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塔寺、福绥境、宫门口,北京人最后的胡同回忆!

 古稀老人赵 2019-05-15

前几天有位瓷和小编念叨,

说自己想吃徐记的烧饼,

就特意去了趟白塔寺,

结果谁料白跑一趟,

和人一打听才知道徐记早搬家了。

但来都来了,

也就在周围溜达溜达吧。

东起赵登禹路,西到西二环,南临阜成门内大街,

这里虽不像西四或更东边儿的院落显得完整,

但却是最典型的老北京街区。

相比,拥挤的南锣,

嘈杂喧闹的烟袋斜街。

白塔寺更像是一片净土,

有人说它是老北京胡同最后的回忆。

过去这里,满眼望去都是老旧的平房,

早起倒痰盂儿的,

清晨六七点就开始叫卖的小贩,

灰墙土坯、窄小的胡同、凌乱的小道儿。

现在的这里,经过新的“重建再生”,

它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

虽然没有像南锣一样被过度的商业化,

但眼前的一切已不是我们所熟悉的。

可圈可点的护国寺小吃,

还有那些文艺范的咖啡店。

尽管如此,每当从这里搬走的老街坊,

出了阜成门地铁,

看到白塔的那一刻,

才发现“家”一直在那里。

夕阳西下,走在这熟悉的胡同里,

满满的全是故事。

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的

白塔寺(妙应寺)始建于元朝,

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初名“大圣寿万安寺”,

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

规模最大的喇嘛塔。

比故宫早了有100多年。

在这里还一直流传着“无影白塔塔无影”之说,

还有一种更加神秘的说法,

“白塔寺是没有影子的,它的影子在西藏。”

小编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原来是因为:

白塔身呈圆锥形,像一个倒扣的钵,

而且塔身上部大,下部小,

在阳光或者月光下,塔的影子只能是一个局部。

此外,白塔寺周边环境不是很开阔,

狭窄的胡同、高低不平的地方遍布四周,

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也无法看到白塔完整的影子。

1976年唐山大地震把塔刹震歪,

在修缮时,据说发现了大量的经书等文物,

镶满宝石的长寿佛,上织“八宝”图形和藏文等,

这批国宝级的文物真是令人琳琅满目,叹为观止!

后来在97年“打开山门,亮出白塔”,

拆了当时的副食店。

2013年再次开始修缮,

经过两年七个月,

白塔寺在2015年12月6日重新开放。

小时候仰望着白塔,

想着为什么它会那么大那么高,

现在再看它,它依然是那么的高大。

听老辈儿讲,过去的白塔寺庙会特别热闹,好玩。

各式各样的小吃,小玩意儿,

还有小儿书摊,拉洋片的,说书的。

白塔寺一带胡同名也非常有意思,

像什么前抄手、后抄手胡同,苏萝卜胡同,

北裤角、南裤角胡同,翠花街、翠花横街,

回子营、葡萄园,东三条、西三条、横三条,

大茶叶、小茶叶胡同……

鲁迅的故居,也在这周边,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1924年,鲁迅搬至到北京西二环的家,

在《秋夜》里是这样记录他的院子。

住在这片的瓷,上学的时候估计都来这儿接受过教育吧!

还有东廊下胡同南口像屏风一样的大黄楼,

白塔寺药店过去的样子,

翠花街那栋三卷勾连搭式的建筑。

白塔寺药店

宫门口菜市场,原来是两层高的粮店,

80年代改成了宫门口菜市场,

住这周边的人隔三差五就会上这儿采购。

白塔那的福绥境也不能落下,

它是咱北京城出了名的“公社大楼” 。

关于它,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在白塔寺这片儿,

还有经营了二十多年的阜成门鬼饼,

每天半夜三更才出摊儿。

能不能吃上全靠缘分,可以预订,对暗号拿饼。

饼皮脆,馅儿足。

拿回家吃可就差点意思了,找块空地咱就开吃吧!

这几年卖鬼饼的阿姨腿脚不好,改成在家现做现卖,

您要想吃这口了,可以在点评上搜索一下“鬼饼”,

第一个出来的就是她家。

岁月如梭,不知您是看过103无轨

穿过阜成门城楼的那一代;

还是打小儿去万通的那一代;

不管离开多久,有一天回来了,

看到白塔的那一刻,心里就踏实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