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杯是一种中国传统工艺品,属于中国古代饮器之一,以杯中"酒满蝶显,酒干蝶隐"的奇特视觉效果而千古流传,被世人美誉为"千金之宝"。蝴蝶杯在宋代就有记载,但是明代之后因战乱工艺失传。1979年,一只蝴蝶杯在侯马被发现。2006年,在侯马市民周尚明的研究下,蝴蝶杯技艺重现于世,荣获国家专利。之后,侯马蝴蝶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79年,在侯马市郊区崖口村的一村民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杯子。这个杯子腰细脚宽,色韵流光溢彩,看着这样奇特的杯子,他将杯子捡起来,并将其带回家中。一次,他发现了斟水满杯时,一只色彩娇艳的蝴蝶翩翩起舞,扇动着翅膀,犹如活了一般,而当水渐渐减少,飞蝶也逐渐隐匿消失。 一时间,很多人争相来看这个神奇的杯子,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经过文物部门相关专家鉴定,这个杯子正是绝迹千古奇葩"蝴蝶杯",之后,这个杯子陈列于侯马市展览馆,供群众观赏。 这个绝迹千年的杯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一批曾在侯马插队的知青重返侯马,以个人力量组织开发蝴蝶杯,只可惜没有成功。之后侯马成立了陶瓷厂,调集研究人员悉心钻研"蝴蝶杯"技艺,但成品合格率只有2%左右。因投入巨大,收益却连日常开支都无法维持,该技艺的研究只能暂时停止。 1982年,周尚明转业到侯马工作。业余时间,他四处收集有关蝴蝶杯的资料。之后,受朋友之邀,他到侯马陶瓷厂帮忙,接触到了更多关于蝴蝶杯的信息,对蝴蝶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97年,他下岗在家,从事"蝴蝶杯"的研究工作。 蝴蝶杯工艺复杂,许多工艺无法实现,造成陶瓷蝴蝶杯成品合格率低。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他走遍了长治、西安、唐山、石家庄、广州、武昌、景德镇等地,周尚明终于在2006年将蝴蝶杯研制成功,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制作这样一个精美杯子,也要经过非常复杂的过程。首先选料非常的讲究,一般都需要天然的矿玉。料选好后,接下来经过切割、打磨、精修、抛光、合口、装配等复杂的过程。这个小小的杯体,要在手中至少翻腾上百次。因为玉质地凉,在制作过程中,也受气候影响,只有在天气好的时候,才能下料制作。在打磨的过程中,离不开水,而且手感非常的重要,稍微有点偏差,杯子就会碎,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活儿。 精心研究,深入发掘,周尚明弄清了古代艺人运用娴熟的"杯满蝶现,酒干蝶隐"的光学原理。关于原理,周尚明解释说:"杯脚里,细弹簧上装一彩蝶,杯子受到微小骚扰,彩蝶就会振动。杯底中央,嵌装一类似于凸透镜功能的东西。杯中无酒,彩蝶在凸透镜焦点之外。杯中斟酒,酒作用为一凹透镜。凸透镜与凹透镜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复合凸透镜。彩蝶便落在复合凸透镜的焦点之内,彩蝶通过复合凸透镜形成放大虚像图,人就能清楚地看到放大了的蝴蝶。" 他从全世界一万多种蝴蝶中,挑选最美丽的品种彩绘制作,而且从香港专门购买特质的材质制作蝴蝶,成为了唯一可以显影的酒具,也成为名扬中外的工艺精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