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应该怎么上? 这是一个教师职前准备不足、职后发展失之偏颇的命题。坦率地说,我们的师范教育接地气不足,给学生的是很多教育的原理,而围绕“上好一节课”的实践能力,师范大学重在方向的引领,缺乏能力的训练。 三个维度决定一节课应该怎么上 ☑第一个维度是教材。教材承载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这节课应该怎么上。 ☑第二个维度是学情。教学目的指向学生,实现教学目的要搞清学情,不知道学生在哪里,只追求学生到哪里,何谈有效教学? ☑第三个维度是教育的时代特点。不同的时代教同样的内容,教同样年龄的学生,教法相同还是应该不同呢?农耕经济时代一节课如何上,与工业经济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较,有同也有异,同的是教材内容,不同的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接班人的不同要求。 中国的课堂教学,书本中心的味道很浓,从目前的课堂呈现来看,三个维度中,教材决定一节课怎么上相对比较清晰,学生在哪里、时代特点要求到哪里,这两个维度都有所忽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是教书而不是用书教。 想通大道理才能做好小事情:一节好课由三个维度决定,只有明晰了三个维度的坐标,才能上好一节具体的课。从这个角度看,重视教育就要重视课堂,关注教育就要关注课堂,领导教育就要领导课堂。 课堂需要结束“教书”,走进“用书教”,给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设置“伸出手来够不到,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如果我们能控制合适,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厌学现象。厌学说到底是学习目标不合适造成的。 从实践出发,我认为:一节好课是问题引领的课,是合作探究的课,是控制合适、走出“教书”、走进“用书教”的课。 教材是标准的,标准是重要的;学生需要合适的学习内容,合适比标准更重要。面对相同的教材、有差异的学生,让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都实现发展,课堂需要第三个要素——合适。 两个途径帮助教师走进好课堂 改变教育就要改变课堂,改变课堂首在改变教师。改变教师,全世界都使用的相同的方法是教师入职后的继续教育。从人民群众热切希望提高教育质量的角度看,改变教师、帮助教师的目的是为了成就学生。 改变课堂的方法是短线,短线着力于当下;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长线,长线着眼于未来,有效的继续教育要既抓长线也抓短线。 相信大多数教师有教育理想,有道德良知,有实验精神,这是我们帮助教师的出发点。尊重人、研究人、满足人才能提高人。教师们不是生活在概念和理论中,他们每天接受的事情都是具象的,引导教师转变课堂行为,要针对教师的特点。 教师们这样评价只有抽象没有具象的继续教育:学习中听得热血沸腾,回到讲台上一头雾水。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成长,让教师潜能释放的、有效的继续教育,才是适合的、有意义的继续教育。 中国教育界重视继续教育的大方向是对的,然而对什么是合适的继续教育方式研究不够。这个既要有抽象的引领,也要有具象的指导;既要有思想引领,也要有教学行为的具体帮助。 必须针对教师们想要在课堂上实现教学目的、却不知道自己的学生在哪里、陷入“教书”却走不进“用书教”的现状进行突破。 途径之一 通过有效的教研,帮助老师养成二次备课的习惯。第一次备课备教材,备教材是为了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目前指导有效预习的方式有导学案,有10分钟微视频,有问题发现法等,这都是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手段。 重点在学生有效预习以后,教师要能够通过有效预习的检查,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一是全班都对的,全班都会的不需要老师讲,全班全会的问题老师还要挂在嘴上就不是高效的课堂。 二是有人对有人错的,有人对有人错的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纠正错误,拥抱成功。 三是个别问题全班全错的,全班全错的,合作讨论的基础不存在,老师应该在引导启发的前提下讲授。基于学情的掌握,教师进行第二次备课,基于学习目的导出最佳问题,设置问题解决的路线图。 这样的课堂就不是“胸中有书、目中无人”,而是高效率的好课堂。当然,二次备课“帮助老师,成就学生”是一个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但是好的课堂从来不是追求完美的,中国好课堂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缺陷的美。 途径之二 对“合作与合适”结合的研究。基于合作,需要课堂实现理念与行为的转变。现在的课堂,老师是教班的,未来能不能从教班走向教组? 老师要把学生组织起来,引导有领导力的学生争当学习小组长,形成小组文化,课堂植入即时评价、有效激励的元素,这样我们的教师就能结束教班,走进教组。 学生的起点不同,知识点不等于合适点,合适点在哪里,这是校标,是因校而异的。基于国标,基于知识点与合适点,围绕每一个合适的知识点,要研究题型。 因此,控制合适本质上是提高教师读懂教材的能力,通过两次备课,读懂了学生,既读懂了教材又明白了学生在哪里的教师是良师,更是恩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