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情与婚姻,人们越来越绝望了。 有一组来自美联社“关于出轨”的数据: 在一生所有的亲密关系中,至少出轨过一次的男性和女性都超过50%。 假如可以永远不会被发现,有74%男性表示一定会出轨,68%的女性表示一定会出轨。 一段婚外情的平均持续时间是2年。 当然,也有一个值得深思的数据:在婚外情被戳破之后,有31%的婚姻持续了下来。 你可能会想:为什么现在婚外情的人这么多?为什么人非要婚外情不可呢? 出轨有解药吗? 每个人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需要进入婚姻的。 有的人因为年龄恐慌而婚。 有的人因为物质需求而婚。 有的人因为安全感、归属感、自尊的需要而婚。 总之,人是因为各种各样的需要进入婚姻的。 卢悦老师在最近的新书《亲密关系的重建》中说道: 需要,是有“有效期”的。 需要有产生的一天,也有消灭的一天;有满足的一天,也有缺失的一天;有存在的一天,也会有变化的一天。既然需要在变化中,也就像风梨罐头一样,始终有过期的一天。 比如,一个糊里糊涂被妈妈逼进婚姻的女人,发现婚姻虽然给她种“正常人”的感觉,代价却是充满了痛苦的争吵和压抑的憎恨。 比如,当因为安全感而进入婚姻的人,发现虽然对方给了自己很多安全感,但是根本不解风情,和养一条会赚钱的狗没有什么区别,而且这条狗还会咬人。 比如,一个男人虽然给了女人一个家,但除了她作为已婚女人的名分和他作为丈夫的身份以外,这个女人和一个寡妇没有什么区别。 需求失衡,婚姻也就遇到了危机。 刘涛主演的电视剧《我们都要好好的》,就讲述了一位全职妈妈的故事。 孩子出生以后,两人的需求就变了。 妻子的生活重心转移到了孩子和家庭身上,她在逐渐成为一个大人。 于是,她辞职在家,从此买菜做饭、接送孩子、照顾老人、打扫卫生,忙得像个陀螺。 可是,丈夫却很难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个爸爸了,他活的甚至像个未婚小伙子。 慢慢地,妻子想要获得来自一个成年人的关心,可丈夫却还是个小孩。而丈夫想要获得小孩般的快乐与冒险,可妻子却已经长大。 他们的核心需要已经无法匹配,婚姻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需求冲突? 卢悦老师的新书《亲密关系的重建》第三章讲到: 绝大部分人解决问题的药方就是两个字:“忍”和“转”。 女人往往会“忍”,她们努力的方向就是放下。 放下什么? 放下自我,放下欲望,放下婚姻,融入天地,随便老公怎么出轨好了,心想,“我连性欲都可以舍弃,连情感都可以不要,你出轨又能奈我何?” 于是,剧中的妻子越发独立。 她可以自己去看病,自己带孩子,自己开车去带老人去公园,自己买衣服,看电影,从来不会要求丈夫陪。 要不是看见别人的孩子骑在爸爸脖子上哈哈笑,她都忘了自己还有丈夫。 “转”往往是男人的套路。 婚后,男人一方面想要得到女人母性般的关怀,希望女人像妈妈一样关心他这个孩子。但同时男人还想到外面冒险,他害怕退化成为婴儿,于是他想要突破,婚外情能让他感觉自己是个男人。 剧中的丈夫越发放纵。 总是忙于工作,渐渐晚归,朋友越来越多。离妻子和家庭越来越远。 但是很不幸,小三也会被他慢慢变成另一个妈。于是,他很可能会再次寻求另一个成为男人的机会。 采用“忍”和“转”的方式面对冲突,婚外情也就有了发生的土壤。 可是,“忍”和“转”都不是迎难而上,都不是解决需要的满足,而是试图消除自己的需要或者将自己的需要外包。 就像一个人饿了,你跟他说,冬眠吧,降低新陈代谢就不饿了。或者你跟他说,赶紧喝凉水吧,把肚子撑满了,就不饿了。 可是,如果不真正着手解决你的需要,你将越来越饿,直至死亡。 婚姻,也是如此。 如果说婚外情像是一场车祸,那么婚姻往往不是因车祸而死,而是因为“医疗事故”而亡。婚姻的创伤始于婚外情,却是在庸医的手里断送掉卿卿性命。 而庸医常常就是我们自己。 你的情感内存不足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自己的庸医呢? 明明你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却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并满足它。反而让自己越活越累,越活越惨。 这是因为你的情感内存不足。 你的感情能否持续,你的婚姻能否幸福,你的家庭能否和谐,都取决于你的情感内存。 卢悦老师在新书《亲密关系的重建》第二章中提到:每个情感内存不足的人,都有这三个特点。 1.受挫感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你哭的时候,你的父母总是嘲笑你,说:这么点小事,至于吗? 当你拿着奖状跑回家,兴奋地给爸爸看的时候,他却看着电视,不耐烦地甩手说:好了,好了,知道了,又不是考了第一名,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你生孩子的时候,老公却出轨了,或者要和你离婚。你鼓足勇气希望妈妈能陪陪你,她说要在家里照顾生意,电话里却传来打麻将的声音。 你似乎总是孤立无援的。 你的情感不被接受、不被承认、被曲解误会、被忽略、被拒绝,这些时候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受挫感,让你产生一种信念:如果提出需求,就一定会被拒绝。 你撞了一万次墙,再也不想生活在一次次产生希望又失望的痛苦中。 于是,你关上了心里的门。 2.自我怀疑 你被挫败伤害太多的时候,就会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 是不是我根本就不值得被爱、被在乎? 是不是我真的太敏感了?是不是我太苛责父母了? 怎么会有这些感觉,也许是我有病? 卢悦老师说过,很多人在咨询时都会反复确认: “卢老师,你说我的感觉是对的吗?我是不是太较真了?” “为什么我就是无法宽恕我的父母?” “为什么我就是不能忘记他对我的背叛?” 我们对自己的感觉产生怀疑的时候,我们开始质疑自己价值的时候,就说明我们存在的根基在动摇。 有些人怀疑自己的感觉,有些人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失去了标准,因为坚持自我的代价,实在太痛苦。 这就像独自走在沙漠中,找不到方向,不知道没走一步是送死还是求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撑你活下来。 3.不了解自己的需求 卢悦老师表示: 咨询室里,很多沉默的男人会倾诉衷肠,他们的妻子会吃惊地看着自己的男人:他怎么能说这么多心里话? 但这些男人说到最后总是长叹一声:“我已经习惯了。我这辈子就这样了,随便吧。” 卢老师问:“如果不随便,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此时,对方却很茫然地说:“我只知道我不要什么,却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也有人这样说:“我现在拥有了别人羡慕的一切,好婚姻、好房子、好儿子、好工作,可是我活得一点儿也不开心,因为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很多人一直都生活在“随便”的世界里,习惯了做听话的孩子,习惯了按照主流意识活着,一生都无法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而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完成自己的成长。就像一颗种子,它一生的使命就是发芽;一根小苗,它一生的使命就是长成大树;一棵大树,它一生的使命就是开花结果,播撒种子。 我们的使命就是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这三个特点,就像是你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监狱,你走不出去,别人也进不来,你将永远都无法获得真正的亲密。 怎样找到那个爱你一辈子的男人 亲密关系有两种: 有出口的亲密关系,这是一种成人的爱:我有爱的一半,另一半是可以通过和别人一起创造而完成的。 没有出口的亲密关系,这是一种婴儿的爱:我没有爱,爱是别人给我的。 没有出口的亲密关系就像是一滩死水。死水,总是要发臭的。 你把人生所有的核心需要都放在一个人身上,还是自己承担一部分同时,由不同的人来承担其他的部分? 如果是前者,那么你的世界就没有出口;如果是后者,你的人生就是有出口的。 怎么才能找到你的出口,真正体验到爱呢? 卢悦老师在新书《亲密关系的重建》第一章中提到:有三个步骤。 第一场爱的剧目叫作幻想。 你有没有疯狂爱过一个人? 行为艺术界有一对情侣,分别叫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下面简称阿布和乌雷)。 他们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坠入了爱情,认定彼此是命中注定。 认识第三个月,两人就一起住进了货车,开始长达12年的冒险。 那个时候阿布说,我爱他,超过了爱自己。 那时,他们活的像连体婴儿,一分一秒都不愿意分开。 这就是幻想期,你会幻想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可以满足你所有的需要,并且热切地寻找着这个人。 而当你在现实中与另一个人相遇,你就把所有的幻想都投射在他的身上,认为他是完美的。 第二场爱的剧目叫作幻灭。 他们的感情出现裂痕是从孩子开始的。 乌雷想要孩子,阿布拒绝了。 她说:“我曾是,也将一直是一位艺术家,这是不会改变的。生孩子只会影响我的道路。” 其他事情都可以妥协,只有这件事不可以。 自此之后,他们很少提及孩子的事,但却开始了频繁的争吵。 乌雷开始当着她的面和服务生、空姐调情,甚至放肆地出轨。 阿布说,“我让自己陷入极大的痛苦中,甚至都感受不到痛苦了。” 他们的爱就此走到了尽头。 在幻灭期,你会发现,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会自私、会懦弱、会无力,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能够真正满足你所有的需要。 第三场爱的剧目叫作重生。 他们选择了中国长城,完成最后的道别,以及对这段感情的哀悼。 阿布从山海关出发,乌雷从嘉峪关出发,沿着长城,往对方走去。朝着对方的方向行走,直到汇合的那一刻。 3 个月的行走,在会合相拥的那一刻,他们重生了。
在重生期,你需要完成对你那些幻想以及幻灭的哀悼,开始真正学会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生存,而非继续搭建自己的幻想之塔。 ·我们需要幻想,因为我们需要生命这粒苦药的糖衣; ·我们需要幻灭,因为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才是天道; ·我们需要重生,就是真正地寻找一个消化痛苦的容器来帮自己痊愈,跳出方寸天地,看到更大的世界。 如果你无法靠近自己、驱逐内在的自我,那么你在外在如何寻求他人靠近,这不是缘木求鱼吗?你的人生就会变成一场场骗局,因为真相是:你拒绝爱自己。 当真正有那么一瞬间我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时,我们的光辉会在那一刻绽放。一个人的改变,就从那一瞬间开始。 我们的一生,是说服自己爱自己的一生,而不是说服别人爱自己的。 在那一刻,我们才能开始欣赏人生所有的不幸、所有的恶毒、所有的恨意。我们才会明白,所有的善意都来自满足,所有的恶意都来自不满足。 身体有了小病小痛会想看医生,不会轻易摆烂;但婚姻若病了,你会想办法自救,还是轻言放弃? |
|
来自: JenniferJJ > 《灵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