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金色年华554 2019-05-15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看看大唐的对外战争 可谓中华历史最辉煌的!

一、唐灭东突厥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 唐灭东突厥之战

唐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

隋末唐初,突厥始毕可汗趁中原地区战乱不休,开始重新崛起,屡次发兵甫下骚扰,支持刘武周、梁师都、刘黑闼等割据势力。唐高祖李渊为集中精力统一全国,对突厥采取优容策略,并曾考虑迁都以避之。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玄武门事变后,突厥颉利可汗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初登帝位,内部矛盾尚未全部解决,统治秩序还未安定,遂与突利可汗合兵20万,长驱直入,很快进至长安城西渭水便桥北。唐太宗亲至桥南,与颉利隔水对话,责其负约。唐军主力继至,军容严整。颉利见唐军有备,不敢决战,遂与唐太宗结盟后退兵(参见泾阳之战)。

渭水会盟后,唐太宗为彻底解除突厥威胁,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以增强国力,在军事上积极备战。他一反前朝不许臣下带武器上殿的规定,每天引数百士卒在显德殿习武射箭,很快培养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唐于贞观元年争取割据恒安镇(今山西大同东北古城)的苑君璋归附,二年击灭割据朔方(治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的梁师都,占据了便于反击东突厥的军事要地。

而突厥内部由于连年征战和霜冻干旱等天灾,使得民疲畜瘦,很多羊、马被冻死、饿死;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亦趁机群起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可汗,并接受唐王朝册封;东突厥突利可汗因长期受颉利可汗压制排挤,也暗中与唐联络,表示愿意归附。唐反击突厥的条件已经成熟。

三年十一月,突厥军进扰河西,被肃州(治酒泉,今甘肃酒泉)、甘州(治张掖,今甘肃张掖)守军击败。唐太宗以此为借口,于二十三日诏命并州都督李绩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检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共率兵10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6路反击突厥。

四年正月,李靖率3000骁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进屯恶阳岭(今山西平鲁西北),乘夜袭占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可汗未料到唐军突至,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慌忙将牙帐撤至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李靖又派间谍离间其部众,颉利的心腹大将康苏密挟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孙杨政道至定襄降唐。颉利见康苏密降唐,不敢停留,继续率部向阴山撤退,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遭到兵出云中(今山西大同)的李绩大军截击,大败。颉利退屯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一带),收集余众数万。

颉利自觉已不是唐军对手,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等去突厥抚慰,令李靖率兵接应。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二月,李靖引兵至白道与李绩会合,相与定谋,认为颉利虽败,兵力尚多,若任其逃往漠北,依附于薛延陀等部,则很难追歼;今唐俭在突厥,颉利懈而不备,如选精骑袭之,可不战而擒之。李靖令李绩统大军继后,亲率精骑万名,各备20天口粮,连夜出发,向铁山疾驰。李靖军至阴山,遇突厥营帐千余,尽俘之以随军。颉利见唐使前来抚慰,以为安然无事,未加戒备。

初八,李靖派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在浓雾掩护下衔枚疾进,至颉利牙帐七里才被发现,颉利乘千里马先逃。李靖率大军跟进,突厥军溃散,被歼万余人,被俘男女10余万。唐俭亦脱险而归。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绩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

点评:此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长途奔袭战。唐太宗选择战机得当,李靖以骁骑奇袭与李绩包抄堵截密切配合,全歼颉利可汗部,灭掉东突厥汗国。此后,唐北部边境数十年无大战事。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二、唐灭西突厥之战

唐显庆二年(657年),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右屯卫将军苏定方率军进攻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部、灭亡西突厥的一场战争。

显庆二年闰正月二十一日,唐以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率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发唐兵与回纥兵万余人,从北道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又命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和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自南道招集西突厥余众。

十二月,苏定方率军在金山(今阿尔泰山)北,击破处木昆部,其俟斤懒独禄等率万余帐归降,苏定方征调其千名骑兵从军。唐朝采纳右领军郎将薛仁贵建议,争取泥孰部(弩失毕五俟斤之一)共袭沙钵罗。苏定方率唐及回纥兵万余人至曳咥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西,沙钵罗率十姓兵10万将其包围。苏定方命步兵持矛环据南原,自率骑兵列阵于北原。沙钵罗军三冲南原未逞,苏定方率骑兵乘势反击,大败沙钵罗军,追击30里,斩获数万人。

次日,唐军继续前进,胡禄屋等五弩失毕举部归降,沙钵罗与处木昆屈律啜数百骑西遁。五咄陆部闻沙钵罗兵败,也归附阿史那步真率领的南路唐军。苏定方于是命令萧嗣业与回纥婆闰率骑兵向邪罗斯川(曳咥河南)进发,追击沙钵罗,苏定方与任雅相率新附之众继后。时遇大雪,深约二尺,诸将建议待天晴后再进军。苏定方说服部众,利用沙钵罗以为唐军必然休兵的侥幸心理,踏雪昼夜兼程地继续追击。

进至双河(今新疆伊宁北),南北两路唐军会师,又长驱200里,直抵金牙山(今中亚塔什干东北)沙钵罗牙帐。沙钵罗及其将士正准备外出打猎,苏定方乘其无备,突然发起攻击,斩俘数万人。沙钵罗与其子咥运、婿阎啜等逃往石国西北之苏咄城。苏定方乃息兵,令西突厥各部落返回居所,修通道路,设置驿站,掩埋尸骨,慰问疾苦,划定疆界,恢复生产。并将沙钵罗掳掠的牲畜、财物等,全部归还原主。苏定方命萧嗣业率兵继续追击,自引大军凯旋。沙钵罗逃到石国,被石国人诱捕,送交萧嗣业。

十一日,唐在西突厥故地设置漾池、昆陵二都护府,以阿吏那步真、阿史那弥射为都护,分统其十姓各部。

点评:此战,苏定方对西突厥实行分化和重点打击相结合的方略,攻守兼施,及时反击,穷追猛打,连续作战,终获大胜。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三、唐攻契丹之战

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六月至二十年三月,在唐与契丹、奚等之战的中期,唐信安王李祎等为收复营州(治柳城,今辽宁朝阳),巩固东北边防,率军进攻举兵反唐的契丹牙官可突于的作战。

十二年,契丹王李郁于卒,弟李吐于继位。吐于与可突于又互相猜忌。

十三年吐于奔唐,不敢返回,唐封其为辽阳王,留京宿卫。可突于乃立故李尽忠之弟邵固为主。玄宗封邵固为广化王,奚王苏鲁为奉诚王。

十八年,契丹王李邵固遣可突于入贡,同平章事李元统对其无礼,可突于不满而归。

五月二十六日,可突于便杀害李邵固,率其部众并胁迫奚众背唐降于突厥。鲁苏及其妻韦氏、邵固妻陈氏皆奔唐。玄宗遂命幽州长史赵含章率兵进击,又命中书舍人裴宽、给事中薛侃等在关内、河东、河南、河北各道招募勇士。

六月二十三日,以单于大都护忠卫李浚领河北道行军元帅,以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由先为其副,率18总管兵进击奚、契丹,后因故未行。同月,可突于率兵进犯平卢军(今辽宁朝阳)。唐先锋使乌承砒率部迎战,在捺禄山(今辽宁兴城境)将其击破。

二十年正月十一日,玄宗又以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为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率兵进击奚、契丹。二十八日以户部侍郎裴耀卿为副总管。

三月,李祎率耀卿、含章等分道进攻,含章军先与奚、契丹兵相遇,奚、契丹望风遁去。乌承砒判断,此为奚、契丹诱兵之计,向含章献策:宜按兵以观其变。含章不从,继续进军,与奚、契丹军战于白山(似为白狼山,或白鹿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结果大败。恰时乌承砒引军攻击其侧背,将其击破。

二十六日,李祎等以主力进击,大破奚、契丹,俘斩甚众。可突于率部远逃。其余潜散山谷。奚酋李诗琐高率5000余帐来降。李祎引兵凯旋。玄宗赐予李诗爵归义王,充归义州都督,将其部落徙置于幽州境内。

点评:唐玄宗重视边防,继二次丧师又派重兵进击奚、契丹;但赵含章不听先锋将乌承耻劝阻,贸然出兵,中计战败,乌承砒侧击获胜,李祎等主力适时进击,终大破奚、契丹。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四、唐灭高昌之战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击灭高昌国(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旧址)的作战。

高昌王麴文泰早在贞观四年就曾亲自到长安觐见唐太宗李世民,贡献方物。后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向唐入贡,并发兵袭扰内附的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员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国。由于高昌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决心除掉这个障碍。

十三年,唐太宗征召麴文泰入朝,文泰称疾不至。十二月初四,诏令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副总管,率步骑数万及突厥、契苾之众征讨高昌。麴文泰以为唐离高昌有7000里之遥,沙碛阔约2000里,地无水草,气候异常,唐朝不会以大兵相加。及唐军在熟悉当地地形的契苾何力引领下抵达碛口时,麴文泰忧惧而死,其子智盛即位。

十四年八月,唐军攻下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俘男女7000余人。侯君集命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直趋高昌城。麴智盛率军迎战,被击败后退保都城。侯君集命将士填堑攻城,又造高5丈可以俯瞰城内的巢车,对城内动静了如指掌。

奉命前来救援高昌的西突厥军畏惧唐军威势,也在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投降。麴智盛见大势已去,被迫于初八开门出城投降。侯君集继续分兵略地,共攻下3郡、5县、22城,得户8046,人口3.77万,马4300匹,占地东西800里,南北500里。唐在其地置西州,在可汗浮图城置庭州。二十一日,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雅尔湖村附近),留兵镇守。

点评:此役,唐打通了去西域各国的通道,促进了和西方诸国的联系,同时也起到遏制西突厥的作用。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五、 唐灭高丽之战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总章元年(668年),在唐与高丽、百济的战争中,唐军攻灭高丽的作战。

乾封元年,高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与其弟泉男建、泉男产不和,男建自称莫离支,发兵讨伐男生。男生派其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援。

六月初七,唐命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领兵救援泉男生;命泉献诚为右武卫将军,担任向导;又命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共同讨伐高丽。

九月,庞同善大败高丽军,与泉男生会合。高宗诏命泉男生为特进、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封玄菟郡公。

十二月,唐命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司列少常伯郝处俊为副大总管,契苾何力、庞同善亦为副大总管并兼安抚大使,水陆诸军总管和运粮使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等亦受李绩节度,诸路合击高丽。征调河北诸州县的全部租赋以供辽东军用。

二年九月十四日,李绩兵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留契苾何力镇守,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泉男建派兵袭击庞同善、高侃在新城的营地,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将其击败。高侃率军进至金山(在今辽宁昌图西),与高丽军交战不利,高丽军乘胜追击,薛仁贵引兵从侧面袭击高丽军,大败之,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在今辽宁抚顺东苏子河与浑河交流处)、木底(今辽宁新宾西木奇镇)、苍岩(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郭待封率水军从别道趋平壤。郝处俊在高丽城下击败高丽军。

总章元年二月二十八日,李绩等攻占扶余城(今辽宁四平),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泉男建遣兵5万妄图夺回扶余城,在薛贺水(又称萨贺水,即今辽宁丹东西南赵家沟河)与李绩军遭遇,唐军大胜,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振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

九月十二日,高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丽全部平定。唐分其境为9都督府、42州、100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2万镇守其地。

点评:唐经过长期对高丽的骚扰作战,使其国力日趋下;又攻灭百济,使高丽失去盟军;随后抓住高丽内乱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夺占其战略要地,终于将高丽击灭。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六、唐灭百济之战

唐显庆五年(660年),在唐与高丽、百济的战争中,唐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率军攻灭百济的作战。

百济恃仗高丽支持,多次侵犯新罗。新罗王金春秋上表求救。五年三月初十,唐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大军10万讨伐百济;任命金春秋为蜗夷道行军总管,率新罗兵5万与苏定方配合作战。

八月,苏定方自成山(今山东荣城)渡海,百济兵据熊津江(即今韩国南部锦江)口抵抗。苏定方进击,大败百济军,斩杀数千人,余众皆溃。苏定方水陆并进,直趋百济都城俱拔城(今韩国全州)。距城20余里,百济倾国来战,被唐军击败,杀万余人,唐军乘胜追击,入其外城。百济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逃向北部边境,次子扶余泰自立为王,率兵固守。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率左右逾城归降,百姓皆从之。苏定方乃命士卒登城立帜,扶余泰处境窘迫,只好献城请求处置。

此后,扶余义慈、扶余隆及各城城主亦相继投降。高宗诏命在百济置熊津等五个都督府,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七、唐击小勃律之战

唐天宝六载(747年),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并兼安西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率军击败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的作战。

吐蕃国王将公主嫁给小勃律王,小勃律及其周围20余国都归附吐蕃,不再向唐朝贡。唐几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数次派兵讨伐,皆不胜。六载,唐玄宗敕令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步骑兵万名前去征讨。高仙芝率军由安西(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出发,经过百余日行军进至特勒满川,乃兵分三路,命疏勒守捉使赵崇砒统3000骑出北谷,拨换守捉使贾崇权自赤佛堂进军,高仙芝与中使边令诚自护密国入,约定七月十三日辰时在吐蕃所据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附近)会师。

时吐蕃在连云堡中有守军干人,又在城南15里处因山为栅,有兵八九千入。吐蕃军未料到唐军能突然至此,大为惊骇,依山拒战,滚木孺石齐发如雨。高仙芝命郎将李嗣业为陌刀将,率陌刀手从险处登山,与吐蕃军力战,自辰时至巳时,大败吐蕃,斩首5000级,俘虏千余人,余众溃逃。中使边令诚认为深入敌境过远,惧而不敢进,高仙芝遂让边令诚率赢弱士卒3000留守连云堡,亲率大军继续前进。

三天后,军至坦驹岭(在今克什米尔西北境巴勒提特之北),下峻岭40余里就是阿弩越城。高仙芝担心士卒惧怕艰险不敢下岭,就先派二十余骑身着胡服扮成守卫阿弩越城的投降者,并诈称娑夷水(一名弱水,即今克什米尔西北吉尔吉特附近印度河北岸支流)上的藤桥已被砍断,吐蕃援军已无法过河。高仙芝假装闻讯大喜,遂率士卒下岭向阿弩越城进发。又过了三天,阿弩越城守军果然派人前来请来降。

次日,高仙芝进至阿弩越城,遣将军席元庆率千骑先行。席元庆俘获小勃律众大臣,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逃入石窟。仙芝至,斩杀大臣中死心依附吐蕃的数人,急令席元庆率人去砍藤桥。桥刚砍断,吐蕃大军赶到,面对湍急的河水束手无策。

八月,高仙芝俘虏了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后班师。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八、唐与回纥等击灭后突厥汗国之战

唐天宝元年至四载(742—745年),唐与回纥、拔悉密、葛逻禄三部击灭后突厥汗国的作战。

元年八月,臣属于突厥的拔悉密、回纥和葛逻禄三部落联兵攻杀突厥骨咄叶护可汗,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葛逻禄自封为左、右叶护。突厥余众共立判阙特勒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唐玄宗遣使召乌苏归附,乌苏不从。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屯重兵于碛口(今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西)以威胁乌苏。乌苏惧,请求归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归附,乃遣使说拔悉密、回纥、葛逻禄共攻乌苏,乌苏兵败遁去。

十五日,突厥西叶护阿布思及葛腊哆等率部众千余帐相继来降,唐封阿布思为奉信王,赐名李献忠,封葛逻哆为怀恩王,后突厥汗国从此衰落。三载(744年)八月,拔悉密攻斩乌苏可汗,传首京师。突厥又立乌苏弟鹘陇匐白眉特勒为可汗,其内部十分混乱。玄宗敕令王忠嗣乘机出兵攻打突厥,王忠嗣率军在萨河内山击败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部,又与回纥、葛逻禄联兵攻打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将其斩首。

唐玄宗册封回纥酋长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怀仁向南占据突厥故地,立牙帐于乌德犍山(即今蒙古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脉),统药逻葛、拔悉密、葛逻禄等部。四载正月,怀仁可汗攻杀白眉可汗,传首京师,后突厥汗国灭亡。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九、唐与吐番的战争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在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的长期作战。

吐蕃是居住在我国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今藏族的前身),于公元6、7世纪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吐蕃与唐时战时和,几乎与二者存亡相始终。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吐蕃攻陷唐芳州(治常芳,今甘肃迭部东南),这是最早见于记载的唐蕃之间的交战。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率军进攻唐松州(治嘉诚,今四川松潘),被唐军击退(参见松州之战)。十五年,唐以文成公主入嫁松赞干布,唐蕃关系在此后30余年内十分融洽。

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吐蕃的战争逐渐增多,规模也日益扩大。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西域十八羁縻州,又联合于阗(今新疆和田)攻陷龟兹(今新疆库车)的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朝被迫罢龟兹、于阗、焉耆(今新疆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四镇;此前数年,吐蕃已攻灭吐谷浑,占有其地。唐高宗任命阿史那忠为西域行军大总管,出征西域;任命薛仁贵为逻娑(今西藏拉萨)道行军大总管,进攻吐蕃并援送吐谷浑还故地。

此役,唐军出动10余万人,欲长驱直入,一举击败吐蕃。唐军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后,薛仁贵以路险带辎重行军不便,率先头部队轻装前进,在积石河口击退吐蕃军,驻军乌海(今青海兴海西南)等待唐军主力到达。唐军主力未能轻装前进,行动迟缓,未至乌海即遭20万吐蕃军的袭击,大败退走,辎重也全部丢失。薛仁贵退守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率大军40余万进攻唐军。唐军伤亡殆尽,薛仁贵被迫与吐蕃约和退军(参见大非川之战)。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派中书令李敬玄等率兵18万再次进攻吐蕃。双方先战于龙支(今青海民和东南),吐蕃退走。唐军继续深入,在青海湖附近与论钦陵率领的吐蕃主力激战,唐军大败。唐将黑齿常之率敢死队夜袭吐蕃军,唐军才得以乘敌混乱之际退回鄯州(今青海乐都)(参见青海之战)。

此后,唐在河陇一带改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在河陇以至剑南一带的战略则是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其占领区域。对唐的进攻多限于边境地区,一般不大举深入。在西域战场,由于从唐本土至该地的道路遥远险阻,后勤供应困难以及双方的兵力大多用于其它战场等原因,唐蕃都有兵力不足的问题。因而都很注重与当地土著连兵,致使唐蕃之间的战争有时表现为针对对方盟友或对方联盟的军事行动。

如咸亨四年(673年),唐朝派鸿胪卿萧嗣业发兵征讨依附吐蕃的疏勒军。

延载元年(694年),唐将王孝杰大败吐蕃与西突厥余部的联军。由于西域地域辽阔,各城国、部族相距较远等原因,唐蕃双方在这里的军事行动多是远程行军,大进大退。

如垂拱三年(687年),吐蕃翻越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进入西域,攻克安西四镇,长驱东向,其前锋直达敦煌(今甘肃敦煌西)。

长寿元年(672年),唐将王孝杰率兵从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出发,转战数千里,直至于阗等地,大破吐蕃,复取安西四镇(参见安西之战)。战后,唐派重兵驻守四镇,从而结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复争夺的局面。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综观这一时期的唐蕃战争形势,唐在西域略占优势,吐蕃则在河陇占有优势。唐朝初年在军事上对周边各族大都占有明显优势,唯独吐蕃是个例外。除军事指挥原因外,还有其它多种原因。如吐蕃国法严整,上下齐力,内部较稳固,民风剽悍尚武,且河陇一带的军事地理形势对其十分有利。吐蕃位于青藏高原,攻唐可居高临下,直入平川;而唐击吐蕃却要仰攻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军作战十分不便。

唐玄宗时期(713—755年),唐蕃战争仍主要在河陇和西域两个战场上进行。两个战场互相策应,仍以河陇一带为主战场。在剑南一带也仍有一些较小规模的战事。在河陇战场上,唐自李敬玄兵败青海之后,已改变了从青海长驱直入吐蕃的战略;但也并未采用秦汉以来常用的修筑长城,分兵把口,进行防堵的办法,而是依托一系列坚固据点——军镇,相对集中兵力,实行机动防御,并伺机反攻,逐步扩大控制区域。吐蕃则以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东南黄河曲流处)为后勤基地,不断攻掠河陇一带。

开元二年(714年)秋,吐蕃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兵10余万进攻唐临洮(今甘肃临潭)、兰州、渭州(治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等地,唐派陇右防御使薛讷、太仆少卿王晙率兵反击。唐军主力并不固守城池,而是实施机动,寻机歼敌。十月,唐军以夜袭发起进攻,大败吐蕃于武街(今甘肃临洮东)附近的山谷中,然后又追击逃敌,连战连捷(参见武街之战)。此后,经多年战,唐巩固了河陇一带的防务,自开元十七年后开始发动一系列主动进攻。

当年,唐朔方节度使李祎率军远程奔袭,一举攻下吐蕃占据的战略要地石堡城(在今青海湟源西南),并分兵据守各重要地点,拓境1000余里(参见石堡城之战)。

开元二十五年,吐蕃攻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北部),小勃律向唐告急。唐玄宗命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击吐蕃。唐军深入吐蕃至青海西,大破吐蕃军。

开元二十六年,唐将杜希望先后攻占吐蕃的新城(今青海门源)、河桥(今甘肃临夏)等地。

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再度攻占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唐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军夺回石堡城(参见石堡城之战),又派兵在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以西屯田。

九载,唐军攻占吐蕃树敦城(今青海共和南)。十二载,哥舒翰再攻吐蕃,克其洪济、大漠门(均在今青海共和南)等城,尽收九曲部落,一举夺取了吐蕃东进的后勤基地。十三载,唐蕃分界线已向西推进到青海湖至黄河河曲以西一线。至此,唐在河陇战场上已占明显优势。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在西域战场上,唐蕃双方仍经常远程攻战。如开元二年,吐蕃以小勃律进入西域,北行数千里,与突厥连兵攻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

开元十五年,吐蕃赞普亲征,绕道河西西部,攻陷瓜州(治今甘肃安西东南),又与突骑施连兵攻安西(今新疆库车)。

天宝六载,唐将高仙芝率骑兵万余,从安西出发,远程奔袭依附吐蕃的小勃律,行军数千里,历时百余日,先后攻下吐蕃重兵镇守的连云堡(在今阿富汗东北喷赤河南源附近)和小勃律都城,俘小勃律王而还(参见唐击小勃律之战)。这一时期,唐在西域依托安西、北庭所辖各军镇,号令当地土著,或攻或守,不断巩固和扩大其控制区域。吐蕃起初是和后东突厥汗国及突骑施等(主要是和后者)联盟,同唐多次较量,争夺的重点在安西四镇及北庭一带。后东突厥及突骑施衰落后,唐蕃争夺的重点又转移到葱岭以南地区。先是吐蕃取得子一些胜利,后来唐朝大举反击,获得全胜。

天宝六载,高仙芝攻下小勃律,附近依附吐蕃的20余个小国重新归附唐朝。天宝九载,又攻破依附吐蕃的竭师国(今巴基斯坦奇特拉尔)。天宝十二载,唐将封常清先后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和西域东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至此,唐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也发展到了其顶峰。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调河西、陇右、西域等地军队的精锐东援。吐蕃乘虚而入,当地守军力不能支,河陇、西域之地先后为吐蕃所占。唐蕃战争的主要战场东移到今宁夏、甘肃东部、陕西以及四川西北部,唐蕃双方由以河陇、西域两个战场互相策应改为以今陕甘宁一带和今川西北一带两个战场互相策应。吐蕃经常长驱直入唐境,唐都长安也处于吐蕃的威胁之下,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甚至一度攻占长安。当时,唐将郭子仪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广设疑兵,吓阻敌军。吐蕃不知虚实,据长安10余日后退走。

这一时期,唐朝大量从内陆调兵到边境防御吐蕃。因吐蕃多在秋高马肥时进攻,这些军队被称为防秋兵。唐朝虽然在战略上完全处于防御态势,但仍力争以战役和战斗上的进攻来挫败敌军,采用的仍是依托坚固据点实施机动防御,并伺机反击的战略。如永泰元年(765年),吐蕃与回纥等连兵入侵,围泾阳(今陕西泾阳)。唐军避其锐气,严守不战,并离间二者的关系。待吐蕃撤退时,又与反戈的回纥合击追击,大破吐蕃(参见奉天、灵台之战)。

大历三年(768年),吐蕃攻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唐朔方骑将白元光反击,在灵武外围歼敌2万。同时唐将李晟迂回敌后,奇袭吐蕃后勤基地定秦堡(今甘肃临洮境内),焚其积聚,迫使吐蕃撤围退走。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吐蕃入侵,长安震动。李晟派精兵于汧城(今陕西陇县)设伏,击败吐蕃(参见汧城之战)。此后又派兵袭破吐蕃后方的摧砂堡(今宁夏固原西北),并焚其积聚,吐蕃被迫北撤。

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攻灵(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朔(治今山西朔县)等州。唐以“围魏救赵”之策,派西川节度使韦皋从成都西山攻入吐蕃。韦皋军转战千里,大破吐蕃,迫使吐蕃从灵、朔撤兵南下(参见维州之战)。

这一时期,唐和吐蕃都很重视建立反对对方的同盟。起初是吐蕃联合回纥、南诏攻唐,后来唐分化瓦解了吐蕃与回纥、南诏的同盟关系,并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使吐蕃四面受敌,其兵力大半驻在西域,抵御大食的东进。从此,吐蕃再也无力大举攻唐。

从唐穆宗至唐末(821—907年),唐蕃战争已入尾声。吐蕃此时已进入衰亡时期,由于对大食、回鹘等的战争占用了其大部兵力以及内部矛盾加剧,已无力东进。唐朝也由于内有藩镇割据混战,外有与南诏等的战争,也无力西进。于是双方自穆宗长庆年间会盟修好之后,除偶有边境冲突外,一直没有发生大的战事。至于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河陇汉人在张义潮率领下驱逐吐蕃之役,严格地说已不属于唐蕃战争的范围。

点评:唐与吐蕃的战争,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唐蕃战争中,双方运筹谋划,机变百出,广泛使用了长驱直入,直捣腹心,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机动防御,伺机反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疑兵阻敌,伏击,迂回,远程奔袭,夜袭等战略战术,在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十、 唐与南诏的战争

唐天宝年间至唐末(750一875年),唐廷与南诏政权之间的多次互相攻战。

唐初,在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六诏”之一“蒙舍诏”(因其在其他五诏之南,又称“南诏”)。在唐廷支持下,逐渐吞并另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廷封蒙舍诏主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蒙归义。史学界一般都将这一年作为南诏国建立时间。唐廷扶植南诏的目的是联合南诏与吐蕃抗衡,以确保唐帝国西南疆的安全。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而南诏羽翼丰满后,开始东进,约在天宝五载(746年)占据滇池地区,实力大增,引起唐王朝不满,但为共同对付吐蕃,双方表面上仍维持和平友好的局面。七载,皮罗阁死,其子阁逻凤继位。时唐玄宗沉缅声色,不理朝政,杨国忠专权,朝政腐败。直接管理南诏事务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骄横暴躁,其部属云南太守张虔陀贪财好色,导致阁逻凤于九载起兵叛乱,杀张虔陀,攻陷羁縻州30余个。

唐廷早对南诏占据滇池不满,现阁逻凤杀死朝廷命官,唐决定兴师讨伐南诏,于十载派鲜于仲通率8万大军进击。鲜于仲通自恃兵多将广,数次拒绝南诏的求和,迫使南诏被迫向吐蕃求援。四月,在诏、蕃联军的夹击下,唐军兵败西洱河(即洱海),“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战后,南诏转而投靠吐蕃,十一载正月初一,吐蕃正式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南国大诏”,意即吐蕃赞普之弟,云南国王。从此,南诏与吐蕃结盟,共同反对唐廷。

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唐诗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7万大军再次进讨南诏。南诏采用诱敌深入、坚壁不战的策略,使唐军兵疲粮尽,瘟疫流行,在还军途中被南诏军全歼,李宓被擒(一说沉江而死)。次年,“安史之乱”爆发(参见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唐再也无力顾及西南,阁逻凤趁机统一了云南。

大历十四年(779年),阁逻凤去世,因其子凤伽异已先亡,其孙异牟寻即位。十月,南诏、吐蕃联兵20万分三路进犯西川,企图夺取成都。此时,中原内乱早已结束多年,唐德宗李适派名将李晟率5000精兵南下,与驻川唐军配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6000级,并一鼓作气,把诏、蕃联军赶过大渡河。战后,南诏元气大伤,吐蕃却将惨败的罪责归咎于南诏,改封异牟寻为日东王,取消了双方兄弟之国的关系,置南诏于臣属藩邦的地位。从此,吐蕃年年向南诏征收重税,还占据了南诏的险要之地,设立营堡,调遣南诏军队出兵助防,使南诏疲惫不堪,异牟寻对吐蕃强烈不满,在其清平官郑回的建议下,开始寻找机会重新归附唐廷。

帝国天威:纪大唐十大对外战争

贞元九年(793年),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分别取道今四川、贵州和越南,前往内陆,向唐王朝表示归附。这三批使者都安全到达了成都。十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唐德宗诏书,出使南诏。十年正月初五,异牟寻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会盟,结束了唐与南诏对峙隔绝40余年的局面。

点苍山会盟后,异牟寻派人先杀吐蕃在南诏的使者,然后乘吐蕃征调南诏军助其攻打回鹘之机,突然袭击,大破吐蕃于神川(今云南中甸塔城),捣毁了金沙江上游的铁索桥,溺死蕃兵以万计。南诏收复了铁桥以东城堡16座,俘吐蕃10余万人,擒其王5人,与唐南北策应,使吐蕃处于钳形包围中,既不敢东犯河湟,又不能南侵云南,扭转了唐王朝在西南、西北边疆的被动局面(参见神川之战)。

元和三年(808年),异牟寻去世,其子寻阁劝继立一年后也死去,子劝龙晟继位。十一年,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杀劝龙晟,立其弟劝利晟为王,独揽大权。太和三年(829年),王嵯巅背盟毁约,起兵叛唐,南诏军很快攻入成都外城,虏掠成千上万能工巧匠和无数金银财宝而回。四年末,南诏遣使入朝谢罪,与唐廷继续保持臣属关系。

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王丰祜卒,子世隆(酋龙)继位,因其名犯太宗、玄宗之讳,唐遂未加册封。这种礼仪之争导致了唐与南诏关系的破裂。世隆自称皇帝,国号大礼,改元建极,不再使用唐朝历法、奉唐正朔,继而开始派兵侵扰唐边。咸通元年(860年)十二月,安南当地土蛮引南诏兵3万余人攻陷交趾(今越南河内)。次年春,唐军收复安南 。此后,唐与南诏在安南进行了数次交锋,至咸通七年,唐终于将南诏军击败,全部驱逐出去,巩固了唐在安南的统治(参见交趾之战)。

与此同时,南诏军还多次派兵骚扰西川,并于十年和乾符元年(874年)两次大规模入侵西川,围攻成都。乾符二年,唐天平节度使高骈在大渡河击败南诏军,擒其酋长数十人,修复了邛崃关(即今四川荥径西南大关)和大渡河诸城栅,派兵戍守,南诏自此不再寇扰西川。天复二年(902年),南诏灭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