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来,边关战乱连连,戍守边疆成为国家的重要军事活动,为抵御匈奴等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民族在边关修建了雄伟的长城,构建了一道道险固要塞工事。至明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塞外的蒙古北元政权时常派兵侵扰边关,戍边卫国、打击蒙古势力成为明朝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明朝在边关修筑大量军事工事,其中便包括京城通往塞北的重要通道——朝宗桥。 拱卫北京的四大古桥 明代大学士李东阳在隆庆年间《昌平州志》中就曾记载了自己在谒陵途中,途经沙河的艰辛经历:成华甲申年,李东阳同其他官员经过沙河,前往昌平皇陵祭祀,途中遇雨,沙河水涨桥坏,一路上甚是险恶。修建一座能够同时满足军事、民用的新兴桥梁,迫在眉睫。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北沙河上的旧木桥被拆除,开始修建朝宗桥,同时桥南侧南沙河上修建安济桥。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安济、朝宗,二桥皆正统十二年(1447年)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寿建。” 百年间,朝宗桥屹立于沙河之上,历经侵蚀不曾倒下。1937年7月,日军进攻北平,炮轰朝宗桥,朝宗桥壮硕的身躯上留下了两块碗口大的伤疤,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 1984年,百年老桥朝宗桥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名单。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量超载货车经朝宗桥去往京北方向,老桥的承受力受到极大考验,随时有坍塌的可能。1989年至1990年间,相关部门对朝宗桥陆续进行了钢架桥拱加固、加喷混凝土、拆装分水泊岸等一系列加固修缮处理。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巩华城和朝宗桥再无派兵驻守,明朝皇帝谒陵、北巡也早已成为历史记载,朝宗桥却仍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矗立在北京郊外。朝宗桥是一段历史的缩影,见证了一个朝代繁荣到落寞的变迁,见证了峥嵘的烽火岁月,浓缩了我们这一代未曾经历的历史,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和技艺,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记忆。文化需要传承,历史应该被铭记,承载历史的文物也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