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品花之清明

 弋弋凡凡 2019-05-15

搜狐网

04-05 07:00

QING MING

2019.04.05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的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自然节气点。因而清明既蕴含着风俗活动,又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鹌

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桐花初绽;田鼠回归洞穴;雨后的天空,开始出现彩虹。

于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风俗,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其中,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基本礼俗主题。

清明时节,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万物吐故纳新,草木萌发生长,春的气息已浓,正是踏青好时段。清明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意为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桐花和春色。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此为清明节一大主题。

清明节另一主题为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各地扫墓祭祖活动略有差异,但皆体现了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如今,清明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清明花信

据二十四节气花信风记载,清明节气的花信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在古代,这三种花的开放常被视为清明来临的标志。

桐 花

桐花是清明节气之花,素洁高雅,自有一种浓厚韵味,洁白无瑕的花瓣上,写满了清明节的诗意。

唐朝时期,诗人多有吟咏桐花之作,白居易曾作《桐花诗》:“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何此巴峡中,桐花开十月。岂伊物理变,信是土宜别。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草木坚强物,所禀固难夺。风候一参差,荣枯遂乖剌。况吾北人性,不耐南方热。强羸寿夭间,安得依时节。”元稹亦曾有“非琴独能尔,事有谕因针。感尔桐花意,闲怨杳难禁。”(《桐花》)之句。

清明之际,桐花应时而开,是春夏交替之时的重要物候。唐朝诗人白居易笔下有“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寒食江畔》),意思是说:桐花开了,清明便到了。

古人亦常常将桐花与清明的诗句联系在一起。权德舆曾作《清明日次弋阳》:“自叹清明在远乡,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柳永有《木兰花慢》写道:“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辛弃疾的《满江红·暮春》中也以“桐花”呼应“清明”:“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诸多诗人的吟咏、酬唱之作,使桐花品格提升,被赋予了更多蕴含。桐花物色审美与文化内涵兼具,备受人们喜爱。

同时,桐花盛开也象征了世间万物积极向上的奋发,所谓“桐阴瑟瑟摇微风,桐花垂垂香满空”( 蒋溥《桐花歌》),扑鼻而来的馨香之气,随着信风的传播,成为了最令人心旷神怡的花信风。

麦 花

麦子的雌雄花蕊,皆是喜爱风儿的“风媒花”。麦花朴实无华,低调素雅。麦花并非观赏花,花朵极简,摒弃了色彩,甚至摒弃了花瓣,只由雄蕊和雌蕊组成。星星点点的小花旋绕在翠绿的麦秆之上,宛如细碎虫卵浮于麦穗之上,仿佛一阵风过,便会被吹落。

在文人墨客眼中,麦花亦是极惹人怜爱的。范成大《初夏》一诗写尽了麦花香气浅淡,若有似无的意趣:“永日屋头槐影暗,微风扇里麦花香。”

宋朝诗人董嗣杲曾作《麦花》一诗:

轻化细细复猗猗,何止青荧秀两枝。

万顷雪光抽夏日,一天翠浪弄秋时。

暖风覆野看摇燕,晨气笼晴想韵鹂。

有实可祈催食麨,昼长村疃不攒眉。

麦花无层叠肥硕的花型,也无沁人心脾的香气,但其蕴含着饱满的收获,象征着丰收和希望,仍受人喜爱。麦花平平无奇,却是全世界的“国花”,是人类的生命之花。

诗人笔下的麦花,总是充满丰收的意象。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此诗便写尽了田园之景,丰收之趣。麦花虽小,却是最具生命意义的风信花。信风来临之际,麦花将自己与之完全融合,从而完成了孕育果实的使命。

柳 花

柳花侧生于千万柔枝之上,宛如一片叶子,或者一片新芽,无法使绿树免于单调,亦不能孕育生命。然千百年来,在文人骚客笔下,柳花却有着缠绵悱恻的文学意象。如唐朝诗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之诗句,便是以柳花的意象烘托离别的气氛。

柳花凋零后,化作轻柔缥缈的柳絮,随徐来的信风,漫天弥地飞舞。“柳”谐音“留”,丝丝缕缕的柳花,最易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清明时节,人们习惯于缅怀故乡、故人,柳花的特质无行中暗合了人们的这种情愫。由此,柳花成了最具清明特色的花信风。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重耳逃至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一位名叫介子推的随臣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他发现肉是介子推割下的时候,不由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晋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虽然根据考证,清明节的由来与介子推并不相关,但这一动人的小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令听者为之感动,为清明赋予了一种古老的故事色彩。同时,也使“柳树”和“柳花”的意象更加深入人心。

春回大地,早春之花争相绽放,信风与清明花序完美融合,便是二十四候中最具春之气息的花信风。桐花雍容华贵,素洁高雅;麦花朴实无华,低调饱满;柳花轻柔缥缈,缠绵悱恻。清明节气的花信风,在阳春三月的万里春晖中,在欣欣向荣的生机盎然中,给人以欣欣向荣的希望,给人以诗意升华。

编辑|魏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我们尊重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联系到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做删除处理。转载请注明:首都文化智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