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肚子疼写了封信,数百年后成了垃圾堆中捡出来的宝!

 曹直江 2019-05-14

上海博物馆藏品不下百万件,但其中有一件宝贝,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镇馆之宝”。这件镇馆之宝和王羲之有关,真身是一张他的“请假条”,而请假的原因,是因为……肚子疼。

《上虞帖》 唐摹本

上海博物馆藏

它叫《上虞帖》,也许有人听说过这个大名,但它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夜来腹痛帖》,就是晚上肚子痛,写了一篇帖的意思。此帖通篇58个字: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未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翻译过来就是,本来我想去见你,但是因为腹痛,去不成了,非常遗憾!是王羲之因病未能得见朋友一面,而写的一封信。

信中还提到了一些其他人的近况。“修龄”是王羲之从弟王胡之的字;“重熙”是王羲之的妻弟郗昙的字;“安”则是大名鼎鼎的晋太傅谢安。

王羲之:不说了我去个厕所

由于年代久远,《上虞帖》原本早已遗失,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这件为唐人摹本,是硬黄纸本,可以看出王羲之草书随意洒脱,轻松自然,不拘小节;体势灵动绰约,丰肌秀骨。

那么开头说到的垃圾堆中捡回它,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上虞帖》局部

时间回到1972年的一天,上海文物清理小组在仓库中清理书画,偶然在丢废纸的竹筐中,发现一张硬黄破旧书法帖。卷端有宋徽宗金书“晋王羲之‘上虞帖’”的绢签。再打开内页,58字七行草书现于眼前。

第一个发现它的工作人员,此前见过《上虞帖》的拓片,知道它的珍贵性,但由于《上虞帖》早没了踪影,又是在废纸筐中发现,他不敢断定它的真伪。于是这位姓万的工作人员将《上虞帖》小心包好,带去给上海的专家鉴定。

在长达三年的鉴定之路上,这件《上虞帖》屡次被打上“赝品”的标签。直到1975年,经书画鉴定大师谢稚柳的鉴定,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用软X光透拍,显现出南唐内府的收藏印“内合同印”朱印和“集贤院御书印”墨印,最终判定这件《上虞帖》是唐代摹本。

创作中的谢稚柳

而说到肚子痛,无独有偶,唐代张旭也写过一篇,就叫《肚痛帖》。它完美体现了张旭本人劲道的狂草。全文如下: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

《肚痛帖》

写到这里,小编不得不说小声吐槽一句:书法家到底是书法家,肚子疼第一时间想到的都不是吃药,而是写帖,无比佩服。

传说张旭的书法是从公孙大娘舞剑中获得灵感,再加之天性好酒,在醉酒后拿起笔狂挥毫,才成为一代狂草大师。《肚痛帖》真迹已不存,现所存是明代的摹本,全帖有30个字,是张旭肚痛时自诊的一个药方。

《肚痛帖》局部

这幅作品开头的三个字还写的比较正规,到了后面就开始放飞自我:字与字之间不相连接,每行一笔到底,越写越快,越写越狂。这点和王羲之《夜来腹痛帖》也有几分相似——估计都是因为就快憋不住了吧。

丨 看 完 了 记 得 转 发 给 朋 友 哦 丨

文章源于网络,版权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