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一个超爱吃糖的帅哥,别号也和糖有关,一首诗作却愁苦无比!

 文化点心铺 2019-05-15

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我和大多数朋友一样,言必唐诗宋词。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观念里,似乎只有唐朝人和宋朝人创作的诗歌才是名门正派,才能代表中国古典诗歌的美。然而,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与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是能反应人们真实生活和内心情感的诗歌作品都应该是好的优秀的作品。

从这一点来说,元曲也应该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真正好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可以跨越地域,种族,国家和政治制度的。今天笔者偶遇了一首佳作,意境优美,情感深挚,清新淡雅,在这里很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首佳作就是元朝著名散曲家徐再思的一首散曲《 天仙子 夜雨》。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元)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徐再思,字德可,号甜斋,浙江嘉兴人,元朝著名散曲家。据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徐再思非常喜欢吃糖,他的别号都和“糖”有关,竟然叫“甜斋”,翻译过来不就是”甜甜屋“的意思么。此外,徐再思容颜秀丽,颜值颇高,是一位很有才名的美男子。可是,这样一个爱吃糖的帅哥,连自己的别号都和“糖”的美男子,作起诗来却是愁苦无比。

这首《天仙子 夜雨》是一首悲秋感怀之曲,有文人们一贯的悲秋主题,也有羁旅行役的愁苦与孤独,更有漂泊在外的游子对父母家人的思念,字里行间充满了哀怨,愁苦无比。开篇“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非常耐人寻味,采用了很多相同的数字和量词,铿锵有力,不仅不显得啰嗦,反而贴切自然,感情真挚。“梧桐,芭蕉,梦“的应用一开篇就营造了一个愁苦无比的氛围。因为在古典诗词中,这些意象都是与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

这一声声梧桐叶落的声音,这一片片芭蕉在秋风中摇摆的样子,虽然画面简单,但是却包含了很多的情感在里面,景小容量大,言浅而意深。叶落意味着时节已到深秋,叶子一片片地落下,秋色就一天天地浓重,寒意就一天天地加深,时光就一天天地流逝。而那芭蕉在秋风中摇摆的更是增加了秋的寒意,令羁旅之人心中更添愁苦,忍不住思念远方的家乡。所以到了夜里,旅人不由地做了一个归家的梦,可是梦做到三更旅人就醒了。秋雨打芭蕉惊醒了旅人的归家梦,真是愁苦无比!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三更时分,旅人被雨打芭蕉的声音惊醒,就再也睡不着了。于是他只有躺在床上停止窗外的雨声。屋内,灯花渐渐燃尽,窗外的雨声也渐渐笑了,一滴一滴地滴在芭蕉叶上,就好像人在下棋一样。此时的作者,已近中年,却还要北上求仕。然而,元朝歧视汉族文人和知识分子,尤其是南人。他孤身滞留旅店,进退两难,心中自然愁苦无比,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此句中,以动写静,照应了上一句中的“三更梦断”,三更就是半夜时分,此时夜深人静,唯有作者一人醒着,“灯花落"说明睡不着觉得无聊,“棋未收”则更显得愁苦难眠;而一个“孤馆”形象地揭示了作者的孤独与苦闷,他此时不仅是孤身一人,而且内心彷徨无助,对北上求仕没有太大把握。可怜自己一身才华,却无用武之地,颇有英雄末路的感慨。这是作者愁苦无比的根源。

最后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不写自己此时如何思念故乡和双亲,而是写双亲在自己出门在外的十年里不知道为自己操了多少心,担了多少忧。为何说“枕上十年”?极言父母双亲常常担忧自己,常常夜不能寐,可能不只十年。

此时此刻,作者没有写自己在十年里经受了多少风霜雨雪,而是心疼父母为自己担忧操心了很多年。这里面既有对父母的愧疚,又有对自己已近中年却一事无成的感慨和无奈,读之令人伤感不已,真是无力又无奈。作为现代社会的我们,很多人不也有同样的无奈和心酸嘛?

读到此处,我想徐再思为何会喜欢吃糖,可能也是因为生活过于愁苦,希望在糖的甜蜜中找到一丝安慰吧!做一个由宋入元的南方文人,徐再思虽然很有才情,颜值不俗,无奈生不逢时,几度北上求仕皆无功而返,致使自己岁月蹉跎,常常要远离家乡,远离双亲,孤身一人行走在天涯。如此,怎能不愁?怎能不苦了?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