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重宝 朝鲜高丽王朝时穆宗王诵二年(998年,宋真宗咸平元年)始铸。形制仿唐乾元重宝,然唯见平钱,径约2.5厘米。面文“乾元重宝”隶书,直读,“乾”字亦按古体,写作鱼钩乾,背穿上下可见“东国”二字,意其国在中国之东。传有光背无文者,未见。另有铁钱,形体稍大于铜钱,为穆宗前成宗王治十五年(996年)所铸。此二品传世绝少,今极难一见。

海东元宝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二年(1097年,宋哲宗绍圣四年)所铸平钱。面文“海东元宝”为仿宋真书,直读,质厚字大。“海东”则示其国在黄海之东。径约2.4厘米,重5.1克,背漶漫,穿下似有字而碍难辨析。海东元宝存世绝罕,旧谱多所不载,今可见者唯开城出土之孤品而已。
海东通宝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七年(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所铸平钱。钱号“海东”意其国在黄海之东。此钱仿宋制面文有篆、隶、真、行四体,篆书尤佳,多见为旋读,亦有真书直读钱,甚少。文字端庄,规格整齐。径约2.5厘米,重2.6~3.2克,均光背无文。海东通宝铸量较丰,除赏赐文武朝臣,亦作市场流通币用。故传世尚多,犹不难见。

海东重宝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1095—1104年)所铸平钱。其形制及文字特点,或造于通宝钱先;形体浑厚,文字质朴,近乾元重宝。面文真书,旋读,光背无文。径2.5厘米,重4克。此钱流入我国不多,较为稀少。

东国通宝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1095一1104年)铸。制同海东通宝,亦系仿宋钱制作,除小平外更铸折二钱;面文书体有篆、隶、真、行四种,多为对读,真书旋读者至罕。版式较多,大小有变。一般径2.3~2.5厘米,重2.4~3克,均光背无文。折二钱径3厘米,重约5.8克;开城出土,制作精良,然极罕。

东国重宝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1095—1104年)铸。面文真书,字体质朴,有直读、旋读二种,旋读者寡。边廓浑厚,光背无文。据文字笔画及外缘宽窄又分数种版式。一般径约2.5厘米,重2.8~3.6克。东国重宝在我国所见不多,颇难一得。

三韩通宝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1095—1104)所铸平钱。形制与海东、东国钱类似,均属仿宋钱。面文“三韩通宝”有篆、隶、行三体,独不见规范楷书。“三”字有繁体异书者,罕见。面文皆直读,光背无文。径2.3~2.5厘米,重2.6~3.4克。三韩钱制作较粗,边廓欠整,文字一般不甚清晰。然目前国内尚不易见,较为希罕。互如繁体“式”字钱,存品仅一二而已。

三韩重宝 高丽王朝肃宗王顒(1095—1104年)所铸平钱。制同通宝,唯制作稍精。文字较清晰,“三韩重宝”楷书犹存隶韵,分直读,旋读二种,均光背无文。因文字大小、边廓宽窄又有数种版式,然钱体大小相仿,径在2.5厘米左右,尚为工整。

朝鲜通宝 高丽王朝将军李成桂于1393年废王自立,改国号“朝鲜”,并分两期铸造朝鲜通宝。前期为牵朝世宗李祹(音陶)五至七年(1423—1425年)所铸真书平钱,时值明永乐年间。“朝鲜通宝”四字雄浑朴茂,笔画清晰,直读,光背无文。此钱径约2.4厘米,重3.2~4克,制作精好,版式亦多,因规格相近而无大变异,传世多见此种真书钱。后期为仁祖李?十一年(1633年,明崇祯六年)所铸隶书钱。此钱铜色黄褐,文字不甚规整,笔画粗细不一,钱体大小不等,更有阔缘、窄缘、官铸、民铸之分。品类颇多,精粗互见。但隶书钱存世却少,欲求甚难。另有当十大钱,径4.5厘米、重近30克,世更希罕。

常平通宝 朝鲜李朝仁祖李?十一年(1633年,明崇祯六年)由常平厅设监始铸,故名“常平通宝”。至肃宗李焞五年(1678年)更以法律命定各有关厅、曹、营、监等分工铸造;及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以机制黄铜钱问世,常平通宝铸行前后达260年之久,在中近代朝鲜货币史上占统治地位,彻底改变了此前以米、布为主的交易状态。钱分小平、折二、当五、当百四等,然无当十钱,以折二钱品种及铸量最多。时米一升四文。面文“常平通宝”为工整楷书,直读,除初铸之光背者外,背文有记监、记官、记地、记数、记值、记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以及录用“千字文”44字,版式多达数千种,不胜枚举。通常小平径2.4~2.5厘米,折二径2.7~2.9厘米,当五钱3.1~3.3厘米,当百大钱径4.1厘米;然因历代各地均有鼓铸,其间大小错出、轻重倒置势所难免,不一而足。鉴定中一般铜色黄润、文字端丽者为早期宫铸;笔画呆板、制作不精者为后期官铸;而文字拙劣、铜质发黑者,多为私铸。朝鲜之常平通宝流传中国犹日本之宽永通宝,皆属数量最多而品相佳好者,故颇受国内泉家欢迎。

十钱通宝 朝鲜李朝正宗十七年(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所铸当十大钱。因其时钱荒,流通支绌,遂造此钱,与常平通宝并行。面文“十钱通宝”楷书,直读,光背无文。此钱书体清秀与拙朴者互见,大小轻重各异,遂有疑为肃宗律定钱法时(1678年)所铸者。或曰:文字清秀者为正宗后铸,而古朴者为肃宗先铸,今并录于此,以供方家考订。

大世通宝 琉球中山王尚泰久登基后铸,时约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年)。形仿明代永乐钱。面文“大世通宝”楷书,直读,“通宝”二字摹仿永乐通宝面文。“大世”二字新书,字体特别大,与“通宝”明显不谐。径约2.3厘米,重不详,光背无文。此钱传世尚丰,国内犹可搜求。

世高通宝 琉球世高王尚德即位后铸,时为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形制雷同于大世通宝,均属仿明永乐钱。“通宝”二字取自永乐通宝面文,“世高”新书,字体拙朴欠工,不甚合谐。面文直读,光背无文。径约2.3厘米,文字笔画清楚,边廓尚属修整。虽铜质较差,然品相在外国诸钱中可列中上,未必如旧谱所贬之“粗恶”。今国中此钱尚不难见。

金圆世宝 琉球尚圆王即位后铸,时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此钱除形制及文字风格类似大世、世高二钱外,“金圆”又为尚圆王之神号“金丸”之意,“丸”、“圆”相通,故钱为金丸王尚圆所铸无疑。旧谱有读“金世圆宝”者,误。面文楷书,直读,径约2.5厘米左右,光背无文。此钱国内稀少,欲求甚难。

中山通宝 此钱旧谱隶于琉球。传为琉球王尚贞所铸。尚贞在位五十年,其元年即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钱体薄小,广穿;面文“中山通宝”楷书,直读。径不过1.7厘米,背平夷无文。此泉存世绝少,极难一见。其确凿归宿,犹待泉家作进一步之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