窩古道埋伏,伺機襲擊日軍的先頭部隊。兩軍激戰後,日軍隨軍記者發現十名的義軍死者中,有一名有著武裝之艷麗的屍體倒在血泊中。仔細檢視之下,竟是著男裝的女兵,胸間尚有不少的彈藥攜帶。依其判斷,尚有其他紅裙者參軍。這是少數日本史料中有台灣女兵參戰的記載。另外,據一個參加乙未戰役的日軍士兵日記紀載,北白川宮親王曾告訴日軍士兵征台戰役可在三個月內結束,但當他看見倒下的義軍屍體很多是婦女時,才知道是神話。可見當時包括桃園地區「全民皆兵」的盛況。

▲日人筆下有台灣婦女參軍的抗日作戰圖。圖畫中婦女露出胸脯 ,可能是日人刻意向日本國內宣傳台灣住民的野蠻;或是把他印象中朝鮮婦女裝扮套用到此

在水尾庄抗日失敗後,林為恩等退守新竹的水仙崙(今北二高寶山休息站附近),仍不敵,乃回林家祖厝「德門居」靜待其變。日軍於1895年10月下旬佔領台南後宣佈「全島平定」,林為恩基於民族大義,與堂侄林維給及鄉人陳明芳、黃勝、黃坤等人,連同觀音山、大嵙崁(今桃園大溪)、錫口(今台北松山)等義軍密謀抗日,約定以該年陽曆12月31日除夕(日本過年)夜起義,完成奪回台北的任務。林五大房派下子孫均紛紛集中頂社祖厝的抗日大本營,進則攻戰,退則避難。並在茂林齋的西山建築瞭望台,為觀察日軍動靜之用。大家密切聯繫合作,此乃「德門居」林家遇難團結之現象。隔年元旦破曉,林為恩等率領林家子弟自坪頂進攻台北;然後從1月4日起,結合其他義軍和日軍於坪頂等處大戰,共四日,戰功赫赫。

1月17日日軍先遣隊至坑子測量道路,偵查形勢。夜泊茂林齋。隔日臨走,留給良民證及號碼牌。但日軍接到漢奸密告,視頂社為抗日大本營,遂於1月24日派大隊兵馬攻入坑子村,並占駐林家「德門居」,設立臨時本部。頂社壯丁均已逃難,林為恩乃持號碼牌,前往談和救民。但日軍認為林為恩為義軍領袖,未允談和。遂逮捕林為恩、林維給及鄉人陳明芳、黃勝、黃坤等人囚禁在「德門居」的槍櫃樓。1月25日清晨,日軍燒毀茂林齋。早上,林為恩、林維給,等被押往坑子庄赤土崎王厝,黃昏於王厝對面山上遇害。林元芳稱:「此次大禍,則為吾林光緒乙未之變」。從此「茂林齋」遺址,僅能供人憑弔這可歌可泣的歷史。

林為恩抗日的事蹟,在日據時期的《蘆竹庄誌》〈林為恩〉僅以「領台後,人心洶洶之際,遇到不意之災難,急死。」隱諱過去。台灣光復以後,政府明令林為恩、林維給等入祀桃園忠烈祠,並將這段抗日史實列入《桃園縣志》,以供後世景仰。

乙未抗日的反思

了解「德門居」的先人抗日的事蹟後想到晚清著名愛國詩人黃遵憲寫的《人境廬詩草》,有收錄一首詩叫做《台灣行》全文如下:

一輪紅日當空高,千家白旗隨風飄。搢紳耆老相招邀,夾跪道旁俯折腰。紅纓竹冠盤錦條,青絲辮發垂雲霄;跪捧銀盤茶與糕,綠沈之瓜紫蒲桃。將軍遠來無乃勞,降民敬為將軍導。將軍回來呼汝曹,汝我黃種原同胞;延平郡王人中豪,實辟此土來分茅。今日還我天所教,國家仁聖如唐堯;撫汝、育汝殊黎苗,安汝家室毋譊譊!將軍徐行塵不囂,萬馬入城風蕭蕭。嗚呼將軍非天驕,王師威德無不包!我輩生死將軍操,敢不歸依明聖朝!噫嚱籲!悲乎哉!汝全台,昨何忠勇今何怯?萬事反覆隨轉睫!平時戰守無預備,曰「忠」、曰「義」何所恃!

身負龐大家業和族人安危的林為恩義士在抗日失敗後選擇了「我輩生死將軍操,敢不歸依明聖朝。」即日本軍隊開過來,給日本人磕頭。就是磕了頭,族人他們才沒死,他們的兒子,他們的孫子,他們的曾孫子才能活到今天,而他自己和其他抗日義士則保持個人尊嚴,保持台灣人的尊嚴,保持中國人的尊嚴,而被日本人打死。這批英雄烈士,我們要向他們頂禮。(待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