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史原创:2019年历史学考研总结!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9-05-14


正直假期,5月来袭,上海虽然入夏失败,但炎炎夏日终归会来。就像2019年考研,终归要结束。自去年4月30日,版主写下了2018年考研总结以来,又过去了整整一年。这一年,是新一届考生漫漫考研路艰辛的一年,于版主而言,也是很不平凡的一年。一切终归结束,一切终要开始,我们需要写些什么,纪念一下过去。那我们就从2019年考研形势说起吧。

2019年考研形势

说起2019年考研的总体形势,总结为一个词,就是“火爆”。这个词与去年相比,是一样的。我们去年评价考研:“小高考”的名称越来越名副其实。但今年,我想,我们应该不会再用这个词去评价了。考研就是考研,总体人数达到了290万人,是公务员考试人数的2倍,虽然依然是高考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足以摆脱“小高考”的称呼,以考研自己的名字让所有人记住。

当然,这不是结束。考研人数的攀升是逐年的。2020年、2021年、2022年……也许终有一天,考研人数与高考人数相当,或者更多,那个时候,提升学历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大学生的共识。靠近一点的2020年考研,也就是今年的考研,很多机构预测考研人数肯定会突破300万大关,甚至于达到惊人的350万。从290万到350万,增加60万,比2019年增加的还多8万人。那将是一个更加火爆、竞争压力更大、故事更多的一年。

历史学考研形势

如果以上分析是从考研总体所有学科门类来谈的话,接下来我们就把视角转入到我们自己的学科:历史学。历史学在十三大学科门类中,属于冷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十三个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就报考人数而言,历史学比不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仅仅比哲学和军事学稍微高一些。版主推测的历史学考研人数在2万左右,是一个十分小众的学科,只占2019年报考人数的0.6%,不足1%。

当然,这是从宏观去比较的。但如果从微观去看的话,又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具体到一所高校,就不一样了。很多985、211名校(很多同学觉得版主还依然用985、211这类的名称有一些过时,现在需要用双一流,但实事求是去看,双一流学校42所,大部分都是985名校,其他的都是双一流学科高校,这些双一流学科高校都自称双一流高校,没有任何区分度的)的历史学报名人数就会很高。比如说985名校中的南京大学,每年的报考人数在400人以上,比如说211历史学高校“双子星”:陕西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从版主获知的报考人数在看,陕师大应该依然会突破1000人,而华中师范大学(含学科教学历史)则达到了惊人的1300人以上,占19年历史学考研人数的5%,两个合起来占10%。想想看,每年招收历史学的高校有100多所,这两所就占据这么多,说明在历史学考研内部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差距”。

2019年历史学总体考研的形势也可以用“火爆”一词概括。从现在公布的报考人数来看,报名人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发布报录比的高校:中央民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7所高校中,有5所高校,报考人数巨幅上升。如天津师范大学报考人数上涨了117人,暨南大学报考人数上涨了127人,这些数据说明,今年历史学考研的形势十分火爆。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均是地方性师范高校,报考人数都有如此提升,更不用说其他的本来就很火爆的高校了。

历史学考研情况

历史学考研高校增减

火爆归火爆,我们还需要实事求是的看一下今年的历史学考研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版主统计招收历史学研究生(不含教育学的学科教学历史)合计有127所,当然这里面不包括考试科目为历史学,但是授予学位为文学的华中科技大学。127所高校中,大部分是自主命题高校,统考院校已经是少数了。因为在2018年一年中,有9所高校推出了统考,他们分别是:山东大学、西南大学、东华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信阳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由于历史学统考高校一年中就有9所高校退出,使得统考阵营日渐式微,很可能在未来五年内,就不会再有统考高校的身影了。

除了退出统考高校,还有几所高校退出历史学考研舞台,他们分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烟台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这些学校有的是教育部学科评估没通过,要么是本校自主选择不再招生,总之我们的舞台上少了3位舞者。

补充:更为奇葩的是上海交通大学,虽然招收历史学研究生,但是推免率100%,也就是说不招收考试生。

但与此同时,我们舞台又迎来了新的血液,他们分别是:湖北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江汉大学、安庆师范大学。这5所历史学高校是教育部评估合格,新增的历史学硕士点高校。一来一去,我们还剩下127所。这127所高校的历史学考研情况不一,为了方便2020届历史学考生,我们将会用几个月的时间,将这127所高校今年考研情况进行逐一分析。在这里,我先做一个总体的分析。

历史学考研情况分析

初试

在统考日渐式微的情况下,自主命题高校的考研越来越火热。仅有的几所985统考高校: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今年的考研情况均不乐观,主要体现就在于统考高校习惯性“压分”,也就是分数普遍比较低。当然这种压分不能归因于学校,因为教育部统考的科目是由省一级教育考试院组织集中阅卷,和英语、数学、政治是一起的,所以说阅卷权力不在于学校,所以大家有时候“喷错方向”了。

211统考院校就更惨了,其中最为瞩目的就是安徽大学,简直滑铁卢,和2017年的暨南大学、2018年的山东师范大学一样一样的。上线人数很少,需要招收大量调剂,大量考生因为没有过国家线而面临无学可上的局面。但,恰恰相反。同样是211名校的郑州大学就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郑州大学中国史统考,世界史自主命题(鬼知道为啥这么安排),光400分以上就有14人(含考古学)。同样是统考,为什么区别这么大?是因为河南省教育考试院阅卷太“水”了?还是因为郑州大学生源远远优于安徽大学?亦或是郑州大学报考人数特别多?我们不得而知。但,统考的形势越来越不乐观。

与统考不同,自主命题就显示出“贫富差距”悬殊的局面。绝大多数985名校与绝大多数211历史学高校均是自主命题,大部分普通高校也是自主命题,但显示出来的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985名校报考人数很多,这个自不必多说。211高校中,报名人数比较多的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动辄1000人以上。东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暨南大学、云南大学等,也都是数百人以上,当仁不让。而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就稍微靠后。至于宁夏大学、新疆大学则是几乎每年都要招收调剂生了。

如果我们降低一个档次,把目光放到省级师范大学,也会发现自主命题的“贫富差距”,“双非”历史学高校的龙头老大首都师范大学,我们眼中“调剂良心高校”,因其中国史、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史的实力,使得其在双非高校中独树一帜。我们看到的热门师范类历史学高校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纵使报考人数不断提升,但依然存在“大量调剂”,这些双非实力派调剂院校成为每年历史学调剂中最为吃香的高校之一。

复试

复试部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一志愿复试,一个是调剂复试。版主今年了解的一志愿复试信息比较少,了解最多的只是学校发布的复试名单以及拟录取名单。一方面是因为在复试中,我们主要的工作在于看书,补充学术知识。一方面在于,复试的主观性很大,所以版主并没有过多去了解,我关注更多的是今年的调剂情况。

调剂

今年的调剂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甚至出现了新闻上报导的某所2区学校老师叹言“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生源”云云。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今年调剂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在于国家线上涨到了离谱的历史最高点“一区325分,二区315分”,二区国家线和2018年一区国家线一样,这就使得今年出现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调剂人数,尤其是二区。一方面,报考人数暴涨,而招生人数总体上维持在4000人左右,与去年相差不大。僧多肉少,就使得吃不到肉的人越来越多,吃不到肉的人有三种选择,要么放弃吃肉,吃草(不考研),要么饿一下,再努力一年,来年再吃肉,要么开通人脉、开通关系,努力让自己闻到肉香、吃到肉汤。

第三种选择,就使得出现了历史学调剂中的种种乱象。比如说,自己本科老师打好招呼,调剂目标院校老师心领神会,调剂复试走个过场。比如说,调剂学生是本校生,已经提前和招收研究生的老师私下交流过,复试依然只是走过过场。比如说,调剂人数已经确定,领导打个招呼,就临时增加,然后把某位同学纳入其中。种种情况,均存在。当然,历史学还未出现过那种被曝光的招生老师篡改学生的复试成绩的情况。这些乱象,都是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不健全,报考形势越来越严峻所导致的。这些情况在很多其他考试中,也都或多或少存在,如高考的自主招生考试。以上的历史学考研乱象,版主知晓,但很多时候不能说,说了也改变不了什么。

今年几所大量调剂的院校,如曲阜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等,出现调剂人数众多的原因不一。曲阜师范大学属于那种考研人数多,考本校人数少。宁夏大学属于报考人数过少,知名度和区位均不占优势。湖南师范大学属于自己作死。总之,原因不一。除此之外,近十年来,几乎每年必须出现调剂,不出现调剂会“死”的历史学院校就数不胜数了。他们的报考人数可能低于10人,他们的上线人数可能为0,这样的高校历来就不是考生的目光所在,只不过在想有个学上的时候才会看一眼。像大连大学、渤海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青岛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等,要么报考人数极少,报么考了也上不了线。

版主的话

2019年,是自青史考研帮创号以来的第4个年头,1000多日日夜夜,青史考研已经陪伴了3届历史学考研学子。第一届考上的同学可能现在已经开始写毕业论文、找工作了。一切都变化得如此迅速,新人来,旧人去。2018年,青史考研实现了300多天文章的更新,版主一年中写了100多篇关于历史学考研的原创文章,合计1000多篇推文,实现了160万的阅读量,这些都是版主的坚持,更为重要的是,所有青史考研几万名关注者的支持。

我还会继续走下去。不要有疑问,“我”,而不是“我们”。青史考研所有的工作,包括撰写文章、编辑、策划、运营,均是版主一个人在进行。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一个人,就是一条阵线。

生活不易,唯有奋斗,才可幸福。

未来的历史学考研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不管是科班、跨考,还是一战、二战、三战、四战。面临的竞争,将会又是历史最高点。我们的最高点将会被不断突破,对于每一位历史学考研人来说,唯有奋斗,才可成功。

不要担心,一路会有青史陪伴,我们将会继续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资讯、更为专业的考研分析、更为及时的学术动态、更为贴心的考研服务。初心未改,一路并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