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精妙的诗词,总会以典型化的虚拟描写,给读者以无限丰富的想象。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正是这样一首绝唱。
全词不过三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第一句述事,以直白的诗句铺垫了情景:昨夜雨疏风骤,喝了酒,
但晨起酒意未消,此刻仍是慵懒惺忪。
第二句询问花事。“昨晚风雨交加,园内海棠如何“?侍女答称”还是那样“。
第三局是词人的急切反诘:”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肥红瘦!“
全词的经典正是第三句。这句反诘给人的时空想象太丰富、太深远!
词人询问侍女,侍女回答是”却道“,很明显,词人很不满意侍女的回答。
因为词人自己有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那么,词人究竟想得到什么回答?想知道什么结果?想表达什么情绪?
也许是词人对侍女的漫不经心和粗疏淡漠不甚满意——明明是“雨疏风骤”之后,
“海棠”怎会还是“依旧”?
也许是词人爱花,但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
满地,难免心境烦乱,所以才向侍女发出”你知道吗你知道吗“的急切诘问。
而笔者以为,这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以典型化的情景描述,抒发了
词人在暮春季节的落寞、抑郁、哀婉和寂寞。
海棠的花期在三月前后,词人词作时已是”绿肥红瘦“,花开始凋谢了,已是暮春
时节了,最美好的春天即将远去,如同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即将流逝,词人岂不感伤!
一株海棠的盛放与凋零,就道出了词人内心对春天对青春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
却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寓情于景,极尽传神,彰显出作者多么丰富的内心
情感和深厚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