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原创:王之涣《登鹳雀楼》:长盛不衰的激发鼓舞力量

 寻梦向天歌 2019-05-15

本文参加了【诗韵中国】有奖征文活动

 

              登  鹳  雀  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登鹳雀楼》这首著名五言绝句,是王之涣的代表作品。全诗言简意深,千古传诵。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经久不衰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同历代读者产生强大的共鸣,通篇洋溢着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激发鼓舞力量,闪耀着富有启发性的哲理光芒。

 诗篇抒写登鹳雀楼所见所思所感。鹳雀楼位于蒲州城西南,即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登楼后所见到的景色。抬头远眺,望见夕阳沿着一抹青山缓缓落下;俯首鸟瞰,不尽黄河之水,汹涌奔腾,流向东海。

 白日的“依山尽”,是亲眼所见的实景,黄河的入海流,则是由和流向的实景衍化而出的想象之景。这就从高、大、长、远上显示了诗人视野的广阔,使人眼前呈现出一幅宏阔瑰丽的画图。

这幅画图就形体而言,有日,有长河,有高山;就色彩而言,有白日,有青山,有黄河。同时,首句着一个字,表现日落的缓慢,大有依恋不舍之意;次句用一个字,写水得迅速,颇有一泻千里之势。

日迟迟而落,水滚滚而去,天上静谧,地面喧腾,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人大有如临其境之感。

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描绘这幅画图上,取其大景,遗其小景,留其要景,弃其次景。写太阳落山,从纵的方面可贯天地;写黄河入海,则从横的方面能通大地。自然而然地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境界,显示了祖国山河的磅礴气势,抒发了自己的开阔胸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上两句的承接和发展。欲穷千里目,预示着上两句所写景物,还是未穷之景,已经如此壮美,穷千里之外,其景将更加恢弘壮丽!欲穷两个字用得非常精妙,说明上面所见景物感人之深,这才激起要的欲望;又自然地导出了下面更上一层楼的美好愿景。

诗人更胜一筹,全诗到了更上一层楼后戛然而止,对穷千里后的实景,采取了虚写的办法。在这里,虚写比实写委婉含蓄,更富有表现力和想象力。能够引人遐想,想象到更上一层楼后,将会看到云霞满天,暮霭遍地,青山逶迤而去,黄河奔腾而来的宏伟壮观景象。妙就妙在,诗人点墨不溅,苍山云海尽寓诗中,五光十色掩于纸面。这就能使人的视野更为拓宽,丰富的内容尽在不言之中。

为什么虚写不仅能起到实写的作用,而且甚至比实写更有表现力呢?这是因为虚和实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要想让虚达到预想的效果,先决条件就在于实写部分要写足、写好,绘形则形态毕现,着色则众彩纷呈。这样实写就有令人想象的余地,虚写在实写的基础上就会达到自然的升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且孕含着一种灵动的哲理美,能激励人奋发努力,昂扬向上。登高可以博见,立足点愈高,视角愈大,视野愈宽,这是客观规律。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景的描绘抒写,由个性显示了共性,揭示了意境深邃的景观美和哲理美,其意义就不仅仅局限于登高望远了,而更能激发鼓舞人们在工作、学习、事业以及实现梦想等方面,都能坚持不懈、不辞劳苦地勇攀高峰,追求不止步,奋斗无止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