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知音一词由高山流水的典故而来,由最初的通晓音律的本意发展出知己、能赏识自己的人的含义。知音是中国文人几千年来所不断追求的,在其诗文中有明确的表达和体现。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国文化中灿烂的瑰宝,在中国古典音乐中对知音做更深刻的解析。 《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就是中国著名的典故“高山流水”的由来。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在弹奏时心中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弹琴时心中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多么奔腾的流水呀,伯牙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可以讲出来,钟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高山流水遇知音 ”是对这个故事深刻的概括,“知”是鉴赏的过程,而“音”则代表被鉴赏的艺术作品。这里可以将知音理解为在鉴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当中,寻找与艺术作品相呼应的,与之产生共鸣的内心情感。钟子期在欣赏伯牙的艺术表演时,能够体验或寻找到与伯牙相呼应的情感,故称彼此为知音。 知音一词最初的含义是通晓音律,例如《礼记·乐记》记载:“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於礼矣”;宋代周彦邦的《意难忘》一词中写道:“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中这样描写:“僖宗皇帝,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等。而后由“高山流水遇知音”衍生出来知己,能赏识自己的人的含义,如三国时期的魏国文豪曹丕在《与吴质书》一文中写道:“徐、 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绝弦於,钟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唐代诗人杜甫 的《哭李常侍峄》诗云:“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明朝唐顺之《谢病赠别高参政》诗云:“逝将归旧林,复此别知音”等。细细读来,知音在具有了知己这个含义之后,具有了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那就是知音的难遇。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等等。 中国各朝各代对知音有着不同的描写,如“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唐代孟浩然《留别王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宋代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是这里必须要谈到的是南朝时期的文人刘勰所撰写的著作《文心雕龙》中的第四十八篇《知音》。《知音》全篇一共可分为四个部分,本文重点分析其第一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开篇就讲到了:“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意为正确的评论是多么的困难!评论固然难于正确,正确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要遇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随后文章又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讲述了“知实难逢”,说客观正确的评论者是很难遇见的。第二部分分别用“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氏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和“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来例证“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就是若是合自己品味的作品就称赏,不合的就不加于理会;各人用自己片面的想法,来衡量多种多样的文章,且将这一部分概括为“音实难知”。虽然《知音》主要讲述的是如何进行文学批评,但会使我们对知音做更加全面的理解。 知音一词既然是与“高山流水”的音乐典故而来,文章就结合中国传统的古典乐曲谈一下对知音的感悟。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古典音乐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中国的古典音乐讲究的意境,是用心来慢慢的体会的,它能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能触动你的心声,欣赏它就应该用一颗如混沌初成般的心境去倾听,去感受它的美,才能够真正的接近它,体会到它的精神。我们先人在演奏音乐时也是这样,讲究的是乐器透过感官通达心底,与心灵的契合,细细品味和只可意会的寻味性,这十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那就是含蓄,富于暗示。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在于它的婉转、沉静、悠扬、欲所还休。没有用一个标准答案束缚欣赏它的人,提供多种可能性,就好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所有的欣赏者都可以找寻到专属于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共鸣。这就是知音的独一性。 知音是中国几千年来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更是一种难得的有条件的特殊的情感体验。其实知音与西方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非功利性的自我确证。非功利性自我确证是一种几乎纯粹的,直接的情感体验,是在除去所有世俗外在的包装,心灵与艺术作品最直接的对话,在艺术作品中能够体会到与自身情感相呼应的共鸣感。知音就是这样,不掺杂任何世俗性的目的,在欣赏艺术作品中,获得纯粹的情感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