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代代无穷已,东晋、南宋望相似——两个偏安朝廷的比较

 历来现实 2020-08-08

东晋与南宋都是两个南迁的政权,均想凭借长江的曲折和险要,与往日北方的屈辱和麻烦划清界限,甚至宣称要将南方的权威重新扩至全国,虽然事实上这仅限于“口号”为主。

同时审视这两个政权,或可发现二者对应的时间坐标虽不同,但彼此竟可从对方身上略微照见自己的影子。

一、前期政权的建立均于理有亏。

二者未南渡时,政权的建立均属有"凭借权柄之嫌,预窥神器之意"。

西晋立国,以司马氏侍奉曹氏而终篡其位,虽经祖孙三代乃成,但是正如不能将前两天的好天气相加得到第三的好天气一样,世代的臣子也应以君主为其职位的天花板。

晋武帝

况且曾有贾允为之唆使成济弑君曹髦于前,又有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于后,及司马炎朝,贾允受到的惩罚不过是让他在司马氏的宠信下更加尽忠新朝,以弥补在前朝的失德。

南宋之前身北宋之立国何尝亦不是如此,其太祖赵匡胤以殿前督检点仕后周,及至周恭帝即位 ,赵匡胤凭借抵御外敌入侵时机,带兵行至陈桥驿而黄袍加身,转而回师逼迫当前君主禅让,使得新朝得以创立,赵匡胤得以而由臣子而为君王。

宋太祖

二、前期政权对固有问题都处理失当。

西晋因其得国不正,殆于将失调的机器修复,只是假以润滑,让本朝加速滑入失控的边缘,给东晋留下祸根。

此时,士族门阀本已强大,而西晋立国,依靠的即是大族的支持,导致其立国后不敢过分弱化士族的实力,只能大肆宗室封王士族加官,使利益均沾;又因此王朝以弑君篡位为序幕,自然难以再穿忠君之新装,而以"纯孝"治理天下,这又无疑给士族提供了重家庭轻君王的理论。

有此二项,"八王之乱"不难想象,东晋"王与马共天下"使得东晋在硬实力缺失后更难要求南人思想上的拥戴。

八王分封图

北宋因其以军人政变上台,则极力倒播时钟,以防熟悉此中门道的人效尤于后,因而即对最初拥立其上台的军人赐以富贵,换取其兵权;又弱化地方"厢兵"而充实"禁军";规定“禁军”必须定期换防而致使"兵将互不相认";重用文人而压制武人。

以上种种,致使此王朝偏安南方甚至为环强吞并成为必然。

三、北人南渡后,面对的北方均为异族政权。

东晋的故地被称为"五胡"的异族人辟为战场和赌注,五胡主要为匈奴、羌、氐、鲜卑以及羯。

南宋面对的同样是金、西夏以及蒙古等少数的挑战。

所不同的仅仅是,东晋可说运气略好——五胡互不统属,彼此之间又征伐不断,东晋得以喘息,及至东晋末年,故地的新主人仅有前秦将各胡统而为一,但是其南侵的念头被淝水所浇灭,运气很大程度充当了东晋的砝码,扭转了战争的天平。

南宋则不然,先被金所压制,几次尝试将光复北方的口号付诸实践而失败后,南宋的军队便转以防御为其宗旨。

后蒙古崛欲起灭金,金失地于蒙古越多而侵害南宋越甚,以宋地补其所失,面对强悍的蒙古,南宋欲联金成鼎立而不能。

宋无奈联蒙古灭金,由此换得数年太平,最后又不得不由蒙古的铁蹄将其政权在地图上抹去。

四、北人南渡后,均有北伐得力将领被猜忌。

东晋先后有过四次北伐,其中祖狄为首次,但当时的东晋并不支持其行动,其在建武元年率部北伐,获得政府的支持仅为极少的兵员和粮草,虽得到北地人士支持,得以收复大量失地,但因势力强盛,且祖狄又有迎回被俘旧帝之意志,受到东晋朝廷的猜忌和排挤,郁郁而终。

同样,在南宋将领则是狄青和岳飞,仅以姓名观之,“祖狄”和“狄青”就何其相似,祖狄为武将时,被朝廷视为梁柱,待其转而从文,受到文官集团排挤和蔑视的程度也可与祖狄相论,甚至后世所知的文豪欧阳修都站在狄青的对立面。

岳飞的遭遇更甚于狄青,同时岳飞也曾有过接回被俘旧帝的言论,其本人生命与其政治生命一同在风波亭被以“某须有”的罪名而终止。

结语:

东晋与南宋间隔数百年而共饮一江之水,观其种种相似,二者恍然竟均可引对方为知己,南宋终结于距离古“晋”地如此之近的蒙古,而终结东晋的政权居然也叫做“宋”,是缺乏进取的必然双胞结果,亦是冥冥之中的完整天意轮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