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汉方 ![]() 大家好,这里是一壶汉方。今天我们接着来讲叶天士的故事。 叶天士 ![]() 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中医界一颗耀眼的巨星陨落了。叶天士在这一年离开了人世,享年80岁。 还是在年前的时候,老先生就一病不起,吃了很多药,薛雪也来看过了,仍无济于事。家里人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街坊邻居以及原来经他治疗的许多病人也纷纷前来看望叶先生,老人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不觉黯然神伤。 这天晚饭后,大家照例来到老人的房间。喝了一碗米汤后,老人的精神似乎好多了。儿子弈章、龙章赶忙扶父亲坐了起来。 环顾四周,除两个儿子外,还站立着长孙阿堂、多年跟随自己学习的顾景文、华岫云、朱心传、吴厚存等。 望着众人,老人缓慢地说道:“年前我即一病不起,劳大家费心侍候,使我很是不安。回头看看我这一生,虽然整天忙忙碌碌,未有闲暇,但还是有不少病人失手于我,想来令人惭愧。依我的看法,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医生。只有那些天资聪明,读书很多的人,才可以通过医术治病救人,不然的话,就会贻害病人。所以说,药饵就像刀刃,治不好病无异于用刀杀人。我死了以后,你们必须谨慎小心,不可随随便便就说自己懂得了医学。” 一口气说完这么多的话,老人的额头冒出了细微的汗珠。因怕他再次激动,弈章赶忙扶他躺下休息。除了留下他照看父亲外,其他人都满含热泪告退了。 第二天,行医近70年,足迹踏遍江南山山水水的叶天士先生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临症指南医案》 ![]() 叶天士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忙完老师的丧事后,恋恋不舍地相继离开了老师的家乡,各自发展去了。 顾景文回到家乡时,带走了随老师在洞庭湖上随手所记的《温热论》初稿。当时泛舟湖上,老师随口而出,自己随手而记,语句未加琢磨,尚欠精炼。回到家乡后,他潜心研读,广访名师,广查资料,对《温热论》认真加以修改润色,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终于使这部划时代的医著得以问世,从而了却了老师的夙愿。 华岫云返回无锡后,立即着手对老师遗留下来的众多医案进行整理。我们知道,叶氏一生勤于临症,诊务极为繁忙。他的医案大多由自己的学生笔录而成,由于时间紧迫,医案内容大多过于简略,甚至有些仅列姓名和处方,让后人不得要领。华岫云将所有医案进行加工整理,分门别类,每类之后写上自己的按语,分析叶氏的处方用药道理,给人以启发。该书首刊于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即叶天士死后18年),公元1752年,华岫云又将续补叶案、《温热论》与平生所收集的各种经验奇方付刊行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临症指南医案》。 溯源 如果说《温热论》是叶氏毕生经验的理论总结,则《临症指南医案》可以说是他实践经验的总结。后者在历代医案著作中享有盛名,后世疏证叶案的著作甚多。时至今日,这仍是中医药工作者,尤其是临床人员的案头必备之书。该书刊行后,立即风行海内,自清以来,翻刻40余次,由此可以看出其影响之一斑。 叶天士的两个儿子奕章、龙章也继承父业,毕生忙于治病救人,他们时刻牢记父亲“慎勿轻言医”的临终嘱咐,勤奋努力,不敢有丝毫懈怠,在苏州一带也极有口碑。 公元1758年,也就是叶天士死后12年,又一位伟大的温病学家诞生在江苏省淮阴县,他就是享誉后世的吴鞠通。 吴鞠通在少年时苦读诗书,希望通过考试中举步入仕途。后因父亲及侄儿相继患病去世,使他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于是立志学医。 吴鞠通26岁时来到北京,在参与抄写检校《四库全书》(这是清代由皇帝下令组织编写的一部大型丛书)时,有机会广泛阅览各种医学书籍。其中吴有性的《温疫论》使他深受启发,他说:“我发现这本书阐述得非常广博,其中很多内容是前人没能涉及的,于是就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通过学习,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仔细研究它的处方用药,也不免繁琐杂乱。可以说是功过并存,作者用心良苦,而在学术上未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这个评价可以说是较为中肯和各观的。 后来,吴鞠通又见到叶天士的《温热论》及《临症指南医案》,不觉眼睛一亮,如获至宝。他说:“叶天士论述事物不偏不倚,立法处方用药非常精细。但因为他是江南人,所治疗的多是南方盛行的温热病,论述也过于简略,只有一些散在的医案存世,因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鉴于这种情况,吴鞠通总结了吴有性、叶天士等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参阅历代医学文献,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于公元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温病条辨》。 针对叶天士医案中只有药名而无方名的情况,吴鞠通将其中的某些方剂加以化裁,并加上方名。如桑菊饮化裁于《临症指南医案》治秦某风温的处方,清宫汤化裁于治马某温热的处方,连梅汤化裁于治顾某暑病的处方。这些方剂后来成为历代名方,至今仍沿用不衰,显然其中凝集着叶天士的大量心血。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可以说和叶天士的《温热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都为温病学说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为叶天士闻名遐迩,所以江南书商冒充叶天士出版的医书不少,这有点像今天到处泛滥的盗版出版物一样。如《景岳发挥》《叶氏医衡》《医效秘传》《本草经解要》《本草再新》等10余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叶天士学术思想影响之深远。 “名师出高徒”,正因为教导出出色的徒弟,也就不会有如此多的著作传世,叶天士或许也只是个传说中的名医。他的学说在身后二百多年中,不仅没有渐渐失传,而且不断与时俱进,最终形成了中医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叶派”,直到近代,依然在医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关注订阅号‘一壶汉方’了解更多家人养生食疗,每天免费获取,健康食谱。 食谱推荐 ![]() 接下来就是今天的食谱推荐: 参砂蒸蛋 ![]() 【原料】:苏条参(或潞党参)、淮山药(干)各30克,朱砂6克,鸡蛋1个。 【制法】:先将苏条参(或潞党参)、淮山药(干)研成细末,与朱砂拌匀备用。每次取6克混合药末,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药末,搅拌均匀,蒸熟即成。 【功效】:补气养血,安神。适用于气血虚、心脾不足之心悸、失眠、食少、纳呆等症。 【宜忌】:血脂高、肝有器质性病变者不宜服用。 【性味】:淮山药味甘,性平。 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清热解毒。苏条参,即北沙参,甘苦淡,凉。入肺、脾经。养阴清肺,祛痰止咳。治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口渴。 天门冬萝卜瘦肉汤 ![]() 【原料】:天门冬20克,胡萝卜300克,猪瘦肉150克,大葱、胡椒粉、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天门冬洗净,切成薄片,煎取汁液,去药渣。大葱洗净,切末。胡萝卜洗净,切细丝。猪瘦肉洗净,切成丁,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待猪瘦肉煮熟后,加入胡萝卜丝、葱末、胡椒粉、食盐、味精,以及天门冬药汁,煮沸后即可食用。 【功效】:润肺生津,滋补强身。主治疲劳过度、精力不足、皮肤无华等症。 【性味】:天门冬味甘、苦,性寒。入肺、肾经。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燥热咳嗽,阴虚劳嗽,热病伤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喉肿痛。胡萝卜甘,平。入肺、脾经。健脾,化滞。治消化不良,久痢,咳嗽。猪肉味甘、咸,性微寒。归脾、胃、肾经。补肾滋阴,养血润燥,益气,消肿。用于肾虚羸瘦,血燥津枯,燥咳,消渴,便秘,虚肿。 三捻煲荠菜 ![]() 【原料】:三稔(阳桃)4~5枚,荠菜500克,食盐适量。 【制法】:将三稔(阳桃)切开,荠菜洗净,同煎汤,加入食盐调味。 【用法】:每日1次饮服。 【功效】:清热,止渴,除烦,抗疲劳,利小便。适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头痛发热、咳嗽、痰黄稠、口干舌燥、口鼻气热、大便秘结、小便短黄等症。日常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后肌肉酸痛,服之可透汗解肌、祛除疲劳、恢复精力。 【性味】:阳桃味酸甘、性平,有生津止咳、下气和中等作用。阳桃可解内脏积热、清燥润肠、通大便,是肺、胃热者最适宜的清热果品。荠菜甘,平。入足厥阴经。和脾,利水,止血,明目。治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疼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