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燚,字火貌,号云别尘 乡建后辈,裴李岗项目现场设计总负责 “此生无悔入乡建” 指导老师:郑宇昌 农道天下董事长 裴李岗项目总设计师 裴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左右。对河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是一项重大突破。2001年新郑市的裴李岗遗址入选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一、河南省十大考古大发现之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的古村落很多,但在这个时期中矗立并孕育八千年文化的村落并不多见。八千年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十分多元化且底蕴深厚。 农道天下团队驻场设计师于2018年8月开始驻扎裴李岗村,在有着8000年历史文化的村落面前,我们的压力是很大的,如何肩负起现场设计、对接重任呢?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挖掘文化、提取文化、传递文化,那么如何将这八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在设计中?如何提取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设计元素?这也是我们农道天下团队此次设计的重点、难点。 团队设计师在孙君老师的带领下曾多次深入当地进行前期调研工作,这是一个设计项目重要起点,我们认为调研工作是一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 (一)前期调研工作。 (1)调研资料收集: 在前期调研中,我们参观当地博物馆并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观看了裴李岗专题片,在多次实地调研中,我们采访当地住户及政府村镇人员,收集了大量真实资料。为后续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郑博物馆裴李岗时期场景模型 (2)调研结果分析: 随着调研工作的结束,我们在了解裴李岗八千年文化的同时又遇到另一个难题:如何将八千年前处于原始时期的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合?经过激烈讨论,我们提取了两个设计要点:“厚重”和“原始”。通过这两个要点敲定设计材料、载体、介质。最终我们大胆选用了“土”木”“陶”“泥”“石”作为设计载体。 (3)设计原则: 为了更好的推动设计工作,总设计师郑宇昌老师对裴李岗的规划部署拟定设计原则如下: 1、不伤害原遗址,只做村庄本身。 2、不是做文物与遗址修复,只是做激活遗址文化。 3、是对现有最平常的村庄做提升改造,从文化与艺术为裴李岗量身定制。 4、是文化与艺术属于个性化,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因为个性才形成斐李岗文化。 5、孙君老师是中国文物基金会理事,建设部传统村落评审专家,在这个领域孙君老师应该有绝对话语权。 (4)设计基调: 出于对于整体基调的考虑,我们主要以三方面的元素进行融合: 1.裴李岗8000年以前的原始人的生活用具,建筑形态、材质、肌理; 2.裴李岗当地明清建筑风格的制式,坡屋顶形态,砖雕花纹等; 3.现代材质如混凝土钢结构、现代造景手法、庭院空间分布、利用人体工程学充分考虑游客心理,营造有特色景观且舒适的空间。 裴李岗出土文物 (二)设计元素的提取。 1、寻找设计元素。 我们走遍了裴李岗村每一寸土地,不断寻找设计元素,发现裴李岗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当属“裴李岗文化遗址坑”,它是裴李岗村8000年历史文化的体现,属于新石器早期,当时人类文明并不发达,生产生活资源比较匮乏,试想现在村庄内所能体现的无非是现有的“土坎”“窑洞”“出土的瓦罐”“粗糙的磨制石器”等,结合现有村庄的现状及查阅相关资料,学术论文,影视报道等等,设计上重点把“当地土的的元素”“出土的文物元素”及“一些老物件,老砖,老瓦,老木头”运用到整个设计当中。突出本次设计的特色,既结合新石器早期裴李岗文化元素也顾虑到裴李岗村的农耕文化。 2、景观建筑设计元素提取及体现: (1)民居改造方面:建筑形态还原当地明清建筑风格,结合的农耕文化多一些,也融入一些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文化元素; (2)公建改造方面:既保留了原有建筑的元素,也融入一些当代建筑的设计手法,新老结合。 3、建筑形式及土元素的应用: 我们在翻阅大量裴李岗历史资料中发现,早期裴李岗文化建筑以半地穴式民居为主,半地穴式建筑,只是到新石器时代才开始出现,在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时,始祖先民对其整个形体、功能、结构及排列分布,都有一定的考虑。这些都体现出他们的“匠心”。当生产力水平提高到能修造有坚实基础、跨度较大的空间时,半地穴式建筑则被地面建筑所取代。而当时的建筑就有大量的“土元素”应用。在裴李岗8000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曾出现过很多建筑材料的更替,唯有“土”元素是不变的。 有很多人问为什么要用土?为什么不运用现代感更多的设计元素?现代意义的乡土元素指的是伴随社会进程和科学发展需要,在传统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新的形式,用新的价值观来创造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主要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而裴李岗项目设计中“土元素”的应用,则使裴李岗时期的建筑形态跨越时空呈现在我们现代设计中,充满原始、厚重感的设计也贴合裴李岗8000年历史文化标签。 在裴李岗项目建筑方案中,我们为了更好还原设计原始风貌,最终选择以“土”为主要设计元素,设定三种建筑类型: (1)土+混凝土+瓷砖(村部为代表) (2)土+青砖+青瓦(伙房,张东亮民宿为代表) (3)土+木+茅草(生活街茶馆,抟土制陶中心为代表) 裴李岗宏观战略布局 (三)裴李岗整体设计理念。 1、建筑景观艺术性,不是简单的美丽乡村设计。 裴李岗美丽乡村提升改造不仅要干净、好用。更要通过艺术放大文化亮点,艺术就是在平淡的事物当中,看到美好而独特的一面,从而扩大社会对裴李岗的关注度,吸引人流,带动产业,为裴李岗村增收,是要从本质上改善人居生活水平。 2、文化性。 裴李岗拥有目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我们要在实用的建筑上体现出裴李岗的独特文化内涵。 3、软件配套,需要从环保软件建设培训,职业多方面进行服务。 除了建筑景观的硬件建设,为了让裴李岗能够真正的活起来,会从软件、运营方面提供指导建议,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 裴李岗设计元素提取 (四)设计思路及设计元素应用: 主要设计元素确定后,我们出于整体基调的考虑,采用以下三方面的元素进行融合: 1.裴李岗8000年以前的原始人的生活用具,建筑形态、材质、肌理; 2.裴李岗当地明清建筑风格的制式,坡屋顶形态,砖雕花纹等; 3.现代材质如混凝土钢结构、现代造景手法、庭院空间分布、利用人体工程学充分考虑游客心理,营造有特色景观且舒适的空间。 (1)文化广场: 以裴李岗文化为主线,结合原始、粗狂、质朴、本真来述说故事。植物绿化上更多的加入芒草和狼尾草来提升其原始和野性的感觉。铺装主要以自然面石板以错落有致组合方式和老砖各式各样的拼接手法来吻合整体空间的调性。 村委会文化广场实景 (2)文创体验中心: 原本属于裴李岗行政村的村委会,我们在保留原址建筑的基础上,为它新加建了二层文化大讲堂,作为会议、研究、电商、女红培训来使用,通过现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手法与裴李岗景观形成反差,是一种与时代共生的表达。
(3)旅游公厕: 公厕设计以厚重的黄土墙外形、部落感的入口灰空间、窑洞式的入口和干净舒适的室内空间来使人产生“穿越”的体验,看到的是文化,使用到的是文明。 旅游公厕实景 (4)茶吧: 原本是裴李岗的卫生所,它的位置在村委会广场,是块风水宝地,当村委会文化广场打造起来后,从规划上讲,它更适合作为一个公共休闲配套来使用,故而将它原本的高窗降低至落地窗,打开东边视野,将室内隔墙全部打通成为一个大通间来作为人们饭后休憩、品茶、洽谈、观景的休闲茶吧使用。 (5)家学馆: 在院内以最传统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来打造;在院外临近主路上,做了一些茅草顶的休闲空间,加入土墙元素与整个大肌理进行融合。 家学馆实景 (五)伙房。 我下面着重说下裴李岗伙房改造区。裴李岗伙房已于2019年4月开业,“伙房”是村里第一家民居改造,意义重大。也是我在驻场设计中修改次数最多,感触最深的改造点。 伙房日间实景 伙房夜间实景 (1)伙房设计基调及思路。 设计基调:我们再三考量,决定沿用现今裴李岗保存下来的建筑制式,作为建筑结构主基调;在此基础上与裴李岗遗址文化做融合,加入黄泥墙,木头等元素营造氛围。这样既符合建筑本地化,又添加了浓厚的裴李岗文化标签。从“伙房”的正立面望去,黄色为主基调,黄色泥墙占了近80%。设计师借助史料穿越千年,把自己想成裴李岗人,极力再现建筑整体的手工感,粗野感:大量未加工不规则的木质材料运用(大门、栏杆、门头等)、陶罐饰品点缀。 设计思路:村集体伙房作为餐饮考虑,应该门户大开,降低围墙,吸引来客,因为它是一个热闹的空间,那么在二层与东侧民宿接壤的地方,以一个虚空间(廊架、泥墙、木栅格、木栏杆)及现状大树,作为隔音处理手法。而民宿区,应该是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故而选址在了非临近主路上 (2)“伙房”名字由来。 裴李岗餐饮区名字,也让团队设计师们费劲心思,大家直观认为餐饮区就是吃东西的餐馆或者说聚餐地点。但我们设计方结合运营方意见,是要将这个改造点当成品牌来做。一个好的名称是品牌经营的良好开端,因此一定要充分重视。好的名称应该符合下列原则:1、“七好”:好念、好听、好看、好写、好记、好认、好义。2准确传达品牌核心价值和品位定位、理念等3、能引起丰富的品牌联想恒久保持的信心和形象4、具有很大可塑空间,可以延伸出品牌塑造的远大前景。 而我们选取“伙房”作为餐饮区名称,符合以上原则,独特并且亲和力强,宜古宜今、可官可民。 官:机构名,清沿明制,在吏部、户部等机构的一些司内设立伙房,作为郎官们之外客厅,饮食休息皆于此处,屋宇修洁华美,其他人不得擅入,并有专门之胥吏负责管理。又吏部文选及考功等司内,均分前后堂办公,而后堂优于前堂,设备华美,亦即明代所称之“伙房”。正符合伙房要走高端餐饮路线的定位。民:对我们的乡民来说“我到厨房里,喊伙房去。”又能适应乡村,接地气。 伙房标识系统 “伙房”包间名字 我们给伙房包间拟定名称更为具象,符合裴李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明时期的文化特征。而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需要对天象、地形、植物习性等作更周密的观察和注视。为此伙房包间名字的命名将自然环境、自然现象以及农耕手工相结合,来体现原生态自然朴素特质,比如:日始、潮汐、余晖、落霞、云开、星宿、霜粟、五谷、本草、刀耕、火种、拾遗… 伙房包间名字位置考虑: 一层:借用原始时期“生态自然朴素”自然环境、自然现象等元素命名; 入门就是厨房-----“火种” 东南方向第一件就是“日始”;第二间“云开”; 中间两间连在一起称之为“潮汐”; 西侧第一间“落霞”;第二间“星宿” 二层:以“农耕文化“相结合; 四间分别是“本草”“刀耕”“五谷”“霜粟”; 另外把二楼室外亭廊位置命名为“余晖”,此处是更适合人们在夕阳西下时,品茶,谈天,论地.... (3)亮化: 1、伙房灯光设计方面,我们思考良久:此项目坐落在村中内,不应该像城市一样夜间“大红大紫”“灯红酒绿”“亮如白昼”,要有村庄那种“宁静”“安逸”“祥和”的气氛。 裴李岗项目总设计师郑宇昌老师提出:本次设计应采用更多“暖光”系进行设计,亮度约取城市照明亮度的50%~70% 。远离城市的“喧嚣”,衬托村中夜晚那种“恬静”的美。 院内灯光设计,在保证足够亮度的前提下,略加一些灯带的修饰,让人有一种“团聚”“热闹”的喜悦,院外几盏投光灯,略微照亮“土”的墙体,让人浮想伙房日间的模样。 伙房夜间照明效果 2、乡宿片区作为休息的地方,更多的考虑是“宁静”“祥和”,所用灯具多为树桩灯并添加一点点缀。 3、村委会片区,运用的是“树杈”样式的庭院灯具,结合树桩灯,投光灯,突出整个区域。 伙房室内陈设 (4)食育 在伙房的饮食建议中,我们想到了“食育”概念,在农道联众年会上我首次听到刘璐老师讲的“食育”课题,指出了目前乡村“食”环境差和健康意识薄弱,为倡导食育理念需要在农村开办农村食育课堂及主题活动。而我们认为裴李岗伙房正是开展及传播食育教育的理想场所、理想课堂,在做好饮食的同时向广大村民传播健康理念。 食育目的:不是培养厨艺高手也不是培养营养专家,而是能够在食育学习中成为一个好好生活的人。 食育倡导五个能力:保持健康能力、日常生活基本能力、独立处事能力、感恩与爱的能力 食育的内容: 1.传承传统的饮食文化; 2.普及饮食的基本营养和安全知识,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3.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意识,感恩大自然提供我们食物; 4.培养日常生活的基本技能,如食品选购、做饭等基本技能及与人相处基本礼仪; 5.培养健全的人格及爱心;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在菜系方面建议“高端”“健康”“食育”“文化”“舌尖上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推杯换盏”;是“文化”,是“教育”,是“感受”,是“乡愁”......... 我相信裴李岗“伙房”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她承载千年历史在此亮相,将为裴李岗建设添砖加瓦,为裴李岗人民服务发光发热。 |
|
来自: 昵称51072646 > 《A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