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ijitang.com 研究报道,讲座组织,刊物制作,高校企业研究项目众包 欢迎后台留言~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作者:唧唧堂研究人 高洪尧 生活中,无论是哪个人群,在办公、学习中,有些人的桌面会井然有序,而有些人的桌面则杂乱无章。对于前者,我们倾向于认为他们生活的井井有条,一丝不苟;对于后者,我们便会觉得他们太糟蹋,不懂清理。如果桌面杂乱,那么想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物品是着实困难的,这会大大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但是,乱真的一无是处吗?举个例子,像爱因斯坦、乔布斯,创造出了改变时代的理论、工具,他们的工作环境也都是一团糟的。当然了,他们毕竟是少数,我们都不会因为他们的成就,就武断桌面越乱,创造力越高。但是,我们可以去验证。 一般情况下,那些很注重工作效率的地方,如玩具制造场、快餐店等,他们都会把需要的材料分门别类地放好,需要什么直接到相应的地方去取,很是方便。这种便属于分层结构,即包括很多子系统。但这样的做法也许是利弊共存的,即双刃剑。一方面,这样做能够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这样做固化了人们的思维,很难创新,也许并不需要创新,但是怎么会有不需要创新的东西呢?!和分层结构相对的,称作扁平结构,但不是管理学里面的术语,这里是指材料、信息任意摆放,不限于所属种类。 之前有研究发现:当一个词伴随着不同的词出现时,人们对其近义词的感知也是不同的,即信息所处背景不同,激活人们对它的概念也是不同的。当背景和原本词义差异较大时,人们联想到的同义词含义更加奇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扁平结构,同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我们需要在不同词汇中进行转换,因此认知灵活性也会有所提高。所谓认知灵活性,就是指我们在不同信息之间进行注意转换的能力。一般认为,这种能力越高,创造力越高。所以,Kim等人(2017)假设:相比于分层信息结构,扁平信息结构能够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其中,认知灵活性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研究者通过三个实验研究,证实了自己的假设!这也可以说明,桌面越乱的人,他们的创造力可能真的会更高。因为,他们在桌子上接受到的信息就是扁平结构的。当然了,那些不在桌子上学习、工作的,桌面还特乱的,不敢妄加说他们创造力高!那接下来就简单说说研究者的实验。 三个研究的思路一致,都是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信息分类组(分层结构)和信息杂乱组(扁平结构)。然后让他们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句子构成任务和乐高积木任务。结束后并对他们感知到的是否分类进行检验,最后请其他人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创造力、认知灵活性评价。其中,创造力的评价分为一般和最高创造力,前者是平均数,后者是最大值。认知灵活性则通过他们表现结果中使用信息的种类数量进行评定,越大则代表灵活性越高。在后两个实验中,还加入了对认知持续的评定,即被试花在每个表现结果上的时间,时间越长,代表着质量越高,创造力越高。 实验一采用的是句子构成任务,即给被试一些单词,让他们尽可能多地组成句子。材料如图一、二,前者是信息分类组,后者是信息杂乱组。实验二和实验一的不同之处是,采用了专家评定(实验一是学生评定),信息数量减少。实验三采用的是乐高积木任务,即把材料换成了积木,要求被试搭积木。材料如图三、四。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三个实验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即:信息杂乱组(扁平结构)的被试表现出的一般创造力要高于信息分类组(分层结构);信息杂乱组的被试认知灵活性、认知持续性都要明显高于信息分类组;认知灵活性、持续性在一般创造力和组别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同时,研究者也探讨了产出结果数量和最高创造力的关系,但结果并不一致。 你的桌面乱吗?信息越乱,认知越灵活、越持久,创造力越高哦。我发现,这貌似是一种“强迫”,即桌面很乱,我们“不得不”把注意转来转去,“不得不”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时间,最后虽然效率降低了,但质量提上来了,甚至创造性都提高了!当然了,还是像我前面说的,如果你桌子很乱,但你并没有在上面学习、工作的话,便不符合我们今天所说的—桌面越乱,创造力越高哦! 参考文献: Yeun, Joon, Kim, Chen-Bo, Zhong(2017). Ideas rise from chaos: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creativity[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17, (138): 15-27 唧唧堂研究人简介:高洪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