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才是铁道游击队中芳林嫂的原型

 梦想童年594 2019-05-14

  庐阳老李

  1995年金秋,刘真骅女土携新版的《铁道游击队》举行签售仪式。我有幸应邀参加,在新华书店见到了刘女士。她身材修长,戴着一副眼镜,虽过中年但气质文静儒雅,堪称仪态大方。她,就是已故作家、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的遗孀。她给我们在赠书上签名,打头是一个大大的“刘”字,然后分上下两行签着“知侠”和“真骅”。他们是一对文学夫妻,她在新版书代序言《永不凋谢的花环》中,以深厚的情感,清丽的文笔,娓娓地描述了刘知侠的为人和为文,首先使我们感性地了解了抗战老兵、文学先贤刘知侠的生平及创作生涯。

  

  转眼,二十多年岁月已过。这本小说的纸页已有些泛黄,但刘真骅签名的墨痕依然黑亮真切。追忆当年采访她时的情景,再捧读刘知侠先生代“跋”之文《“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又有心得和收获。其中之一便是,在这部描写血与火的战争、塑造铁骨铮铮的抗日英雄的小说中,居然有一个“芳林嫂”的文学形象。她,机智勇敢、坚贞不屈、敢爱敢恨、美丽温婉。在那个年代,书中出现这样的女主人公实属凤毛麟角。

  

  芳林嫂究竟有无其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为亿万读者观众所惦记、关注,这是一个画了几十年的问号。下面,便想就我对刘真骅女士的采访,结合阅读“创作经过”,谈谈自己的看法。借用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洪的原型之一,建国后曾任苏州军分区司令员刘金山的话来说:“芳林嫂,这是作家的创造。”因为,上五十年代,刘金山经常被一些机关、学校请去作报告,讲战故事,进行传统教育。每当他从台上下来,就被青年人团团包围,不住地问芳林嫂的情况,她现在怎么样了?往往把已与一位女高中生成家的刘金山问得满面通红,非常尴尬,于是他只能如此作答。

  

  芳林嫂果无生活原型,是作家凭空杜撰吗?非也。因为《铁道游击队》是由刘知侠同志于抗战胜利前后直至建国前后,长期深入鲁南军区铁道游击队体验生活、跟踪采访收集素材创作而成的。可以说,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有生活中的原型。不过,原型与主人公并非绝对的“比一”的关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往往“嘴在天津,鼻子在北平”文学形象是综合的产物。《铁道游击队》中的人物当然也是这样产生的。比如大队长刘洪,就是现实中的前大队长洪振海(已牺牲)与后任大队长刘金山的结合。“我没有写老洪牺牲我把他和后来的大队长刘金山合成一个人物来写。把他叫作刘洪,并不单单是两个姓的合并。”刘知侠说过,“我把两个人的性格糅合在一起,使他成为一个经过加工制造的完整的英雄形象。”

  

  同样,“芳林嫂”的诞生,与“刘洪”的诞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刘知侠在了解铁道游击队的战斗事迹后,又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人民是在怎样艰苦的情况下,帮助铁道游击队去和敌人进行战斗的。他访问了铁路工人,访问了湖边的农民,也访问了经常把铁道游击队员掩藏在渔船上的渔民。在访问中给刘知侠印象最深的是三位帮助纵道游击队的中年妇女。一个姓时的大嫂,约三十岁,有个叫小凤的女儿,由于小时没缠过足,外号叫时大脚。另一个是刘桂清,她的儿子是铁道游击队后期王志胜(王强)的通信员,队员们都称她二嫂。还有一个姓尹的大嫂。他们的家都是铁道游击队的秘密联络点。每当敌情紧急在那充满惊恐的夜晚,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为了逃脱敌人,或去执行战斗任务回来,往往乘着夜色来到她们的家。为了怕惊动敌人,一般都不叫门,悄悄地跳墙进去的。遇到敌人搜捕,她们会巧妙地应付敌人,掩护这些队员,然后把他们安全转移。有的队员负伤了,她们把他藏在自己家里,像对待亲人一样救护和治疗。由于叛徒的出卖,她们都上了敌人特务队的黑名单,有的被打碎了头骨,打断了肋条,但她们从不屈服。放出来后,继续帮助铁道游击队去歼灭敌人。

  

  时大嫂的丈夫是铁路工人,被日本鬼子杀了,她守寡和女儿过日子,后来在帮助铁道游击队斗争中和老洪有了感情。可是老洪又牺牲了,所以她又二次守寡。刘二嫂也是个很能干的妇女,她的丈夫是个极老实的农民,她不仅自己帮助铁道游击队,而且促使丈夫也为革命尽力,还送自己的儿子参军。尹大嫂,精明能干。她不但掩护伤员,送情报还带过几个队员去袭击敌人。在采访中,刘知侠很崇敬她们仨。所以,他在这部长篇小说中,融合她们三个人的个性特点,塑造了芳林嫂这个妇女斗争形象。在刻画这个人物中,他采用了老洪和老时这条爱情线索。当然,也揉进了其他两个妇女的个性特点和斗争事迹。

  

  解放后,刘桂清在济南定居。她住在槐树街,远近的人们都知道这里住着铁道游击队的芳林嫂。想不到,在十年浩劫中,50多岁的她又大显身手,奋不顾身地和造反派斗争,胜利地掩护了战友王志胜八个月,掩护了刘知侠四个月,等于救了他们的命,真是威风不减当年。“文革”开始时,王志胜(王强)原是退休干部,因为在一个造反派的宣言上签过名,后来两派械斗,另一派死了人,就把“血债”算在老王身上,扬言要砸死他。王志胜便逃到刘桂清家躲藏。刘二嫂一见老王就说:“你在这里住下去,保证没事。你不是每天三顿都喝酒吗?我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一天三顿酒。”后来,枣庄来了一个战斗班到”芳林嫂”刘桂清家抓“王强”,刘桂清临危不惧,拿出当年应付鬼子那一套”,略施小计就把他们支走了。随即,刘桂清就从后窗将王志胜托到另一个院子里,躲过一劫。

  

  再后来,刘知侠也被造反派囚禁,对他实行武斗时,他从三楼跳下,逃到刘桂清家。她见到刘说:“大兄弟,你在二嫂我这里住就行了,保证你没事!”她叫三儿骑自行车来,让刘在院子里上车,骑车到另一胡同的儿子家躲藏,这样造反派用警犬侦察也休想抓到他。历经艰险,四个月后形势略微稳定,刘知侠才安全回到自家单位。

  

  其实,何止刘一嫂,就是刘真骅本人,也是在这一段特殊的日子里,在刘知侠子然一身、拖儿带女,生活最困难之时,由同情到爱情,最后冲破了”年龄悬殊”的樊笼,嫁给了尚未获“解放”的刘知侠。

  一句话,《铁道游击队》书里书外的女性们,都有一副侠肝义胆、铁骨柔情,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