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桥梁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中国人修建了数以万计奇巧壮丽的桥梁,这些桥梁横跨在山水之间,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
 中国最古老的石柱墩桥,建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灞桥全长386米,有64个桥洞,自古就是连接古都长安以东广大地区的交通要道。古时候,长安人送别亲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一种特有习俗。如今,经过整修的古灞桥已焕然一新。
 简单来说,桥便是架空的道路。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若从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说明桥的最初含义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申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文化根基深厚,但遗憾的是,目前保存的真正原建的千年文物已很少,其中数量相对较多的当数古桥。

茅以升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的初稿上曾提到:'有人估计中国古石桥有几百万座之多';据古桥专家罗英先生估计,中国'有名有姓'的古桥约四百余万座,而那些'无名无姓'的小石桥、小砖桥、小木桥、小竹桥等,更是数不胜数。   




中国古桥在世界桥梁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特别是在造桥技艺上,更是颇有造诣--敞肩拱、折边拱、榫卯结构、木桩密植基础、贯木拱等技术的发明,要比国外早上一千多年;悬链线拱桥技术被称为是二十世纪50年代西方发明的世界最先进的桥拱技术,其实我国早在明、清时代就已成系列地建造了这类桥梁;中国古桥技术具有'超时代性'(茅以升语)、独立系统原创性、数千年发展延续性、古桥品类系列完整性的特点,在世界上均属罕见。 中国古桥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力学、数学、美学、材料学等多学科技术的成就,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遍览我国古桥,其技术品类之繁、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也是世界上唯一成系列保存的古桥系统,对世界古桥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此外,除了科学技艺之外,古桥本身所承载和记录的美学价值和历史背景,更是折射出中华五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芸窗博物志--古玩艺术品公众平台,文化资讯、古玩行业信息,每天放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