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BT技术丨多肉植物的养护技巧大全!秒变多肉大神!

 ABT生根家园 2019-05-16

在多肉界,不流行看起来瘦瘦摸起来肉肉,

流行看得到肉肉,看得到肉肉,看得到肉肉……

什么是多肉?简单地说,这种植物有着“肉肉”的身材,不仅样子可爱,名字也充满了诗意,“初恋”、“月影”、“白玫瑰”、“黑王子”、“情人泪”、“观音莲”、“旗袍美人”、“蓝松”、“火祭”、“姬玉露”、“花月夜”、“虹之玉”……

从生物学意义来说,多肉植物(succulent plant)的概念由瑞士植物学家琼·鲍汉于1619年首先提出,又称作多浆植物、多肉花卉,是指植物的根、茎、叶 3 种营养器官中至少有一种是肥厚多汁并且具备储藏大量水分功能的植物。

器官的活性肉质组织能储藏可利用的水,在土壤含水状况恶化、植物根系不能再从土壤中吸收和提供必要的水分时,能使植物暂时脱离外界水分供应而独立生存。

据粗略统计,已发现的多肉植物种类达上万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更高,内心中渴望能与绿植相伴,因此在家庭布置和装饰上,不可缺少的就是绿植,而多肉植物又是绿色植物中的优选。除了颜值高、造型可爱之外,多肉还具有容易栽培、耐干旱、养护简单的特点。

下面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多肉的栽培管理小技巧:

基质配比

多肉植物需要的是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具一定团粒结构,能提供植物生长期所需养分的砂质壤土。没有过细的尘土,土壤呈中性或者弱酸性。值得注意的是,栽培多肉植物的土壤必须满足疏松通气和排水良好 2个硬性条件。

大多数的多肉基质(特殊品种除外)可由草炭、粗沙、颗粒状物按照 3︰1︰1 的比例进行配比,如果没有粗沙,也可以用颗粒状物进行代替。常见的颗粒状物有珍珠岩、煤渣、石子、陶粒等。

对于成年的老株(指 2 年以上)进行换盆时,可适当地提高颗粒状物的比例,草炭、粗沙、颗粒物按照 1︰1︰1 的比例进行配比,必要时换大花盆,可使多肉长得更大更肥。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粗沙、颗粒物的比例增加,水分流失较快,多肉植物的可吸收水分不足,慢慢地就会消耗叶片以提供养分。多肉植物最底部的叶片会慢慢干枯脱落,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小型的树状物。养护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调节基质的比例,以满足自己需求的多肉形状。

换盆与换土

多肉的大小与土壤深度有直接关系,使用又深又大的花盆,或者直接地栽,多肉往往会超出正常大小生长。随着时间的增长,多肉植物地上部分会成倍地生长,多肉植物的根系也会变得更加茂密,甚至会长满花盆的底部,此时,应该为多肉更换更大容积的花盆,以便于根部呼吸和继续生长。

种植时间越长,基质的板结程度越大,严重影响了透水和透气性,阻碍多肉植物的生长。因此,应适时换土为多肉根系的生长提供一个好的生长环境。换土时视情况而决定是否需要加肥。

施 肥

多肉植物对肥的依赖性不强,要在生长季适当的进行施肥,可在换盆换土时加入肥,施肥季节一般为春季和秋季,一般夏季高温时要暂停施肥,晚秋低温时要停止施肥,切记休眠时期不可施肥。

花肥可以选择ABT益能肽·花卉专用肥。多数多肉植物,喜完全肥或低氮素肥,个别属(绵枣儿属)喜钾素肥。

施肥时间在天气晴朗的上午,注意不要把肥液撒到多肉的叶面上。施肥前,盆土控制稍干并松土。

不要往盆内放发酵的剩豆浆、牛奶、鱼虾之类的垃圾。

湿 度

大多数多肉植物自然生长在干旱地区 , 不适合于潮湿的环境。但完全干燥的环境对多肉植物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为此 , 栽培多肉植物应通过科学的浇水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多肉植物对浇水的要求较高,浇水要做到见干见湿。

见干:多观察多肉花盆的土壤,当土壤发白时,进行浇水;

见湿:浇水时要把整个花盆浇透,直到花盆底部流出水为止。

若养护的多肉植物较少时,推荐浇水方法用浸泡法,让多肉植物从花盆底部吸水。若多肉植物较多时,也可以使用浸泡法,不过是下浸上漫,所谓的上漫就是让水从花盆边缘进入,这样可以加快浇水速度。 若是浇水时间正好赶上阴天,只需喷洒少量的水于叶面,若是雨天则不要浇水。浇水时间尽量选择在早上 9 点左右或者傍晚时段浇水,以防止阳光透过水珠灼烧叶片。

在一天中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时要适当的进行通风,尤其是在开春气温回暖和盛夏天气炎热时一定要开窗通风,能有效地降低温度和湿度,还能防治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菌的感染率。

一般来说 , 正确的浇水频度:3 ~ 9 月生长期,每 15 ~ 20 天浇水 1 次,快速生长期每 6 ~ 10 天浇水 1 次,夏季休眠的多肉植物除外。从 10 月至翌年 2 月,当气温在 5 ~ 8 ℃,则每 20 ~ 30 天浇水 1 次 , 冬季休眠的多肉植物例外。但也有少数种类 , 如龟甲龙,冬季虽然不休眠,但如果温度过低,浇水不当,也会造成危害 。

有些种类叶色发暗红,叶尖及老叶干枯,常被认为是缺水,其实上述现象在阳光暴晒、根部腐烂等情况下也会发生,如此时浇水,也会遭受损失 。

温 度

多肉最适生长的温度一般为 12~28℃,极限适应的温度为 5℃和 35℃。 如果室内温度低于 5℃或者高于 35℃时,多肉植物会进入休眠状态,此时应该避免浇水,以防止烂根。若温度过低或者过高,就应该采取措施进行保温或者降温处理,避免植物受伤甚至死亡。

光 照

多肉植物是喜光植物,但忌高温高湿的环境,充足并且适宜的光照会使多肉植物长得更加健壮,株型更加美观,颜色更加炫丽,还可以降低病虫害的概率。

若是缺乏光照,多肉可能会徒长,茎秆变软下垂,叶色变淡,缺乏光泽,甚至会影响开花和叶芽分化。

充足的光照还影响着多肉的色彩变化,若缺乏光照,一些颜色炫丽的品种会逐渐褪色。因此在家庭中养护时要尽量给其充足光照,尤其是景天科和仙人掌科,最好让其进行全日照。家庭装饰中,多肉需放在向阳的窗户边,方便接受光照。

多肉植物在养护中并不一直需要阳光直射,刚发芽萌发的多肉和刚换完盆的多肉应适当遮荫。此外,多肉植物在休眠期也要进行适当遮荫处理,一般在冬季或者夏季,这要根据具体品种而定。多肉中也有一些稍耐荫的植物,例如斑锦,在中午时分阳光直射时进行适当遮荫。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黑腐病

黑腐病是目前危害多肉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多肉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症状表现在根、茎、叶(特别是叶茎交界处)、花等部位,先褪色、变软、收缩、枯萎,然后迅速发黑腐烂,最后造成多肉整株死亡。

黑腐病为真菌性土传病害,病原为尖孢镰刀菌。病菌在 5~37℃均能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 28℃;孢子萌发温度范围 5~36℃,最适温度为 27℃;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其中全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

影响多肉黑腐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一是品种感病,如冬云、红粉台阁、玉蝶、石头生花等;二是土壤消毒不彻底,种植盆病原菌基数大;三是虫害或者人工损伤,引起病菌从伤口侵入;四是管理不当,温度和水分管理不当,土壤透气性差,潮湿高温环境有利于发病。

多肉黑腐病重在预防,一旦发生,难以挽救。

一是可通过种植前做好土壤灭菌;

二是加强栽培管理,注意培育基质透气;

三是避免虫害和人工损伤。发病时,及时隔离病株,去除发病部分,把健康部位使用多菌灵等杀菌剂处理后扦插(叶片宜平放)至灭菌新定植盆中,可挽救损失;

四是生物防治措施,通过在定植基质中添加木霉菌来抑制尖孢镰刀菌达到防治黑腐病。

锈病

多肉锈病是多肉中较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发病初期产生水肿状小点,中央黄色、铁锈色,然后向四周蔓延,严重时引起植株死亡。病原为锈菌,生活史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其中无性世代产生的夏孢子是锈病的主要病原形式。

锈病的流行是由锈菌的多重侵染特性和夏孢子巨大的繁殖能力决定的,夏孢子 10~14d 便可完成一个侵染循环,一个夏孢子堆成熟后可释放出成千上万个夏孢子。因此,多肉被害处因病菌孢子堆积形成黄锈色的疱状物。

防治措施:

一是选育抗病品种;

二是加强栽培管理,控制好温湿度和通风透气;

三是在发病后及时施用多菌灵、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炭疽病

炭疽病主要发生在多肉叶片上,初期表现为绿色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中央凹陷,呈红褐色至灰褐色,边缘暗褐色,后期表现为黑褐色病斑。

炭疽病病原为半知菌,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发生流行。

防治措施:

一是选择抗病品种;

二是做好种苗消毒,多肉定植时用多菌灵等杀菌剂消毒;

三是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和肥水管理,及时去除发病严重的病株或组织;

四是使用化学防治,选用多菌灵、炭疽福美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黑斑病

黑斑病主要发生在多肉叶片、茎上,初期表现为黑中带绿水渍状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状,病斑中央凹陷,呈赤褐色或灰褐色,病斑质地较炭疽病硬;病斑中间产生黑色小点,黑色小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器。

防治措施:

主要通过加强栽培管理,做好土壤消毒。

发病后,使用丙环唑、咪鲜胺、腈菌唑和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蚧壳虫

蚧壳虫是果树、园林植物和观赏植物植株上常见的害虫。多肉上以粉蚧最为常见。蚧壳虫虫体卵圆形,体壁柔软,前胸背板和头无明显分界线,具有白色粉末状覆盖物,以成、若虫群集多肉叶片或茎上刺吸汁液危害,造成多肉生长受阻,叶片变黄;蚧壳虫分泌的蜜露附着在多肉叶片上可诱发煤污病,叶片乌黑,影响观赏,严重时造成多肉死亡。

蚧壳虫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环境中,多肉长势茂盛浓密有利于其发生。蚧壳虫具有习性隐蔽,体型微小,活动能力弱,随寄主扩散蔓延的特点。

防治蚧壳虫:

一是加强检疫,发现蚧壳虫携带及时进行消灭;

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增加多肉间通风透光能力;

三是小范围发生时,可以采用人工去除虫体或者通过酒精进行涂抹虫体进行杀虫;

四是保护利用天敌,蚧壳虫天敌有跳小蜂、蚜小蜂、姬小蜂、大红瓢虫、寄生菌等;

五是采取药剂防治,选用矿物油、螺虫乙酯、阿维菌素等高效低毒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红蜘蛛

红蜘蛛又称叶螨,属于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害虫。红蜘蛛个体微小,不到 1mm,圆或卵圆形,深红色或卵红色,主要以口器吸食幼嫩茎叶的汁液,造成被害叶出现黄褐色斑痕或枯黄脱落。红蜘蛛适应性和繁殖力强,一年发生多代,发育速度快,周期短,两性、孤雌均可繁殖。

防治措施:

主要通过保护利用天敌,常见天敌有食螨瓢虫、束管食螨瓢虫、异色瓢虫、大草蛉、小草蛉、小花蝽等。发生危害严重时,采用化学防治,选用矿物油、螺螨酯、阿维菌素等高效低毒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蚜虫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重要的植食性害虫,也是危害多肉植物最为常见的害虫。蚜虫具有周期性的孤雌生殖、孤雌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多型现象、复杂多样的生活史、卵生或卵胎生等特征和种类多、繁殖快、寄主广、危害性大和对环境适应性强的特点。蚜虫个体微小,有翅蚜体长 2mm 左右,无翅蚜略小,体色因种类不同有差异,常见有绿色、黄色、樱红色、墨绿带黑色。

危害主要有 3 种方式:一是以成虫、若虫聚集叶片吸食汁液危害;二是蚜虫分泌的蜜露能诱发煤烟病;三是蚜虫为植物病毒病的重要传播介质。

防治措施:

一是通过加强栽培管理,控制好温度、湿度、光照条件可以减低蚜虫生殖量;

二是采用物理防治,利用蚜虫趋黄性,选用黄板可有效减少有翅蚜危害;

三是保护利用天敌,有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蟹蛛、草蛉、昆虫病原真菌等;

四是选用微生物农药,如白僵菌、绿僵菌、蜡蚧轮枝菌、菊欧文氏杆菌,禾谷缢管蚜病毒(RhPV),链霉菌等病原微生物;四是选用植物源农药,如植物源杀虫剂鱼藤酮、天然除虫菊乳液等;

五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如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呋虫胺、阿维菌素、矿物油等药剂。

繁 殖

多肉植物主要有播种、分株、扦插、嫁接以及组织培养等繁殖途径。

分株

分株是多肉植物繁殖最简单、最安全的方法,多适用于群生状或多头状的多肉植物。在换盆换土时可将旁边的小株和有根的侧芽分离直接种;无根的侧芽用刀片分割,晾晒一段时间,在潮湿环境中使其生根再种植。

扦插

扦插可分为叶插和茎插 2 种,扦插最好的时间在春季植物开始生长时。

叶插主要适用于叶片肥厚的多肉,将完整良好的叶片折下,晾晒 3 天左右,叶面朝上平放在基质上,切忌叶片插入土壤中,易造成腐烂。

茎插多用于可进行修剪的多肉,如虎刺梅等。

嫁接

嫁接应在生长期进行,最适季节是初夏生长旺季,选湿度大的晴天嫁接,空气干燥时,宜在清晨操作。


感谢您的阅读,都是多肉爱好者,欢迎您关注我们,加我们微信号先,有福利哦!

微信公众号:

艾比蒂 (订阅号:ABT_Plant)植物八卦趣事一箩筐!快找到我们!

生根家园 (服务号:abtsgf )   农林技术好文一麻袋!   快找到我们!

加行业群:想加入农林育苗种植群和植物花卉爱好者群,请加微信号:13601005828

官方网址:http://www./

今日头条:ABT植物生根家园

       抖音:ABT艾比蒂植物生根家园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艾比蒂

后台回复“多肉图谱”,获得365种多肉图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