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教你治乙肝---退黄六法

 被遗忘的海岸a 2019-05-14


黄疸是一个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出现这一症状。张仲景治疗黄疸的办法较多,不拘于清化湿热,我们仅从《伤寒论》中就可学习到六种退黄法,对临证颇有启发和帮助,兹归纳介绍于下。

操作

(一)泻下退黄法
参阅原文:
260 条:“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36 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本法适用于阳明湿热发黄兼有腑实证者。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小便黄赤而短少,发热,口渴,心烦,脘痞不适,不饮食或恶心欲呕,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汗出不彻,或头部汗出,舌苔黄厚或黄腻,脉象弦数或滑数。条文中“瘀热在里”作“郁热在里”解。其病理特点是:阳明腑实不通,邪热与肠腑中湿浊相合,湿热郁蒸,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而发黄。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30 克,大黄10 克后下,栀子10 克)。方中茵陈、栀子皆为清热利湿除黄要药,配以大黄通腑泻下,使湿热下行随粪便而去,则肝胆不受熏蒸,故发黄可愈。本方运用大黄是提高退黄疗效的关键。

善良的fsm: 合小承气汤疗效佳。


(二)解表退黄法
参阅原文:
262 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本法适用于太阳阳明合病之湿热发黄证。症见身目俱黄,身痒,小便黄而短少,脘痞,无汗,发热恶寒,苔白或薄黄,脉浮数。条文中“瘀热在里”亦作 郁热在里 解。其病理特点是:太阳阳明合病,邪热与湿相合,湿热郁蒸,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而发黄。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6 克,连翘15 克,杏仁10 克,赤小豆15 克,大枣七枚,生锌白皮10 克,生姜6克,炙甘草6 克)。本方实为麻黄汤加减而来,麻黄汤去桂枝仍有发汗解表散水气之功,又加用连翘、赤小豆、梓自皮清利湿热,表里直通,则湿热有外泄之路。方中梓白皮,近多用桑白皮取代,但《医宗金鉴》认为该方“无梓皮,以茵陈代之”,这一说法很值得赞同,因茵陈为除黄要药,临床实践也足以证明这一取代是非常合适的。

善良的fsm: 加车前子效佳。



( 三) 清化退黄法
参阅原文:
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本法适用于阳明湿热发黄,既不兼表又不兼腑实证者,皆可用之。症见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小便黄赤短少,发热,心烦,汗出不彻,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等。其病理特点是:阳明邪热与湿相合,湿热郁蒸,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而发黄。
方药:栀子柏皮汤(栀子10 克,黄柏10 克,炙甘草6 克)。方中栀子、黄柏皆苦寒之品,能清热化湿,以达退黄目的,甘草和中。从临床实践看湿热黄痁用甘草很不恰当,为此《医宗金鉴》曾明确提出反对意见:”此方之甘草,当是茵陈蒿,必传写之误也。”这一订正,甚为精巧,个人非常赞同。经此一改,栀子柏皮汤就变成栀子、黄柏、茵陈三味药。比原方更符合临床实际,而且运用范围也就更为广泛,凡是湿热黄疸,无论是何病引起,皆可以此方加味治疗。



( 四 ) 温化退黄法
参阅原文:
259 条: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195 条: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本法适用于太阴寒湿发黄证。症见身目发黄,其色晦暗,小便黄,畏寒身倦,脘闷腹胀,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原文195 条虽冠以“阳明病”三字,实非真正的阳明病,主要指病变部位在阳明胃,其精神实质,当指中焦虚寒,水谷不化,而引起的寒湿发黄证,亦即原文所谓之谷疸证。寒湿发黄属阴黄,湿热发黄属阳黄,两者应予鉴别。其鉴别要点是:阳黄色泽鲜明,并见一派湿热之象;而阴黄色泽晦暗,并见一派寒湿之象。其病理特点:太阴虚寒,脾阳不运,寒湿内郁而发黄。
方药:《伤寒论》原著有论无方,只云“于寒湿中求之”,意即要用温化寒湿之方。据此可运用《医学心悟》茵陈术附汤(茵陈15 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附子10 克,肉桂3 克,炙甘草5 克) 以补充之。本方由四逆汤加茵陈、白术、肉桂而成。茵陈与附、桂并用,可温化寒湿而退黄。干姜、白术、甘草能温中燥湿健脾,体现了仲景“于寒湿中求之”的治疗原则。



(五)逐瘀退黄法
参阅原文:
125 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本法适用于瘀血发黄证。症见肌肤发黄,黄晕如油,其色微熏,少腹硬满,甚或疼痛,其人如狂或善忘,脉象沉结或沉涩,舌质紫暗等。条文中指出了两种发黄证:一是指太阳蓄水,膀胱气化不利,湿邪内蕴的发黄证;一是指太阳蓄血引起的瘀血发黄证。两者的鉴别要点是小便利否。小便不利者,为蓄水之发黄让;小便自利,为蓄血之发黄证。其病理特点是:太阳经邪内传,邪瘀互结,气血不畅,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而致胆汁瘀滞,肌表发黄。
方药:抵当汤( 水蛭6 克砂炒,虻虫3 克去翅足微妙,桃仁10克,酒大黄10 克)。方中桃仁活血化瘀,水蛭、虻虫破血逐瘀,与大黄相配,可以峻逐瘀热下达,瘀血行则黄自退。



( 六)利尿退黄法
参阅原文125 条(见上)。
大法适用干膀胱蓄水,湿邪内郁而引起的发黄证。症见身目俱黄,少腹胀满,小便不利,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或伴发热恶风,舌苔白或黄白相兼,脉象沉结或浮数。其病理特点是:太阳经邪不解,随经内传太阳腑,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湿邪内蕴,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而发黄。
方药:条文中虽未指出蓄水发黄证需用何方,但参照其它有关条文,太阳蓄水证当用五苓散( 茯苓15 克,猪苓10 克,泽泻12 克,白术10 克,桂枝6克) 。方中用了茯苓、猪苓、泽泻三味利尿渗湿药,配以桂枝通阳化气以行水,白术健脾燥湿,只要小便畅利则湿有去路,黄疸可自行消退。在临床运用时如加用茵陈为茵陈五苓散,则效果更佳。



注: 黄疸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


善良的fsm:三阳合病发黄,大柴胡合小承气合茵陈蒿汤。

中医家林生堂: 合方属变法。


伤寒误补发黄一剂愈:
王富春,新婚匝月,得太阳伤寒病,头痛发热,畏寒。误用补剂,邪无出路,遍身骨节疼痛,满头大汗热蒸,其面为橘皮色之黄,其小便如栀子之汁,所服皆清补疏利,势愈迫切,诸医技穷,始延余诊。幸脉无阴象,腹无泄结,胸无呕哕。谓曰:此症虽危,吾一剂立愈。其家且疑且信,顺之果然,原仲景伤寒论中有太阳病失汗,一身尽痛,头汗散热而黄者,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之例,益发汗利水,令郁拂之邪,表里两解之意耳。(《谢映庐医案》卷一)
医案解要:是案初见头痛发热畏寒,一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愚医不辨,反为新婚之人必因房劳而耗液伤精之常情所惑,误以表实为里虚,而滥施补剂,犯实实之戒,变证始生,此系一误。补药人口,犹如闭门留寇,邪觅出路,些许留表,故其人仍“遍身骨节疼痛”,些许入里化热与湿邪相合发为黄疸。至此,一半里证,一半表证,使医家识病用药难于掌握分寸,所以仍是衍用清补更添疏利之品不足为怪矣,此系再误以成太少合病。《灵柩·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咽干及痈,黄疸。”
幸有通仲景医术之人,一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药到病除。正如林澜之言:”麻黄连轺一证,虽曰在里,必因邪气在表之时失于解散;今虽发黄,尤宜兼汗解以治之也。”此语尤其切中本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