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以为家》:一个黎巴嫩贫民窟男孩把自己父母告上法庭

 亮哥eoim8x8y62 2019-05-14

“我要起诉我父母。”

“为什么要起诉父母?”

“因为他们生了我。” 

豆瓣8.9分《何以为家》,

我不想起诉我的父母。

《何以为家》故事发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贫民窟,12岁的小男孩赞恩与父母和弟兄姐妹生活在破旧的阁楼里。他们从来没有上过学,每天要打零工赚取家用,承担着本该由成年人去承担的责任。

01

影片第一幕,赞恩就有着异于一般孩子的成熟,成熟的让人心疼。

他知道店老板给11岁的妹妹零食是别有所图,一出门就把东西扔进了垃圾桶。

他知道女孩子裤子沾血是来了月经,对父母来说,已经“开花结果”的妹妹,就是一件可以出售给其他男性用以童婚的商品,于是为妹妹洗裤子、偷卫生巾,千方百计教导妹妹要隐瞒。

他知道妹妹被带走是要去“被结婚”,于是用他那无比弱小的身体撕扯、叫喊、却因为力量弱小,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妹妹被带走。

02

影片的第二幕,赞恩出走。

在游乐园中他脱去了女性模特的外衣,露出她的乳房,没有身份证明的单身母亲哈瑞看到了,她知道这并非是一个男孩的恶作剧,而是他在潜意识里渴望母亲的爱,这是一个孩子原始的本能。

于是把他带回了家,让他照顾自己的小儿子。哈瑞因为没有身份被拘捕,赞恩用滑板车和饭锅托着比他更小的小男孩在街巷中艰难的行走,是影评最撼人心魄的几个镜头之一。

他从孩子变成了“父母”。

当他不是父母时,他没有办法救自己的妹妹,当他成为“父母”时,却没有办法照顾小男孩,只得把他交给另一个男人。

03

影片第三幕,赞恩知道母亲穿着黑衣是奔丧,得知11岁的妹妹死于难产,直接拿了把菜刀冲向那个他曾经打工的店铺。

当他知道母亲再次怀孕意味着又一个悲剧要降生,于是他打电话给电视台说出自己的故事,甚至把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出现在法庭上的他,说出了叩击灵魂的陈述: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了我。

 “我要起诉自己的父母”,可男孩起诉的真的是父母吗?

父母的愚蠢和无力是环境的一部分,社会的压迫和命运的侵袭下,孩子的起诉是他弱小的反抗,是他出于良知的质问,质问父母的残忍,质问社会的残酷,质问这个巨大而荒诞的世界。

他控告父母,却发现自己在社会的残忍面前,也像父母一样无助。

社会是罪人,父母是罪人,假如我也会变成罪人,那不如从来没有出生过,于是他控告源头,像一个势必要以自己弱小之死来叩问大人到底有没有灵魂的英雄。

影片中,没有养育能力,却要不断生育的父母,造成了孩子的悲剧,失败的父母指望着孩子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事实上,亲手毁掉孩子的一生。我们身边这样的父母是少数,但是为人父母的责任究竟什么,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

圣经《箴言》里有句话很耐人寻味:“你们做父母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

“有人会说,不都是熊孩子惹父母生气,怎么这里写做父母的惹儿女生气呢?

有没有家长疯狂的给孩子报辅导班,以至于孩子听到“辅导班”,就身体开始发抖?

有没有家长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总爱对对孩子大声吼叫?

有没有家长自己去看娱乐片,然后把孩子交给动画片,孩子小小年纪就戴眼镜,注意力不集中?

有没有家长在生人面前暴露孩子的缺点和隐私,伤害孩子的自尊?

有没有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互相争吵,还逼着孩子选如果离婚了要站在哪一边?

有没有家长用条件诱惑孩子完成任务,然后又不讲信用失信于孩子?

有没有家长不停地催婚,年轻人无奈之下匆匆相亲,婚姻大事却草草了事?

……

相比于肉体上的暴力,我们对孩子精神上的暴力更容易被忽视。

稍微了解幼儿发展规律的人都知道,0到6岁是孩子大脑、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

有多少家长把他们留在了老家,让孩子出生不久就忍受分离之苦。有多少家长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孩子,把初升的旭日,交给了迟暮的夕阳。

04

父母二字,责任重大

开个车尚且需要培训学习,需要驾照,可我们却孩子一生就立刻升级为父母,面对孩子这样巨大的未知,如若不去学习,好比无证驾驶,孩子的教育又怎么能不是车祸现场。

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到: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无矣。他7岁的时候背诵的经书,每隔十年温习一次不会忘记,20岁以后背的经书,搁置一个月便荒废了,可见孩童时期的记忆力远高于成人。

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他曾说:“我花了四年时间画得像拉斐尔一样,但用一生的时间,才能像孩子一样画画。”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相比于给予孩子的物质上的贫乏,我们对孩子潜能的认识其实更加贫乏。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论孩子》中写道: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有多少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人生梦想的工具,把孩子当做赢过他人的砝码,就是没有把孩子当做孩子本身,一个拥有独立的灵魂和思想的人。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向影评中的赞恩一样遭遇那样的不幸,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赞恩一样幸运,可以把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法庭,已经当父母,或是即将当父母的我们,能确保自己不是被告么?

影片中扮演赞恩的小演员,是真的生活在贫民窟的儿童。导演在去选角的时候,一眼就看重的他那倔强的眼神,他如此无助,却不愿和这个世界妥协,他还要抗争。

男孩的命运真的被改变了,2016年电影获得了加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就在当年,扎因和家人收到了一封来自联合国难民署的信,信上说他们可以被重新安置在挪威。

2018年8月扎因一家人终于梦想成真,他们搬到了挪威乡下的一所房子,面朝大海,背靠森林;每天早上8点,他跟兄弟姐妹们一起坐校车去上学。

如果面对世界的荒诞,孩子都选择了不屈从,我们这些大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