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中的一些规律和常识

 时宝官 2019-05-15

今天的文字来自我的读书笔记,我汇总了如下这些经济的经验性常识和规律,希望在当下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给愿意独立思考的朋友一些帮助。

导言:

从人口结构来说,人口红利与城乡转移造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从短缺型经济过渡到供给充分型经济,制约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再是供给短缺,而是需求不足。

因此,以消费、投资和出口为三驾马车的社会总需求,逐渐成为驱动经济短周期波动的主要力量。与之相应地,宏观调控政策也转向了逆周期的总需求管理。

规律:

1.相对于出口主要受外部冲击影响,投资波动的原因则更为复杂,其中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主要由企业进行,其波动既有自身内在的周期性因素,也受到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影响,而基础设施投资则主要由政府主导,受财政政策的影响比较大。

2.在总需求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时,货币政策则紧缩,主要传导渠道也是通过投资的放缓来抑制总需求压力。

3.历史数据显示,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通胀存在显著的滞后作用:一般信贷增速领先经济增长1~2个季度,而经济增长领先通货膨胀1~2个季度。

4.贷款和GDP增速在一定时期变动的方向一致,但幅度差别很大,主要反映了支持经济增长的其他资金来源,主要是外汇占款的大幅扩张,企业把来自贸易顺差和资金流入带来的外汇卖出,换取的人民币支持了投资的扩张

5. 政策的滞后影响若和新的外生冲击在同一方向叠加——比如政策紧缩加上外部需求突然下降——经济的波动幅度就会超过政策调控的意图,反之亦然。

6.汇率升值对贸易的影响一般存在6~12个月的时滞,因此2011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较大幅度升值抑制了2012年出口扩张的动能。

7.房地产调控处在关键时期,一定程度上对货币政策构成制约。

8.不能简单地认为减少对出口的依赖,经济就会更平衡,只有同时深化内部市场改革和增强国内市场竞争度,才能使我国经济供给面的增长不会因为贸易开放度的下降而受影响。

9.国际经验显示,居民消费率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呈现U字型。

在发展起始阶段,农业比重较大,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此时属于生存型消费,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于消费,居民消费率较高;随着经济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此时投资率上升而居民消费率降低;达到高收入阶段后,居民的消费从生存必需品向享乐型延伸,同时工业化完成后的投资率也开始下降,此时居民消费率重新上升。

10.货币信用周期最核心的两个指标是银行信用和房地产价格,前者代表融资条件,后者反映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和态度,两者相互影响,且具有顺周期自我强化的特征。

11.货币信用周期发生的频率比一般商业周期小,持续的时间较长,也就是说,一个货币信用周期可能跨越多个以增长和通胀为代表的短周期波动。一般的商业周期涵盖的时间为1~8年不等,根据19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发生的货币信用周期,显示其跨度平均在16年。

12.货币信用周期的顶点往往和金融危机联系在一起,解释了为什么在货币信用进入收缩阶段后,实体经济的衰退/放缓的持续时间比一般经济周期长。在少数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货币信用周期的顶点过后,金融体系也面临很大的收缩压力,影响到实体经济。

13.在我国,过去10年中也存在一个不同于商业银行信用货币创造的渠道,那就是外汇占款,实际上是中央银行购买非银行部门的外汇资产,直接投放流动性。不同于美联储的是,正因为外汇占款的大幅扩张,中国人民银行要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来限制总体(货币)的增长。

14.其他国家的经验显示,在市场繁荣期,杠杆率虽然上升,但往往不是顶部,一旦资产价格下降,因为负债的名义值是不变的,净资产会大幅下降,杠杆率大幅上升,导致强大的去杠杆压力。

15.财政主导的政策,虽然刺激短期需求的效率较高,但缺点是可能加剧政府部门对私人部门的挤压,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财政赤字的扩大增加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的条件下,利率将上升,影响私人部门的融资条件。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带来的“财政主导”增加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政府既是经济运行的参与者,又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存在利益冲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