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见螭凤珌  犹觉剑气寒

 收藏家宾彦红 2019-05-15

杭州的古玩市场在中国南方的大城市算是活跃的,特点是有一阵子专门开辟了闹市区的邮票市场三楼作为古玩交易市场,场地既大,又免除了买卖双方的风雪雨露之苦,所以特别兴旺,许多外省的商贩都愿意到那里出货,我有好几块玉都是在那儿收到的。但是由于离我家较远,还要转车,所以我去的时候不是太多。有一次,我没有去市场,竟然也收藏到了一块古玉。今见螭凤珌 <wbr> <wbr>犹觉剑气寒——螭凤纹剑珌的故事 汉代玉器中部分螭凤大多与螭龙差不多,也是长了四条兽足,只是比螭龙形体要小些,嘴也尖些,不像是凤,倒像是狐狸。

     今见螭凤珌 <wbr> <wbr>犹觉剑气寒——螭凤纹剑珌的故事

        从图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由表及里逐渐渗入的“沁变”现象,这种沁痕只有在某一角度时才看得清楚。
     今见螭凤珌 <wbr> <wbr>犹觉剑气寒——螭凤纹剑珌的故事

 剑珌底部两端的钙化现象(钙化是古玉沁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那是在一天下午,我正在家里看书,有人按门铃,开门一看是位时常送玉给我看的朋友,一问才知道那天是星期天,他专门到市场摆摊的,而我却忘了那天是古玩交易日,没有去。问他生意如何,他说不怎么样,说着就把当天摆卖的几块玉拿了出来。我一眼就看中了一块玉,问他这块玉有没有摆出来,有没有人问过价。他说:“摆了,也没有人问。”我说:“这块玉给我吧。”他报了价,我付了钱,立马就成交了。

这块玉就是本文中介绍的汉代剑珌。

今见螭凤珌 <wbr> <wbr>犹觉剑气寒——螭凤纹剑珌的故事

玉具剑的组合图
  (引自钟玲《玉缘》)

在中国古代,剑除了是兵器以外,还是一种佩饰,而且不仅仅限于纠纠武夫,读书人也爱佩剑。最著名的是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冯驩经常弹着佩剑,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而且舞剑也不是男人的专利,女子舞剑也是很平常的,最震撼人心的要算唐朝的公孙大娘了,她舞的剑出神入化,以至著名书法家张旭,也从中悟出草书的真谛,写出了“及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其神”的不朽书帖。



今见螭凤珌 <wbr> <wbr>犹觉剑气寒——螭凤纹剑珌的故事 正面今见螭凤珌 <wbr> <wbr>犹觉剑气寒——螭凤纹剑珌的故事 背面

汉·谷纹四股涡纹剑首

但是剑身是有刃口的,如果不加保护,剑刃就会伤人,因此,佩剑就要有剑鞘。在中国,古人是那么的崇玉、爱玉,玉就必然地要成为剑身和剑鞘的装饰。不过,用玉作为剑饰,也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使用的,只有贵族才能用玉作剑饰。而在剑身和剑鞘上全部用玉做装饰的剑称为“玉具剑”,分别是剑身上的装饰剑首和剑琫。剑鞘上的装饰剑璏和剑珌。这种“玉具剑”,除非获得天子的赏赐,既使是一般贵族也不能随便佩戴。1981年在广州发掘的南越王趙昧墓,其墓中有十把剑,而“玉具剑”才只有五把。从中我们不难看中,“玉具剑”是多么的名贵。这样说,并不是讲除了“玉具剑”之外,其他剑饰是很容易获得了,其实,既使是单独的剑饰也不易获得。

今见螭凤珌 <wbr> <wbr>犹觉剑气寒——螭凤纹剑珌的故事
     汉·螭纹剑
今见螭凤珌 <wbr> <wbr>犹觉剑气寒——螭凤纹剑珌的故事

汉·兽面纹剑拓片

现在还是来说我手上的剑珌,这是一块青白玉的材料,一面用高浮雕雕着一只螭和一只尖嘴尖耳的怪物。螭呈S型,身子非常灵动,头歪向左侧,一只前腿从头下伸出,一只前腿镂空,一只后腿踩着自己的尾巴;那只怪物呈穿云状,也是一只后腿踩着自己的尾巴,尾部出廓。在螭纹的背面,是一只浅浮雕的怪物,只有一条兽足,身上有两片展开的纹饰,像是翅膀,尾巴开叉。

今见螭凤珌 <wbr> <wbr>犹觉剑气寒——螭凤纹剑珌的故事

汉·云螭纹剑?

器表为高浮雕穿云之螭,这种雕刻形式为汉代玉器的特征之一

今见螭凤珌 <wbr> <wbr>犹觉剑气寒——螭凤纹剑珌的故事


汉·云螭纹剑?(拓片)

喜欢在剑饰上用高浮雕雕琢螭纹,是汉代常见的一种装饰。那么,这只剑珌,是不是汉代的呢?那只尖嘴尖耳的怪物,又是什么呢?

我去某大博物馆请教一些专家,他们也说不是汉代的,他们认为,汉螭雕的要活。可是我这只剑珌上的螭比一些书籍中的螭已经是够“活”的了,再活岂不是要“游走”了。更有人断定它是新仿的但是我从傅忠谟先生的《古玉精英》中找到了答案,傅先生将这种尖嘴尖耳的怪物定为螭凤,是汉代的产物。《古玉精英》中这种怪物有许多。  

今见螭凤珌 <wbr> <wbr>犹觉剑气寒——螭凤纹剑珌的故事

汉·剑珌
剑珌纹饰出廓为汉代独有的形式

今见螭凤珌 <wbr> <wbr>犹觉剑气寒——螭凤纹剑珌的故事

  汉·剑珌 (拓片)

其实,仅从沁色上看就可以断定这只剑珌为高古玉器。

这块玉,是一块受石灰沁的古玉,它的身上附着一层薄薄的“包浆”,好像上了一层腊,受沁严重的高浮雕螭龙、螭凤和珌下面的两个角,都已呈钙化状况,而还没有受沁的地方还基本保持了原先的玉质。而且从两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沁色由边缘向中心逐步沁变的沁痕。

现在在市场上确实能看到假冒的沁色,油乎乎、脏兮兮或者是烂的是浑身窟窿。而石灰沁,那种由边缘而逐渐向中心渗透的“渐变”现象,是绝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仿造出来的。

从剑珌上那两只栩栩欲活,灵动非凡的身形上看,就能感觉到它曾经保护过的宝剑的森森寒气。那么它最早的主人是不是一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开疆拓土,为国家建立殊勋的将军呢?    

                              原载《王敬之说古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