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复习笔记(十一到十五章)

 369蓝田书院 2019-05-16

体质(简单了解)

病因

一、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六邪。

※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重点)

1、风邪

①风为阳邪,清扬开泄,易袭阳位。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游走性疼痛,痛无定处。)

③风性主动(眩晕、震颤、抽搐、强直。)

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

①寒为阴邪,易袭阳气。

②寒性凝滞(不通则痛)

③寒性收引

3、暑邪——季节性最强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易扰神、伤津、耗气(口渴喜冷饮,唇干舌燥,小便短赤)

③暑多夹湿

4、湿邪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主要伤及脾阳,脾阳不振,运化失权。)

②湿性重浊(头重如裹,周身沉重。)

③湿性黏滞(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病程长。)

5、燥邪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②燥易伤肺

6、火(热)邪

①火为阳邪,其性趋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②火热易扰心神(烦躁失眠,神昏谵语)

③火热易伤筋耗气

④火热易生风动血(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热极生风)

⑤火邪易致疮痈

二、疠气

1、※疠气的主要致病特点(重点)

①发病急骤,病情重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③一人一气,症状相似

三、七情内伤

1、※七情内伤致病特点(重点)

①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②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空则气下,惊则气 乱,思则气结

四、饮食失宜

多食寒凉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从中(内)生

五、劳逸过度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站伤骨,久行伤筋,合成五劳

六、痰饮

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1、痰饮:水饮停于胃肠。

2、悬饮:水饮停于胁下。

3、溢饮:水饮淫溢于肢体。

4、支饮:水饮停于胸肺。

七、瘀血

1、※瘀血的致病特点(重点)

①易于阻滞气机

②影响血脉运行

③影响新血生成(旧血不去,新血不生)

④病位固定(痛有定处,固定不移。)

2、症状

疼痛(刺痛,固定不移,夜间尤甚,拒按。)

肿块

出血

发绀(皮肤 面色 口唇 指甲)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发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二、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在原发病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病症)

5、合病(外感病初起两经同时受邪而发病)

6、复发(重新发作的疾病)

病机

一、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①阴偏盛——阴盛则阳病

②阳偏盛——阳盛则阴病

2、阴阳偏衰

①阳偏衰——阳虚则寒

①阴偏衰——阴虚则热

二、气的失常

1、气虚(倦怠乏力,自汗。)

2、气机失调

①气滞(胀痛)

②气逆(最常见于肺、胃、肝等脏腑)

③气陷(胃、子宫脱垂;脱肛)

④气闭

⑤气脱

防治原则

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逆治)——逆其疾病性质而治的治疗原则

①寒者热之②热者寒之③虚则补之④实则泻之

2、反治(从治)——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

①热因热用②寒因寒用③塞因塞用(气虚便秘)④通因通用(热结旁流)

2、治标与治本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执考必看导读

中医基础复习笔记(一到五章)。

中医基础复习笔记(六到十章)

针灸学一到六章学习笔记

针灸学第七到十八章学习笔记

针灸学十九到二十六章学习笔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