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出生于公元1711年9月25日,卒于公元1799年2月7日,活了89岁高龄。 ↑乾隆一生酷爱写诗↑ 乾隆此人,一生创造了很多奇迹,然而小编最羡慕,却又羡慕不来的,是乾隆绝佳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病少却长寿;二是精力极其旺盛充沛。当了60年114天的皇帝,乾隆可以说是忙碌了大半辈子,皇帝这份工作绝非易事,日理万机,还要殚精竭虑,对身体心灵都是极强的考验。 就是在这种工作压身的情况下,乾隆写出了四万多首诗,不能不说是奇迹,历史上诗人无数,但真要论写诗数量,并且得到世间承认的,只有南宋大诗人陆游可以勉强和乾隆一比。 据陆游自己统计,他写诗词六十多年,一共写下万余首诗词。 事实上,陆游不止写了六十多年,他差不多写了快八十年。他从小就是早慧型天才,史称十二岁就能写诗文,而他一共活了86岁,可见,他至少写了七十四年诗歌。 ↑陆游写了上万首诗词,名篇如云↑ 陆游流传到后世的大概有9300多首,看来他说自己写了上万首绝不是吹牛。然而陆游这一万多首诗歌,才只是乾隆的四分之一而已!两人寿命只差三岁,而陆游还是专业诗人,写诗是他的专门事业。乾隆不过是个业余写诗的。 然后,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诗的质量。一首诗,质量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可以定一个标准来进行评判,这个标准就是:诗歌的流传度,以及诗歌的被点赞数。 在这方面,乾隆就完全不是陆游的对手了。一首《钗头凤》就能把乾隆碾压成渣,更何况,陆游有许多名句都已经成为了传诵千古的经典,可是乾隆呢?除了“一片两片三四片……飞入草丛皆不见”,找不出一句传诵度高的诗歌。 小编还在读初中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和哥哥一起趴在床上看书,我突然想起白天见过的一首诗,于是就朗诵了出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哥哥听到后震惊了,直夸写得好,然后问我:是你写的吗?我说:如果是我写的就好了,是陆游…… ↑陆游一首《钗头凤》流传千古↑ 这件小事说明了一点,好的诗歌具备强大的穿透力,即使我们当时只不过是初中的文化积累水平,仍然能被诗歌中的意境感动,这就是好诗的魅力所在! 可是,乾隆就从来没有这样的诗歌流传于众。四万多首诗歌,肯定有那么几首写的还可以的,但你不能以此来认定乾隆写诗很好,君不闻,如果给一只猴子足够长足够长的时间,坐在打字机前乱打一气,说不定能写出一部莎士比亚的作品。 这种说法当然只是说明漫长时间下概率的威力,猴子打不打得出莎士比亚,我不敢说,但猴子能打出一首乾隆的诗歌,我还是信的。 谈到乾隆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这首《飞雪》,并非因为他写得好才入选,纯粹因为他写的“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相比之下,看看《咏鹅》,也是能让孩童们朗朗上口的佳作,但那是人家骆宾王七岁时候写的诗!七岁啊! ↑骆宾王是写诗天才,乾隆却是庸才↑ 再看看小学生们都熟知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十个字,却情生意动,传神的描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有风雨,有花落,有鸟啼,也有惆怅的失眠。 你闭上眼睛,想想这些画面,仿佛穿越回到了1300多年前的唐朝,一个普通的早上,会是什么感觉? 可以说,随便从小学课本上找出一首其他的诗词,都胜过这篇《飞雪》,你不信?那我们看一下:
列举到这里,估计除了乾隆,其他人都心服口服了,那我们再引用几首,让乾隆彻底服气:
白居易想问问乾隆:你那一片两片三四片是怎么一回事?我写的是草,你写的是什么鬼? ↑乾隆是一个文学青年↑
李白想问问乾隆:你写《飞雪》的时候,在你身旁夸好的都是你的奴才吧?忒不知羞耻!
杜甫想问问乾隆:你会写诗不?知道怎么写才是绝句不?好好当皇帝吧,诗人这口饭,不是你吃的。
苏轼想告诉乾隆:不识写诗真面目,只因你是×××。竟然膨胀到敢写诗了,不愧是超级能吹牛,自我感觉超级良好的“十全老人”啊。 ↑乾隆的核心性格就是自信过头↑ 调侃完毕,小编其实还是挺佩服乾隆的,无论如何,能够坚持写一辈子诗,这份坚持和毅力,已经超越大多数人,而且,写诗是一个很有益的爱好,最起码不会让乾隆耽误国事。 反观躺在床榻上吸鸦片烟的咸丰帝,你倒是也去写写诗啊,好歹比吸鸦片烟强多了。所以,小编觉得,把《飞雪》放进小学课本并无不妥,但应该重点强调一下乾隆写诗的毅力与习惯,对孩子们说不定能形成正面的鼓舞。 功夫在诗外,诚然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