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索尔斯基让那些偏好传统的同代作曲家们惊惧不已的部分原因是,他创造了闻所未闻、近乎混乱的声音。但是对于《图画展览会》中他想要表达的内涵而言,这种声音完全合理。终于,人们听懂了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而不再对其离经叛道、缺乏规则的一面加以排斥。20世纪众多有影响力的大师们,如斯特拉文斯基和肖斯塔科维奇等,纷纷承认穆索尔斯基在直觉音乐和标题音乐方面的探索对他们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文章之外,还有视频。《图画展览会》原本是钢琴曲,后来被多次改编成管弦乐版。由斯洛文尼亚小提琴家利奥·范特克改编、俄罗斯钢琴家弗拉迪米尔·阿什肯纳齐指挥、快板电影公司推出的版本(点击链接https:///sowRaRdmdl4),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管弦乐改编。这次探索是对穆索尔斯基独特的俄罗斯风情、忧郁特质和艺术风格的一次复杂而意味深长的致意。 阿什肯纳齐详细谈论了拉威尔“宏伟”的管弦乐配器,他认为遗憾之处在于拉威尔的版本太法国化,比范特克的配器略低一筹,因为后者更好地捕捉到了钢琴原版中诚挚、俄罗斯式的粗犷和“黑土地”的泥泞感。(阿什肯纳齐后来自己也写了管弦乐版。)这部视频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采访,第二和第三部分是演出,非常值得一观。 想要更进一步理解各个小节,我们还是回到阅读上:我将引用玛丽安·托比亚斯为印第安纳波利斯交响乐团的一场演出所做的节目解说,并以此为基本框架。托比亚斯的解说用方框呈现,有的地方我添加了一些有趣的细节,用蓝字标明,这些细节中很多引自娜嘉契夫斯卡娅。 我会先谈哈特曼留存下来的画作,再谈穆索尔斯基的改编曲。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五个小节所对应的画作保存了下来,其他几幅作品仍存在争议。此外,大部分评论家认为,穆索尔斯基在原画作的基础上增添了精神和艺术的维度,从而使这部致敬其已逝好友哈特曼的作品具备了独立的内涵。 例如,作为钢琴家、管弦乐作曲家和指挥家的阿什肯纳齐在前面提到的视频中说:“这无关乎哈特曼在画作中传达了什么,而关乎它们带给穆索尔斯基怎样的创作冲动。” 《图画展览会》以一个平稳移动的《漫步》(行走部分)开始,“穆索尔斯基描述了自己在展览中漫步的情景,他时而慢悠悠,时而加快步伐,向一幅感兴趣的画作走去,时而忧伤地想起他已逝的朋友。”(斯塔索夫)这一节大体是慢的,因为穆索尔斯基有300磅重。 托比亚斯的这番话可能是基于穆索尔斯基写给斯塔索夫的一封信,信上他明确写道“几段漫步中可以看到我的身影。”可以想见,关于这句话是否该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一直存在争议。娜嘉契夫斯卡娅的论文对每一段“漫步”在评论界获得的不同阐释做了分析。 01 第一幅映入眼帘的画是《侏儒》,他“正迈着畸形的双腿笨拙地奔跑着”,长得像一个诡异的胡桃夹子,这原本是哈特曼为孩子们设计的圣诞礼物。请注意《侏儒》摇摇晃晃地跑动时,音乐是忽停忽始的。这一小节以一个急促猛烈的尾声结束。 02 我们跟随下一个《漫步》(悠闲又带有雅致的中板)移动至水彩画《古堡》前,一个游吟诗人正在一座中世纪城堡前对着他心爱的女孩(忧伤地)吟唱。这位没能成功俘获姑娘芳心的游吟诗人,由中音萨克斯管演奏的忧伤曲调来呈现。这一节在颤动的节奏中缓缓地结束。 拉威尔不同寻常的中音萨克斯管配器一直备受争议;其他管弦乐版使用的是英国管或其他管乐器。 03 我们重新在《漫步》(“不太沉重的中庸速度”)的引领下走到一幅美丽的巴黎《杜伊勒里宫的花园》跟前。小巧的三段式诙谐曲描绘出孩子们在奶妈的斥责声中玩耍的画面。这段音乐非常轻快,洋溢着活力和欢乐。 04 《波兰牛车》描绘了一辆由公牛拉着的波兰大车。车和牛的沉重感通过大号独奏以及管弦乐队在四四拍上的缓慢行进来呈现。随着牛车渐渐驶走,音乐也停下来。 对这一小节以及《塞缪尔·戈登贝格和施穆里》的阐释是最有争议也最具政治意味的。有些评论家认为,它不过是对一幅画作的音乐阐释,其他人则认为它在抨击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对波兰的暴行。有几位深谙穆索尔斯基政治上的激进与同理心的俄罗斯评论家则辩称,这一小节与波兰牛毫不相干,而是暗讽俄罗斯农奴所遭受的压迫;娜嘉契夫斯卡娅则称:“他倾注自己全部的创作力量,只为展现贫穷、绝望和被压迫的俄罗斯农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波兰牛车》不仅仅是对木车和拉车的牛的自然主义模仿。” 《漫步》(“沉静地”)重又出现,随后我们来到…… 05 ……轻快的《未出壳小鸡的芭蕾舞》,哈特曼以芭蕾舞剧《阿尔加尔的精灵》(也叫《特里尔比》)为蓝本,设计了蛋壳身、亮黄色金丝雀头罩的服装。管乐器和拨弦之间穿插有大量急促的唧唧声,生动地呈现了这些精力充沛的小鸡蹦蹦跳跳的欢快场景。拉威尔的改编省去了这一节之后的《漫步》。 06 《塞缪尔·戈登贝格和施穆里》(或者按照斯塔索夫的说法:“两个犹太人:一个富有,一个贫穷”。)以一段戏剧性的引子开头。这两幅画由穆索尔斯基收藏,被借去参加了那次回顾展。 从标题到内容,这可能是整部作品中最具争议性的小节。娜嘉契夫斯卡娅总结了两方的观点: 07 《利摩日的集市》呈现了“几个法国女人在市场上激烈地争吵”的画面。 08 据斯塔索夫称,在《地下墓穴;有阴间语言的死者》(译注:曲谱手稿中标记为Sepulchrum Romanum; Con mortuis in lingua mortua)这幅画中“哈特曼描述了自己在提灯下观察巴黎地下墓穴的一幕”。音乐由广板和行板两个部分组成。穆索尔斯基在总谱中写道:“逝去的哈特曼用他的独创精神带领我走向这些骷髅,召唤他们;骷髅通体闪烁着柔和的光。”《漫步》主题重新出现,行板。 09 惊悚的《鸡脚上的小屋》讲述了巴巴丫嘎(俄罗斯民间传说中一个住在森林边缘的可怕女巫)的故事,是《图画展览会》中最刺激的部分。小屋无窗无门,以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旋转着。在这一小节中,音乐从“凶暴而灿烂的快板”开始,继而转换为“快速的行板”。斯塔索夫写道:“哈特曼描绘了一个座钟,看起来像巴巴丫嘎的小屋。穆索尔斯基增添了女巫在灰浆中飞行的部分。” 19世纪60年代,维克多·哈特曼曾在一场化装舞会上扮演过巴巴丫嘎;这一事实可以说明穆索尔斯基为何在这则儿童故事上倾注大量的想象力,他是在向这位朋友富有想象力的灵魂致敬。 10 尾声引向最后的乐章,《基辅城门》。 娜嘉契夫斯卡娅为我们提供了当时杰出的苏联/德国青年钢琴家阿尔弗雷德·施尼克特对这一小节的评论。据我所知,除此之外,施尼克特的这番言谈还没有被翻译成英文过: “施尼特凯(原文拼写错误)说,这部套曲中所有象征着俄罗斯精神的元素都在《基辅城门》一节中凝聚。古代俄罗斯无疑常让人联想到英雄气概、为国捐躯精神、以祖国为荣、爱国主义、对上帝和教会的虔诚、对大型庆典的偏爱、对沙皇的衷心。穆索尔斯基在最后一幅音乐图画中创造了一个神圣的场景,用精心构建的画面来呈现他挚爱的俄罗斯的宏伟与辉煌。” 围绕《图画展览会》展开的思考何其繁多,这次“展览”仅仅展示了其中的冰山一角,但愿它能让人看到这部作品在听觉之外的内涵。正是这种开放、“真实”、人性化的作曲风格,使得听众即便完全不了解其历史背景或音乐上的革新,也能听到它如此悦耳而动人的特质,这正是《图画展览会》能成为音乐会基本曲目的原因所在。 通过《图画展览会》以及其他诸多歌剧、管弦乐、钢琴和声乐作品,穆索尔斯基用自己复杂的世界观延展了现代音乐的界限,却因为太过超前而无人赏识。他去世时不会料到,他的俄罗斯同胞,甚至全世界,都将爱上他写下的这些作品。 完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