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泠漫笔

 泊木沐 2019-05-15

雨后的西泠印社清幽雅致,文墨飘香。社内亭台、廊榭、楼阁依山势、坡形而布设,于山林中,处处透溢着浓郁的金石韵味与书卷气……这种气息让人沉醉。

西泠印社仿佛一枚“打”在西湖孤山南麓的印章,又像是蒙了厚厚烟尘的典籍。探访大师足迹,赞叹、感慨之中,似乎又增长了几分智慧,而对印社的崇仰之情也更清晰地刻在了记忆之中。一百多年前的西子湖畔,四位穿着长衫、戴着瓜皮帽的儒雅之士,在孤山建起了西泠印社。当年的四位创始人吴隐、叶铭、丁辅之、王福庵乃“浙派”之金石书画大家,他们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年年岁岁,茹苦含辛。从数百件摩崖石刻及遗存看到了先贤们的睿智,在先贤豪迈的气韵里感受到高贵生命的呼啸。

四照阁依山而筑,皆为明窗,而封闭的汉三老石室则因藏有《汉三老讳字忌日碑》而得名。室内的石碑历数着它的曲折经历,分明有着人之命运。观乐楼毗邻石室,乃首任社长吴昌硕的纪念室。先生多才,工诗、书、画、印,并能熔为一炉,相得益彰。向着先生的雕像,我深深鞠躬。

来到仰贤亭,亭中一石桌,引人注目。石桌边缘的铭文,读来朗朗上口:“龙泓印学开南宗,一灯相续传无穷。二篆八分校异同,和神如坐春风中。”其后款曰:“宣统二年七月,西泠印社丁仁铭,王寿祺撰,叶铭监造,吴隐刻石。”石桌乃印社创始人丁、王、叶、吴之集体杰作。铭文书、刻皆为上乘。半山处的“印藏”,其乃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取古人“诗冢”“书藏”遗意,把自己的印章“凿壁庋藏”,以求“与湖山并永”。伫足中,仿佛看到弘一法师在《送别》的旋律中含着微笑飘然走来。

漫步西泠桥畔,中国印学博物馆就掩映于绿树浓荫中。那是我国首座集文献收藏、文物展示、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印学专业博物馆。启功先生题写的“百年名社,千秋印学”巨石碑刻,如一盏明灯,指引后学。迎着春风,放眼西子湖, 顿觉孤山真是“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此联为创社人叶铭所撰,代表了西泠印社的人文意蕴。西泠印社是一个具有孤高气质的组织,担当着一项存亡继绝的事业:重振金石学。他们大力提倡诗、书、画、印综合,也因此,西泠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界的一座“孤山”。而西泠之“孤”,却需细细品味,寂寞与孤独乃艺术的品格,是一种诗意的情愫。

李祖仁治印

金石癖

寂寞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