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瑾珍贵老照片:被捕后只写下七个字,死后却无人敢替她收尸

 昵称413468 2019-05-14

杭州西冷桥下,岳飞墓旁,汉白玉雕刻的秋瑾像迎风而立。每到黄昏时刻,世间百态黯然失色,远山雾霭的映衬下,只见长裙曳地的秋瑾手执长剑,远眺祖国山河万里。曾经的满腔热血仿佛仍燃烧在眼前。巾帼英雄的风姿不减当年,湖畔微风传达着她“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嗟叹”。

秋瑾女士,著名的女权运动家、民主革命家。祖籍在今绍兴市,是个典型的官僚家庭。自秋瑾祖父起,时代簪缨。她的母亲是萧山的望族之后,父亲是光绪年间的秋信候,秋瑾幼年就随家中兄长在家塾读书,喜好诗文,15岁之后岁父兄学习骑马,喜好着男装,常常以秦良玉和花木兰自比。1986年秋嫁与王廷钧为妻。因其忧国忧民之心,受到了夫家和当地人民的敬重。照片中是女扮男装的秋瑾。

王廷钧于光绪二十六年出任户部主事,随后八国联军入京,夫妻为避战乱,协同返乡,于1904年去京复职。在这之后,秋瑾在丈夫的支持下,终于冲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枷锁,东渡日本留学,相继加入了三合会,发起共爱会,同期参与了《白话报》的创办,是民主共和运动的中坚力量。照片中是在日本的秋瑾。

光绪三十一年,回国后的秋瑾和徐锡麟一起加入光复会,于此同时,国内的革命形势逐渐成型。同年七月,秋瑾远赴日本加入同盟会,第二年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并任教于浔溪女校,在此期间,秋瑾参加了炸药的实验制造过程,被炸伤,差点被逮捕。照片拍摄于1905年,尹维峻(后排左起第4)与秋瑾(后排左起第2)在绍兴明道女校的合照。

这让秋瑾意识到了做革命随时有可能牺牲,所以在同年的秋天,秋瑾返回了夫家和丈夫孩子团聚,并向夫家索要了数千金用于《中国女报》创刊。于此同时,秋瑾对外申明和家人脱离了关系。这件事一度受到了当地人的唾骂和不齿,直到秋瑾就义后,人们才知道这是她为了不拖累家人的无奈之举。

1907年,秋瑾和徐锡麟分头筹备浙江、安徽的举事。此时,秋瑾正担任大通学堂的督办。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后遭清廷镇压失败,其弟徐伟将起义之事泄露了出去。别人劝她离开绍兴,但她却拒绝了,称“革命要有流血才能成功”。照片为秋瑾(后排左二)与共爱会成员的合影。

随后清军包围了学堂,秋瑾被捕,面对清军逼问,她坚不吐供,只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后她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秋瑾就义后无人敢为其收尸,国内报纸也皆失声,生前好友吕碧城、吴芝瑛设法与人将其遗体偷出掩埋,后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照片为众人偷偷抬秋瑾灵柩经过跨虹桥。

但清政府担心其对民众以及舆论影响过大,逼令迁移她的墓葬。1909年之后,秋瑾儿子王源德将她的墓迁回王家祖坟。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将秋瑾的墓葬迁至岳飞墓旁,树立汉白玉雕塑供后世膜拜瞻仰。直至今日,走到秋瑾墓前仍然可以看到人们手捧鲜花表达着对她的缅怀与敬意。照片是吴芝瑛在秋瑾墓前的留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