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绘画风潮泛滥的时代,但当时的绘画主要是为市井各阶层作肖像画,雇主的满意与否是一个画家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这时,荷兰出现了一个成功的画家——伦勃朗。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可以说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他在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你却可能很难想到他的结局…… 1606年,伦勃朗出生于荷兰莱顿。父亲是个磨坊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他家共有9个孩子,而伦勃朗是最小同时也是兄弟们中最聪明的。他14岁进莱顿大学,17岁时只身前往阿姆斯特丹,在画家拉斯特曼的手下学习绘画长达4年之久。21岁时,他回到家乡开画室,招徒作画。 随着绘画事业步入正轨,伦勃朗在当地也开始小有名气。1634年,他与一位富商的女儿结婚。后来,女方家也为他的绘画事业提供了不少帮助。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类似上海南京路外滩),至今仍保留着伦勃朗夫妻两人住过的一栋故居,可见他当时的生活环境要好于其他画家。 然而,曾经受宠于上流社会的伦勃朗,却因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最终死于家境穷困。 1642年,伦勃朗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队成员画了一幅名为《夜巡》的作品。这是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品。 当时的荷兰画坛,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在画志愿军人的群像时,必须严格按照其身份和军阶进行画面分配。伦勃朗却一反常规,他以接近舞台效果的手法呈现那些军人,既让每个人的形象都出现在画面上,又安排得错落有致、主次分明。 射手们在看过画作以后,认为伦勃朗未将志愿军人的地位摆正确,明暗、大小也是不同。他们不但拒接画作,还将伦勃朗告上了法庭。整个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伦勃朗画室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订单一下子骤减许多。 祸不单行,他的爱妻沙斯姬亚在生下儿子后感染了肺病离世。在此之前,这对夫妇已经失去了3个孩子。 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下,伦勃朗再无心讨好那些达官贵人,他开始注意到有着同样悲惨遭遇的下层普通民众们。他以更加含蓄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减少巴洛克风格的手法,尽管这种画法在当时并不流行。渐渐地,顾客们不再来光顾他,弟子们也转投他人门下。 从那以后,负债累累的伦勃朗一直未能走出困境。1669年,63岁的他在贫病交加中孤独离世,死后被草草埋葬在一个无名墓地。 伦勃朗的一生中共画了600多幅油画、2000多幅素描和100多幅自画像。他的绘画体裁广泛,包括肖像、风景、历史等,其中肖像画最为出色。为塑造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他甚至耗尽毕生精力研究面相学。 受巴洛克画派影响,伦勃朗的绘画色彩深沉、厚重,富于情感,在深棕色的基调中谨慎使用有限的亮色。同时,利用织物的闪光,在明亮的金黄、朱红的点缀中构成一片暖调,如同宝石般熠熠生辉。 在美术史上,伦勃朗被誉为“光与影的大师”。他灵活地处理复杂画面中的明暗光线,用光线强化画中的主要部分,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构成他画风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也形成了伦勃朗绘画的重要特色。 《杜尔博士的解剖课》是伦勃朗早期的作品。他让左边射来的一束光照亮了杜尔博士和尸体,衬着深暗的背景,使主要情节十分突出,又让每个人的肖像能够清晰展现,让整幅作品更富于表现力。这种人物的安排和光线的运用,在当时都是颇有新意的创造。 1642年之后,基于对绘画的深入理解,和人世间的艰辛,伦勃朗的画风发生了改变。他逐渐放弃细腻平滑的画面效果,开始用较厚的颜色塑造人物,再用透明色加以罩染,使黏稠的油画颜料散发独特的美。 《取样官员》是伦勃朗人生中的最后一张油画订单。他精心设计了布商们开会的场景,将人物形象表现得十分自信。没想到这幅油画作品并没有受到布商们的青睐,他们认为画中的自己“太一般了,而且姿势也不够端正”。 伦勃朗是一个为了绘画可以不顾一切的人,当他走进画室,就一连几周对外界不闻不问。他是为画而生的高贵灵魂,却终究沉沦,而荷兰画派也自此开始没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