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可称为浓缩版的《春江花月夜》,也许张九龄就是从张若虚那儿获得的灵感。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从题目看, 望月怀远,月圆之夜,怀念远方的亲人。 这是首孤独沉静而略忧伤的诗。 这类题材的太多,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苏轼《明月几时有》,都千年不朽, 一脉相承,月所承载的文化积淀与思想内涵,是千百年来始终不变的唯一的思念! 这是名句,妙在一“生”字,一“共”字。 化用了《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不同的是, 张若虚要表达的是“理”,自然的壮阔永恒,海潮与明月一体相存,有升有落。 这首诗却强调后半句,“情”。 海上明月初升,天涯海角,无论何地,都会同起睹月思人之情,这是人的天性。 “生”,而非“升”,是从无到有,由海孕育的月,赋予月以生命,人情,见证人间这一美好的感情,“共”则强调月圆夜思念情的共同性共通性。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情人,分隔两地的恋人,怨的是漫漫的长夜,彼此不能相见,起的是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的相思情。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灭烛:熄灭烛光,谢灵运《怨晓月赋》:“卧房兮当何悦,灭华烛兮弄素月。” 灭烛怜光满,长夜不能入睡,是因为烛光太明了吗? 是因为月色皎洁,浩渺无边,才有这爱惜满月之光的举动。 于是披衣走去庭外,在那姣好圆月的光华之下,只觉夜深露湿,滋润沾衣,尽管如此,诗人仍伫留月下,望月思人。 一个“觉”字,细腻微妙,慢慢感受,不知不觉,可见诗人伫月之下时间之长,一个人,感受月的光华与露的渐重,明知寒意而欲罢不能,这是孤独的煎熬与思念的苦楚!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盈手:满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见到满月之光,想到远方之情人,定是一同在月光之下,同我一样的,思念彼此。 在这相思不眠之夜,用什么相赠友人呢?我只有满手的月光,虽然月光饱含相思之意,但又不能送与,怎么办呢?我还是睡吧!也许睡梦之中还能与你有相聚之期呢! 能不能佳期如梦,诗戛然而止,留下的是无穷的韵味与想象。 从权倾朝野的宰相到地方小官,这样的大起大落,诗歌反而平和沉静,只因月夜一份静谧而美好的思念!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同样是贬官之后所作,逆境之中,更觉亲情的珍贵,更能看透人生,在月圆月缺的变化中,获取一份旷达与超脱。 张九龄的诗也是这样! 从自然的体悟中获得内心情感的慰藉与力量,恰是这些诗人打不败不认输的坚韧所在,也是打动人心的地方。 再比如张九龄另一首诗《感遇》:“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同样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