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美国著名教育家马丁·塞利格曼博士所著的《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书中从教育学和心理学对教育做了深刻的阐述、深入的剖析,通过案例、分析和解读让我们认识自己、发现孩子、塑造心灵。马丁·塞利格曼博士让我们相信在每一个孩子心中都隐藏着一抹纯净的善意,只要我们的教育方法科学、专业、符合生命学原理,那么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善义的天使。以往我们看到的教育专著里对心理学的论述,一般都是孩子负面情绪的管控,是从灰暗面入手。但是马丁·塞利格曼却从孩童心理学的亮色面入手,通过积极引导和有效的措施培养孩子乐观、健康的心灵。所以,马丁·塞利格曼博士一直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要使你的孩子经历征服,必须先让他经历失败、心情沮丧以及不断尝试直到成功为止。没有任何步骤是可以缩短的,失败与心情沮丧是建构成功与良好心情的必要过程。”书中的这一句话,真是既充满哲思意味,又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真理---即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想,了解他们最真实的需求。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很少顾及孩子的心思和观点。当孩子的观点被粗暴地否定的时候,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忽视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的价值被贬低,感到自己没有被信任,这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出怨恨与失落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破坏性和攻击性行为。所以,“忽视孩子自我感受”是现代儿童教育工作中的一大弊病。 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每一个问题儿童都在内心呼喊着同样一句话:“请关注我,请告诉我‘我是一个好孩子’”这是孩子内心的呐喊,也是对我们的严肃警示。儿童心理良性发展的基础就是“我是被爱的,我是被关注的,我是有价值的。”而问题儿童的现状就是“不被关爱,被忽略,被漠视,自身认为没有任何价值感”。所以,我们应该追问自己的内心----我是否在漠视儿童?我是否为儿童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我是否用分数与考试遮蔽了儿童的心理需求?我是否在以成败论英雄而忽略了儿童的整体生命价值? 书中还告诉我们孩子悲观和负面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畸形的自尊。如何让自尊心适合孩子生命的成长,就需要使用一些智慧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降低孩子对自身的期望,因为自己的期望越高、失落越大,自尊心受到的伤害也越大。比如孩子要学习一门艺术,我们可以不必要一开始就从制定宏大的目标,可以先从小目标入手,让孩子先学一小段简单的曲目,当他可以熟练掌握的时候,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赞誉。这样,孩子就在这小曲目里获得了自信心,而对于接下来的目标也会充满积极的信心与期待。 同时,家长还应该培养自己的乐观情绪与良好心态,让整个家庭在处在一个宽松、自由与爱的氛围里。这样自由与爱融合的家庭气氛将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当一个妈妈哼着小曲做家务的时候,孩子也会感到生活的快乐;而当一个妈妈整天抱怨家务的辛苦时,折射给孩子的也是萎靡的心理状态。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是一个隐秘、敏感而复杂的知识境地,需要我们用百分百的远见与策略来进行开拓。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给我们的勉励是:“我们希望孩子对未来怀抱信心、对远景勇于探险、有足够的勇气来实行社会正义;我们要孩子在面对成长所带来的挫折与失败时,不屈不挠。”而作为老师和家长,教育的自我激励则是:“平凡之路,与爱同行;智慧探索,与心同证”。 |
|
来自: 珍爱地球wk5hq0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