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地理扫描:河西走廊

 宛平2008 2019-05-16
中国地理扫描:河西走廊

主体文字选编于《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旅游网”,公益分享侵权可删。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之西,夹在祁连山脉和阿拉善高原之间,西连大沙漠,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南北宽从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兰州、白银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在黄河以西地区,因形似走廊而得名。河西走廊既是中原连接新疆以及中亚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带,地理位置重要,称之为东亚陆上马六甲海峡一点不为过。历史上众多民族在此交汇共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使河西走廊呈现出一种万花筒似的瑰丽画面。

中国地理扫描:河西走廊

祁连山下,黄沙之中,绿洲连缀成串

从遥感图中看河西走廊,祁连山连绵的山脚下,漫漫戈壁黄沙之中,一片片充满生命力的绿色分外引人瞩目,这就是河西走廊的绿洲。这些绿洲,在古代,是中原文明挺进西域的踏脚石;到了现代,又成了支撑起甘肃工农业和整个河西地区人们生活的基石。

斯坦因曾在他的书里记述,在他从帕米尔高原地带深入亚洲腹地的过程中,一越过疏勒河河谷地区,就感觉到了扑面而来的湿润气息。在忍受过塔里木盆地的极端干旱、看惯了昆仑山脉的荒凉景象后,乍一看到肃州河谷(今酒泉地区)“极其茂盛丰美的夏季牧草”,他忍不住感触良多。

令这个大胆的考古探险家发出赞叹的就是甘肃河西走廊的绿洲。在地图上,这些绿洲一小片一小片地连缀成一个不规则的狭长条状,一直向西北方向延伸,从武威直到敦煌。正是这些绿洲,托起了汉唐时期连接中原与西域的辉煌丝路,也给予了这片干旱土地生动而明亮的表情。

不过,在冬季的河西走廊,空气寒冷而干燥,完全感受不到斯坦因曾经为之陶醉的湿润,更看不到郁郁葱葱的夏季牧草。但是,从祁连山脉山腰上漆黑如墨的松树林,从田地里收割后的光秃秃的玉米秸秆、直指向天的向日葵秆,从巍然耸立的嘉峪关长城、张掖的西夏国寺(大佛寺),就能准确无误地知道,这片因寒冬而蛰伏的土地,就是河西绿洲了。

绿洲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中国地理扫描:河西走廊

来自祁连山的水滋养了河西走廊的绿洲

滋养了河西绿洲的几条内陆河,都发源于祁连山。祁连山发育的冰川每年夏季消融,形成冰川径流,成为这几条大河的源头。但冰川融水在河流的全部水量中只占一小部分,河流水的主要来源是山区的大气降水。山区降水经过蒸发、下渗、植被截留等,剩余部分汇聚于河道,到达出山口时,河川径流达到最大,约为71亿—72亿立方米。径流出山后以地表水与地下水两种形式相互转换,在山前地带河水会大量入渗补给地下水,到冲积扇缘后又会以泉水形式溢出,汇集成泉流入河道,在盆地内再度转化为地表水,河西走廊的绿洲大都是在这样的盆地区域形成的。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沿水流不断渗漏地下和蒸发蒸腾向空中散失,山区形成的全部水资源最终在河流尾闾地区消耗殆尽。

中国地理扫描:河西走廊


有水成绿洲,无水是沙漠

在河西走廊地区,有了水就有了一切,水脉行经之地皆为水草丰美的地方,一旦没有水,所剩下的就只有遍地黄沙。所以人们想尽办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人工绿洲:在河道上筑坝拦水、修建水库,在河两岸开渠引水,灌溉农田。到现在,河西走廊几条大河的中游地区,河道基本已经渠化,人类几乎完全改变了水流与河道、积水与湖泊的关系,改变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路径,也改变了原有的地下水赋存的环境。

“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徙”。就这样绿洲随着水流而转移,而人又随着绿洲转移。李并成说,从汉代后期到明清的历史时期间,包括上述的西沙窝古绿洲,河西地区至少十几片大面积的古绿洲演变为荒漠,总面积约4700平方公里,这相当于近7个新加坡的面积。

研究显示,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绿洲的总面积并没有发生大的萎缩,绿洲只是根据河流的迁移而转移,而非消亡。
这是由于,绿洲面积的决定因素是水资源的多寡,而这又直接取决于大气环流状况。李并成整理了河西走廊2000多年来的气候旱涝史料,通过公式分析处理发现,历史上气候干湿的波动幅度不大,这使得今天的绿洲并没有比古代大幅缩小或扩大,一直维持在2万多平方公里的水平上。更有趣的是,由于科技进步所致的地下水资源开采和盐渍碱卤地带开发利用,使得今天的绿洲面积反而比从前稍有扩展。

中国地理扫描:河西走廊

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河西走廊虽然土地面积辽阔,但不适宜利用的戈壁、沙漠、山地和寒漠等占大部分。在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河西走廊北部,分布着中国第二大沙漠——阿拉善大沙漠。河西走廊许多地段深入到阿拉善高原中部,多有沙碛,间有绿洲相连,如额济纳河(即黑河)、居延海(黑河下游终端湖)等。然而,历史上河西走廊沙漠戈壁面积并不像今天这么大。自明清以后,随着移民不断增加,农业活动的加剧,导致今天内陆河上游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减少,冰川面积缩小,雪线上升,草场退化,水土流失;中游的绿洲地区,农田盐渍化、荒漠化,水质污染,古城址废弃;下游地区,终端湖消失,沙生植物枯萎,物种减少,沙尘暴肆虐。这也是河西走廊今天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