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道理和大道理

 昵称35641324 2019-05-16

导语

《日用之道》是国内第一本审视中国人日用器物之美,思考中国人生活哲学的书。把心剖开了,也许才能治愈痛苦。把器物深度剖析,才能看见文化的精髓。

本文为苏丹为此书所做之序。

《日用之道》是国内第一本审视中国人日用器物之美,思考中国人生活哲学的书。

饭碗、筷子、雨伞是传统的,钢笔、饭盒、熨斗、自行车,是现代的,但它们都是最最普通的日用器物,伴随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有故事、有温度,承载着普通个体与集体的记忆;《日用之道》以图文形式记录了对日常用品的种种观察与思考,从工艺材料到设计美学,始于日常,归于日常。

很多东西是不应该被我们遗忘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暖水袋、搪瓷缸、雨伞和木扶手沙发,这些看似平凡的在衣食住行中方最常见的器物,都记录下了每个中国人夜以继日的生活中,最真实的故事和细节,也传递着中国人的独有的生活与思维方式。这些日常器物所呈现出的一切以及其背后的故事,构成了中国最为真实的、最为生活化的的模样。

关注中国人的日用器物,其实是希望从器物里发现一些什么,让自己在浮躁中安静下来,也许并不只是对某个器物的怦然心动,而是在器物上,渐次感知到的,关于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并籍此从过去的生活中,找到那份熟悉,找到那份心安和以后的希望。于是,便用这些文字记录下对中国人的日用器物的观察和思考,虽然,仅仅记录过程,并不一定能找到答案,但对过程的如实记录,或许比理论更能缩短与答案的距离。

以下是苏丹老师为《日用之道》所做序言。

 小道理和大道理 

文 l 苏丹

为人所爱的物品之上总有厚厚的包浆,这是长期打量、琢磨的结果。包浆是透明的,是人和物“耳鬓厮磨”后留下的印记,体现了人与物的友爱。而包浆的出现非但没有削弱物品本身的表现性,反而进一步突出了它、解释了它,尤其是它和人的关系。

只言片语的论述也有这样的功效,它看似散漫随意,但是当这种论述和感悟成为一种恒定的行为时,包浆就会出现。

此时包浆具有一种透视的意义,如铁壁上的猫眼贯通了相互隔离的空间,如显微镜穿透了表象去洞见本质。于是乎,书写或阅读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高一强谈日用物品,这首先是个时间概念,和生命长度的形态有关。

生命的形态总是通过载体来显现

自由的、从容的、优雅的、抑或躁动的,这些状态会通过人对器物的选择以及器物的形态来表现。因为器物形状的明确,对生命的描述似乎就有了一些明确感。而高一强毕竟不是一个文学家,也不是一个禅师,他在从事和造物相关的设计研究,因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他数落物品也不是为了谈人而是为了探讨如何造物的问题。他谈论整体,却从细微之事着眼、精微之物入手,细细道来。用那些暖心的话照亮无数静卧于历史尘垢之中的造作,让它们重见天日并反射人们所投射的目光,微微刺痛我们迷茫的眼睛。

高一强谈物论道还是一个空间概念

因为文学性的散论就是不停地说三道四,围绕着对象不断地解说它存在的环境、自然的因素、社会的因素、文化的因素、制造的能力、场所的因素等等。

这样的描述如同盲人摸象,实际上是将一个个尘封之下具体的物品还原于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的空间中。

普通之物大都出于无名之辈的巧匠之手,就更可以认为是环境或空间的产物了。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那些历久弥新的东西实际上也是经历环境考验的、筛选过的东西。要知道过这一道关并非易事,因为环境是一套非常缜密的过滤系统,一个神奇的命题者

人类所有的困顿都来自环境,人类所有的创造性表现也来自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同时环境还会不动声色地进行评判,再和时间一起谋杀这些“创造”。

高一强对每一个器物的赞美其实都带有几分悲壮、一丝侥幸,令我不寒而栗。

‘‘道’’ 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每一个人论道的方式和起点都不同,这缘于每一位论道者所处的环境和心性。

造物有其规律,这规律有一些可认知、可讲,有一些正在认知,还有一些可以认知却无法阐释

高一强的这本书用一种接近文学的口吻论述造物之道,试图以语感和辞藻的温度去融化覆盖于这“道”上的厚厚冰层,让“道”浮现、为人解惑。

用模糊的文学去揭示更模糊的“造物之道”一开始总会引起更多的疑惑,然而我认为这恰恰是有效的方法,因为道这种事物你越是急切想看到它的面目,它倒越是模糊。而美妙的文字却可以煽情,营造出怡情养性的氛围让人去好奇、去接近“真相”。

“道”究竟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就词性而言它既是名词又是动词,还有可能是副词。

作为名词它是方法论、真相、途径、边缘等终极性的概念和认知概念的方法;作为动词它指论述、感想、认知、探索、发现、有目的的言说等认知概念的行动;而作为副词它指认知发生的方式如“顿悟”所表达出来的突然性,也指它具有的普遍性和神秘性

“道”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也是高一强长篇累牍感慨煽情的目的,他想发现和暗示。

因此“论道”不仅是一个观念的传播方式,更是一种自我觉悟的过程和努力,我想,这本“日用之道”就是作者每日修行的记录。有趣的是作者所谈及的对象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之物,那些和我们如影随形相伴却又经常被忽视的物品。

深入发掘每一个物品的成因,细致回顾和品味物品使用的情境是唤醒我们生活信心和情趣的重要手段。

大道至简,朴素的造物观念追求实用,方法直接追求效率,举重若轻。还原它的产生和应用的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就是揭示日用之道的存在。

但是我认为今天我们所谈的“设计”还是有别于传统的造物,它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与矛盾性都大大超过了传统的造物。除了实用,今天的设计更强调它的社会和文化意义。设计中的创造性就是指设计者面对沉重和复杂问题所显现出来的智慧。

这种人类神性的觉醒并表现为智慧的东西就是“道”。

2018.8.18完稿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苏丹

现任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知名设计师、设计评论家。主要从事当代创意产业、当代设计教育、当代设计中的审美与当代艺术的研究。

作者:苏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