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详论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19-05-16

古医学研习会第10期

共同分享,共同收获

作者/曹静贤;编辑/高佳华

导读:附子是一味偏性极强、疗效卓越的中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详细阐述了附子的特性和临床应用,并摘录了历代医家精彩论述。作者论附子而不拘于附子,以经方为主线,与乌头对比,与白术、桂枝、麻黄、干姜等配伍,力求为大家呈现附子完整的面貌。


生长概述:毛茛科。四川彰明。向阳地。于冬至前6—10天栽种。(冬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主根为乌头,侧根为附子)

名字:附乌头而生,故名附子

气味:【本经】辛,温,有大毒。【别录】甘,大热。【元素】大辛大热,气厚味薄,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浮中沉,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解释: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於上焦也;寒湿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著於下焦筋骨也;症坚、积聚、血瘕,是寒气凝结,血滞於中也。考《大观本》,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

炮制:以刀削去皮脐,每个剖作四块,用滚水微温泡三日,一日一换,去盐味,晒半燥,剖十六块,于铜器炒熟用之。近世以便煮之,非法也。

生熟附子比较:时珍曰: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生用者,须如阴制之法,去皮脐入药。熟用者,以水浸过,炮令发拆,去皮脐,乘热切片再炒,令内外俱黄,去火毒入药。赵嗣真曰: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也。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仲景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是也。

附子与干姜:附子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戴原礼曰: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

附子和乌头

1、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川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用川乌头。

2、疝气用乌头。

3、黄煌:主治与附子相似,不同者,乌头多用于痛证,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禁忌:彭子益:附子性热,乃补阳温水寒之药,非补肾之药,巴戟苁蓉等,才是补肾之药。非阳气虚少水气又寒之病,而误用之,且有将中下阳气引出之患,与抜动木气煽动心火之患。之才曰:地胆(又名土斑蝥)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人参、黄芪。时珍曰:畏绿豆、乌韭、童溲、犀角。忌豉汁。得蜀椒、食盐,下达命门。

用法:1三阴病(四逆辈用一枚)(蛔厥用六两)下利,四肢厥冷,脉微。生

2 止汗 (一枚) 炮

3 疼痛(用量大,两枚三枚)脉沉。炮

4 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5 痈疽

6 寒湿(少佐附子)

7 引火归元

陈修园论附子用法:《内经》所谓少阴之上,君火主之是也。辛为西方燥金之味,而辛之至则反润,《内经》所谓辛以润之是也。凡物性之偏处则毒,偏而至无可加处则大毒。因“大毒”二字,知附子之温为至极,辛为至极也。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於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用附子之辛,亦有三法∶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辛燥以祛除风湿也;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辛润以温补水藏也;若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加人尿猪胆汁,则取西方秋收之气,保复元阳,则有大封大固之妙矣。

配伍

1、白术甘草。张元素曰: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宜少加之引经。(主证:身疼。伤寒附子汤。金匮痉湿暍篇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2、桂枝甘草。止汗,桂枝三两附子一枚。身疼,附子大于两枚。(伤寒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附子一枚,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闷若微寒者。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附子三枚,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转侧)

1和2身疼区别:小便不利汗出者用桂枝,小便自利用白术。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取六七合为妙。

3、麻黄甘草。无汗恶寒,身疼。(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

4、干姜甘草。四逆,脉微。四逆辈。

5、干姜。脉微而烦。(附子干姜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为阳欲脱或真寒假热。(郑钦安: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今之任将火煽红,而不覆自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义。若附子、甘草二物,复制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热不过附子,甜不过甘草。”推其极也,古人以药性之至极,即补人身立命之至极,二物相濡并用,亦寓回阳之义,不可不知)


曹静贤: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力求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