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采倩:中医论治“肝斑”新思路

 中医药方便 2019-05-16

黄褐斑是一种皮肤色素性疾病,小者如钱币,大者颜面满布,形如地图,多对称分布于颧、额、鼻、颊、口周、眼眶周围等, 压之不褪色,表面光滑,无鳞屑,无痒痛。

它又被叫做:肝斑、黧黑斑、面尘、面皯、蝴蝶斑、妊娠斑、晒斑、色斑······

名字由来

肝斑:斑的颜色呈褐色类如肝脏的颜色,多伴随有月经不调、乳腺疾病、妊娠、避孕等, 都需要肝脏功能正常的参与,故名。

面尘、面皯:面部出现形状不一、大小不等,对称分布的淡褐、黄褐色,至深褐色斑片, 好像皮肤不净,蒙上一层灰,故名。

蝴蝶斑:因其形状好似蝴蝶,而名。

黄褐斑的发病群体: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黄褐斑的发病率:15%--28%,两广地区甚至高达40%;

怎样论治

刘采倩老师在微课中讲到:黄褐斑与肝病有相关性,但黄褐斑不等于肝病,还与其它脏腑有关。

多从肝论治,但肝病最杂,治法最广,非一方一药所能包治。

临床所见, 多以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治之。但这只是针对肝气、肝郁之证。

肝病包括气与血两大层面,与五脏六腑密切关联,从五行制化讲,肝病后还会侮脾、伤胃、冲心、犯肺,与肾同病等, 从而出现一些兼杂证。

因此她认为治皮肤病,不要只盯着皮肤治,“形诸外”的皮肤病,肯定和“诸内”各脏腑相关,应做到辨证同调。对此老师分享了一些自己治疗这类疾病时的医案,其中一则如下:

痤疮后黄褐斑(刘采倩医案)

医案

女,30岁

主诉:痤疮后遗留色素

现病史:自述面部色素沉着,近日逐渐加深,情绪低落,抑郁,胃胀、食欲大减,舌质淡暗滞,舌苔白腻,脉左细弦,右细濡。

诊断:肝斑

辨证:肝脾不调,气血瘀滞

治法:疏肝健脾,活血行气

处方: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炙柴胡15克  炒白芍10克  枳壳10克

香附10克   陈皮10克   川芎10克 

党参20克   茯苓20克   炒白术20克

桃仁10克   当归15克   丹皮10克

桂枝10克  炙甘草10克  水煎服 日3次

经一个月的加减治疗,病人情绪慢慢舒畅, 痤疮未再发,脾胃功能恢复,色斑也渐渐淡化。再跟进疏肝与健脾的药物,继续治疗, 病情得到进一步好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