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这首诗平淡乏味,被人改动了两句后,却成千古名作!

 江山携手 2019-05-16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有过一个想法,就是某首诗如果换成谁谁谁来写,效果会不会更好?但诗人一般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譬如,李白的诗雄奇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恬淡含蓄。所以他们不会轻易花功夫去改编别人的诗作。

而小编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诗《柳枝词》,恰恰是刘禹锡从其好友白居易的诗《板桥路》改编而来。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刘禹锡这首《柳枝词》便是他改了好友之作付乐妓演唱。下面我们便先来看看白居易的原诗《板桥路》: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

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

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众所周知,白居易的诗比较平白,不加修饰,偏向于温和型。很多时候,便少了一种精炼、涵蓄的韵味。以《板桥路》为例,它的前四句主写故地重游,便稍显累赘。诗中“梁苑城西”指实地名,然而在诗中指称、地名可不必坐实。另外,“旧板桥”同“桥上别”意思上也重复了。所以白居易这首诗便显得平淡乏味。

《柳枝词》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是刘禹锡改编后的《柳枝词》。可见他在白居易诗的基础上,主要删削了二句。改编后的诗,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一首千古名作。明代杨慎、胡应麟都将它誉之为神品。那么《柳枝词》具体好在哪里呢?

最主要的便是具有含蓄之妙。首句“清江一曲柳千条”,可见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这里的“曲”字,就要比原诗的“渠”字妙。它将江水曲折,沿岸杨柳迤逦展开的情形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次句“二十年前旧板桥”,则直接点出了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在二十年前的旧板桥。并且引出下文对旧事的描写。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即曾经和美人在这桥上分别,可到了今天也没有她的消息。这两句中并没有具体描写当年的离别事,只是点出了离别这个事实。但一个“恨”字,已然将一切情意都包含在了其中。说明自离别之后,剩下的便是无限的相思。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我们再回过头看整首诗,根据其精炼的语言,含蓄的韵味,可以想像出这样一幅情景。二十年前,诗人与一位女子,在杨柳飘飘的春天里,执手相随,走过板桥,一边是兰舟催发,一边是深情挽留。就这样一别,已是二十年后,物是人非,徒剩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

总的来说,小编更喜欢刘禹锡的这首《柳枝词》,它更具剪裁之妙,更具诗歌的含蓄之妙。但是毕竟两首诗的风格不同,对于读者的不同喜好来说,评价自然也就不同。你是喜欢白居易的原诗《板桥路》?还是喜欢刘禹锡改编后的《柳枝词》?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