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饶校园惨案:偏执的家长,有剧毒

 恰恰365 2019-05-15

内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简简周 / 文

江西上饶五小,一个女孩家长持刀冲进教室,刺死了与自己女儿同桌的10岁男孩。全班60多个孩子目睹了这一幕。

在警方的通报中,行凶者王某建是因为自己女儿与同班男生发生了纠纷,所以持刀行凶。

在网上流传的家长微信群聊天截图中,王某建曾在事发前一天在群里喊话被害男孩,说自己女儿长期受他欺负,他们夫妻也曾多次与男孩沟通无果,所以要去校门口堵他。

很多人由此认定,男孩长期霸凌女孩,所以才导致女孩父亲的反击。

可是,这些就是事情的全部真相了吗?

网上的另一种说法是,关于“男孩欺负女孩”这件事,男孩父亲和班主任都是在事发前一天才知道。

有人说,女孩母亲曾跟班主任说,老公脾气很坏,自己经常遭到家暴。还有人说,女孩父亲之前也有过“威胁”其他孩子的记录。

所有流传的信息目前都未经证实,警方也还在调查中,可是,现在却有相当多的人,相信着他们愿意相信的“剧情”,为一个成年人当着全班孩子残杀一个10岁孩子的恶行拍手叫好。

实在不敢相信,这样的舆论是发生在文明社会。无论什么理由,杀人都是犯罪!

去年9月,浙江瑞安也曾发生过一起类似的惨案。

一名女生和同班男生发生了冲突,眼睛受伤,女孩的爸爸气不过,也是直接冲到学校,拿水果刀把那个还不到10岁的男孩捅死了。

当时的舆论风向也是一度捕风捉影地把所有脏水泼向受害的男孩及其家庭。

最后,警方公布的鉴定结果显示,行凶的女孩爸爸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只不过事发时处于缓解期,所以仍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一个精神病人的反社会行为,竟然能激发这么多人的共鸣,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1

我能理解,很多人是把自己曾经遭受校园欺凌的感受和经历代入到新闻事件里去了,而且为人父母者,但凡想到自己捧在手心里的孩子被人欺负,都会恨得牙痒痒。

但如果真是站在“为了孩子”的角度,喊打喊杀真的是最最糟糕的处理方式,而且完全背离了“保护自己孩子”的初衷。

对事件中的那个女孩来说,她爸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杀死了自己的同桌,这必然会给她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法不容情,她也会从此失去父亲,还要背负着“杀人犯的女儿”过一生。

这样一个残暴的行凶者,暴露的只是自己的懦弱无能、偏执狂躁,他甚至没有与别人进行正常沟通的能力,更不要说解决问题了,怎么就成为那么多人眼中的“英雄”了呢?

的确,很多人都被“校园欺凌”触动了敏感神经。这些年由校园欺凌引发的恶性事件不在少数。

欺凌的方式,有可能是暴力行为,也有可能是来自团体的造谣、侮辱和排挤。

无论哪一种方式,长期被欺凌的孩子,都会留下一辈子难以愈合的身心创伤。

可惜,并不是每一起“校园欺凌”事件都能得到妥善的处理。

有时候是校方和稀泥,总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常常拿“孩子是闹着玩的”来搪塞。

有时候是欺凌一方的家长护短,明明自己孩子犯了错,还气势汹汹倒打一耙。

还有些时候是父母自己疏忽,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困难处境,甚至对孩子发出的一些求助信号视若无睹。

哪怕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很多施暴者也可能因为还是孩子而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戒。

有些曾经的被欺凌者,转身变成了加害者,做出更残暴的恶行,还有些成为终身的退缩者,一辈子胆小懦弱。

可以说,成年人所有和稀泥的处理方式,都是在埋雷。

2

校园霸凌不是小事,应该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也应该有更完善的社会法律体系作为支持。

但任何事情都有AB两面,如果不能理性地界定“欺凌”,父母也容易反应过度,反而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为孩子的群体也是一个小社会,孩子的社交也必然会有合作和摩擦,但并非所有的摩擦都是欺凌。

大部分时候,孩子们都会自己解决他们所遇到的社交挑战,他们也能根据同伴的反馈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交策略。

这些经历和体验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是在为将来从“小社会”进入“大社会”所做的准备。

当然,有时候,孩子们的社交行为也会失控,比如争抢、动手,等等,只不过大部分时候,这些状况都只是孩子相处过程中无可避免的矛盾。

只有长期、持续地“以强凌弱”,存在明显的力量和权力不平等,才算是欺凌和压迫。

当孩子有摩擦和冲突的时候,父母首先应该做的是确保所有孩子的安全,必要的时候再介入引导,不忽视也不放大。

不过,在现实中,很多父母却忘记了很重要的一点:教孩子学会创造性地解决冲突,远比“复仇”重要得多。

在商场游乐场玩耍时,3、4岁的男童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女孩,一个无心之失,却让女孩家长瞬间失去了理智,作为一个大男人,他的应对方式竟然是:踢打男童。

6岁的孩子跟同学闹矛盾,在老师请双方家长到校调解的时候,对方家长甚至不顾老师的劝阻,一个耳光把孩子扇到流鼻血。

显然,她并不想调解,也不想解决问题,只想“以牙还牙、加倍奉还”。

女儿跟舍友发生矛盾,家长就直接跑到学校给女儿“出头”,被打女生的家长闻讯赶来后,双方家长开始互殴,其中一名家长还被打骨折住院。

我想,这样的结果也不是女儿愿意见到的吧。

冲突过后,她还是要再回到学校,回到群体,可这么一场大闹,谁还敢靠近她、跟她做朋友?惹不起总躲得起吧?

在河北廊坊,两个6岁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玩耍打闹,其中一个孩子意外摔倒,而这个跌倒的孩子家长条件反射的动作是:把另一个男孩抱起来摔在地上,导致男孩胸骨疑似骨折。

女儿在游乐场玩时被另一个小孩踹了,妈妈就上前打了这个孩子,孩子爸爸看到孩子被打上前理论,结果又被这位妈妈追打……

类似的事情多不胜数。这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冲突时,往往有过于强烈的情绪投射,他们明显忍不住想要从情感上和行动上,去参与孩子的社交,而且方式极其幼稚、暴力。

所以,别再说他们是为了孩子,冲动的那一刻,他们的眼里根本就没有孩子,只有自己。

一定要警惕身边这样的偏执型家长,一个不小心,他们就有可能把暴行施加在孩子身上。

偏执的人都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是过度敏感,容易将别人无意、非恶意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

其次是只要是与自己想法不符的其他任何信息,都没有办法接收,哪怕证据就在眼前也无法接受。

第三,要求极高,缺乏宽容,遇到一点小事就无限放大,不依不饶,还容易冲动行事,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3

在孩子的社交生活中,总有一些痛是无法回避的。

有些是正常的社交之痛,几乎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大部分时候,只要家庭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力量感,他就能闯过风雨,获得更好的适应性和真正的成长。

也有些时候是杀伤力巨大的校园欺凌,这类恶现象一定要旗帜鲜明地遏制,而且还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建立起一个更完善的系统来真正庇护需要帮助的孩子。

但任何时候,暴力杀人、伤人都不是正义的,更不应该以“爱”的名义被美化。

那些为残暴行为叫好的人,又是否能够保证,自己的孩子绝对不会有与其他孩子磕磕碰碰的时候?

事实上,对待其他孩子暴力的人,对自己的孩子也好不到哪儿去。一个内心真正有爱充盈的人,绝不会把屠刀挥向一个未成年的孩子。

在刚刚过去的母亲节,一位母亲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孩子,也听不见他喊一声“妈妈”了。而那个毁了别人家庭也毁了自己家庭的人,根本不是什么英雄,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

- 作 者 -

简简周

壹父母联合创始人

美国科恩博士亲授游戏力讲师、儿童游戏治疗师

亲子关系顾问、专栏作者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