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今天的节目 ◆ ◆ ◆ ◆ ◆ 欢迎收听拥抱每一天母亲节特辑管教其实就是边管边教,我是凌云。大家好,我是小敏。亲爱的听众朋友,今年的母亲节,我们为您邀请了一位特别嘉宾女作家马睿欣老师,和我们谈论一个亲子教育的问题。很期待透过这一次母亲节特辑的节目,很多听众朋友能够再一次从马老师的分享里头受益良多。 “看我,而不是我的乖或不乖” 这个话题,特别的好。其实作为一个母亲,我觉得养育孩子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他今年虽然只有七岁,但是对我来说,遥遥无期。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们看待一个孩子都要说“哎,这个孩子乖不乖?”那难道这种教育方式就对吗?教出乖孩子来这个家长就真的做的很棒吗? 现在很多人是看孩子乖不乖来决定你是不是一个成功的爸爸或者是妈妈。 那所谓乖或者不乖,标准又是什么?天下父母都想要养出乖小孩,尤其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就好像我们输密码一样,你最好赶快告诉我一个密码,密码对了,我就一定进得去。 那其实我们真的要先看看到底乖是什么意思,那一般来讲,我们乖是什么意思呢? 我觉得呢,我让你去东,你就得去东,你不能跟我顶嘴。所以一般家长觉得说,乖的意思就是不要反抗,至少不要正面反抗或者他不能不会不敢或者不忍心反抗,还要就是你可以有意见,但是你必须去执行。我发现作父母的习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里面喜欢用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来教养孩子,如果你不乖的话,你就是有问题,所以我就要想办法到处去收集秘方来解决你这个问题,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你就乖你就好了。所以你知道我们现在一般父母,他会对那些比较乖巧,听话然后随遇而安的孩子,他越乖,其实我们越不会去花心思在他身上。我们觉得他已经乖了,那我还花心思干什么,我省点力气做做我想做的事情或者我还有不乖的孩子,我省点力气去花心思在那些不乖的孩子。我们觉得乖的孩子,他自然就会长大了。所以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其实很多的外表乖的小孩里面并没有幸福感。因为他们的需要里面那个真正的需要,其实是被略过的,或者被淹盖住的,然后埋下了一些欠缺,甚至是伤害。 当然,其实乖小孩也蛮聪明的,乖会变成很多小孩子的一件最有效的外衣,他们很清楚,知道父母就是想要孩子乖,所以孩子在父母面前,我只要把这件乖的外衣披上,我里面什么样子就不会被管,也不会被注意到,没有人会发现,是藏起来了。我会这样讲,是有很深刻的感受。是因为我们家老大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乖孩子,我的老大,我先说她现在已经工作了,已经出社会了,所以我想我看过她从出生到成人的这样子一段故事,我可以跟大家分享分享。我的老大,从小就是被喊着乖长大的,因为她的个性从小一出生就是很温和,吃得好、睡得好,成天笑嘻嘻的,然后对学习充满热情,她八个月就会讲话了。所以在家在外面多半时候,她就是一个非常被喊得动的孩子,所以乖小孩几乎成为她的名字。不管在教会也好,在学校也好,我常常会遇到一种状况,是很多爸爸妈妈会当着他自己孩子的面,然后指的我家老大说“你看人家多乖,多听话”。 这段话听起来尤其是因为她是我的老大,对我这个第一次做妈妈的人来讲,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哈,我觉得说这是很好的良性循环,人家不都说小孩子要夸嘛,就会真的就把乖成为她自己的一部分。是这样子,可是我们忽略掉的一点是,她有时候我没有注意到,其实当这个乖成为她的外衣的时候,她里面同样的也产生另外一种惧怕:就是有一天,她没有披上这件乖的外衣的时候,她什么都不是。她完全只注意这件衣服要好看,不单我们大人忽略掉,她自己忽略掉他里面还有很多东西要成长,那你知道吗?从她0岁到十五岁,我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为她是我第一个孩子,而且在当中,我又生了两个孩子,可是我们快转到她十五岁。她十五岁的时候,我当时候是在家教育,所以我有很多机会跟我的孩子聊天讲话、相处在一起。有一天,她突然间告诉我一件事情,吓了我一跳。她说:“妈妈,我有时候很想去一个没有人习惯我是乖小孩的地方,然后我就可以重新被看见、被珍惜。”我吓一跳,我说“被珍惜?你是被夸大的,你需要被珍惜?”她就跟我点头。我说“怎么可能,”我说,“你知不知道你从小到大,我们身边的不管是我们的家人,你的奶奶,你的姑姑、爸爸妈妈甚至在教会里面(她从小在教会长大的),叔叔阿姨每个人都夸你,每个人都珍惜你呀!”我非常非常惊讶,这个时候,十五岁的她,一脸惨淡的笑容,然后眼睛没有看我,望向不晓得哪里去,她说“我知道,可是你们太习惯我乖到一个地步是我同样也常常在你们看我的眼神里面发现到乖对我这个人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在别的坏小孩身上,就是你们会非常的惊讶,非常的夸,觉得非常地感恩的事情,可是,在我身上乖只不过是理所当然的。” 说实在我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面偷偷地想的是说本来就是啦,乖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啊,可我这时候当然没有讲,我就是想听她讲,结果我女儿就跟我说“你知道妈妈妈,其实我跟其他所有的孩子一样。我不是天生乖的,我的乖是我要努力,我要努力顺服,我要努力听话,我要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小孩。所以我跟所有的你们所谓的坏小孩一样,当我努力的时候,我也希望被珍惜被赞美,不要觉得我这样子,就是理所当然的。” 她在中间其实也有在努力地讨好大人。当她所做的行为都是为了取悦大人,当你习惯了穿一件衣服的时候,你不穿,你也会觉得害怕,因为你不知道你除了乖你还是什么,你不知道你除了乖你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正如刚才开始的时候所说的那句话,就是说,“那些孩子,他很乖,你就不会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你安心了、你放心了,你就会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其他你认为比较不乖的孩子的身上。”这个所谓的比较乖的孩子,她就会觉得我的父母好像对我没有像对弟弟妹妹那样的关注,那样的用心,好像对我就比较忽略。我想她表达的是这样的。 然后那天跟我讲完之后,我想了很久,我就想起来,有一个故事是这么的被熟悉,我从小就知道这个故事的。说有一个人,家里面有两个孩子。大儿子自幼就是乖小孩,长大之后,就是留守家业的好儿子;然后那个小儿子自幼就是叛逆,长大之后放荡不羁,分了财产,然后出去散尽了一切,流浪街头,是个浪子。可是有一天,这个浪子在外面什么东西都没得吃,得跟猪抢食物的时候,他突然间想起来说“我爸爸很有钱啊,我回去当个仆人也总比在外面跟猪抢食物好啊。”所以他就回家。他没想到,回家的时候,他爸爸看见这个浪子失而复得,远远的就跑过去,把最好的衣服穿在他身上、拥抱他、为他宰牛宰羊的来欢迎他。结果这个时候大儿子心中就不是滋味儿,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其实就很像我的大女儿,他说“好啊,我多年的乖都没有被珍惜,没有被看到;弟弟出去外面把家产都散尽了,然后一点点的进步,就被大作文章的被赞赏,被鼓励。”你知道吗,就是这个心态,那我是白乖了吗?是啊,他一直都以为说自己被爱被看重,是因为乖。其实他父亲是不是真的只是因为他乖来看重他呢,来爱他呢,当然不是。父亲爱他,因为你是我的儿子。可是因为他一直披着那个外衣,披着那个让他又恨又舍不掉的外衣,所以他一直以为他的价值就是那个乖。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其实很有意思,虽然它的主题不是在教养,可是它却很现实的,把一般家庭的问题描绘得很生动。一般家庭,我们总是注意着那个有问题的孩子,尤其是两个孩子或者三个孩子,即使你有一个孩子也是一样。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你才会注意到他;孩子没问题的时候,你就不需要注意到他了。而且我也会拿他去跟别人家的乖孩子去比较,小孩子好可怜哦。所以我常常跟父母讲了,因为我有两个孩子已经长大离家了,我说“如果你一直都跟孩子的互动跟管教重点一直都在孩子有问题,我解决有问题的话,有一天孩子离开家的时候,他会觉得‘我长大了,我没有问题的,我有问题,我也可以自己解决了。’他还需要回来吗?他还需要回来找你吗?他可能就不会了。然后他对童年的记忆是什么--父母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者,我一看到我的父母,我就想到我是个有问题的人。所以这个互动其实对亲子关系眼前看是很实际的--你有问题,我解决了。好像是爱孩子,可是长久来看,其实对亲子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的健康。” 管教的重点 其实乖孩子他自身是有他的问题的,那难道我们做爸爸妈妈的希望,孩子乖我们不对吗,我们该怎么办?我想是一个管教的重点的问题。我们今天主题就是管教,管教的重点真的不是制作乖孩子,也不是解决孩子的问题,管教的重点其实是挖掘孩子的特质,而不是对付问题。我这句话再重讲一遍,我常常跟父母重复再重复,管教的重点是挖掘特质,不是对付问题。我常常跟很多父母分享,很多年前我曾经听过一妈妈讲的一句话,我这一辈子永远记得,对我教养孩子有个很大很大的启发,她告诉我们“爸爸妈妈呀,你们用什么眼光看我们的孩子呢?让我来告诉你,每一次你看孩子,你要把孩子看作是一个聚宝盆,聚宝盆是什么意思?聚宝盆就是很多宝贝已经在里面了,我们的责任就是找对方法能够把这个盒子打开,然后能够引领孩子,把里面那些本来就在里面的宝贝取出来,正确的使用。”她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她说“我发现我们大部分父母都以为孩子是一个空盒子,我们拼命要往里面塞东西塞好东西,塞得不够的话呢,这个孩子这辈子就不够好了。”你知道单单这一个看孩子眼光的不一样,就决定你要怎么样的来对待孩子。 就是说,其实我们对待孩子的时候不是说我们要给他什么,而是让他释放出来什么。当你一直要给他什么的时候,你就会一直照着你想要给的或者你小时候你成长过程里面你缺乏的来给。可是,当你知道原来上帝造他的时候,先把一切好的属于他的特质都放在里面的时候,你只需要去发现他什么东西是好的,你把它提出来,帮助他能够好好的用、正确的用、大大的用,这样就好,这样子父母就很轻松,然后孩子也很轻松。因为你就跟他一起寻宝,成长的过程变成一个寻宝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添加的过程,所以在我第一本书《管教的智慧》里面,我就用了植物的比喻来教导父母怎么样子管教孩子。我就讲孩子其实是种子,一颗种子种在土里面,那他成长当中,从种子要长到一棵树。成长的过程就表示他还有一部分东西是没长出来的,还有正在长的。所以,当你碰到孩子,所谓的一些问题或者是你觉得他没有的东西的时候,你不要把它看成问题,也不要把它看成缺陷,而是他没有长好。你看一个小baby,他不会走路,你会不会说他如果是一个正常的baby,你会不会说他不会走路,是他有缺陷了?不会,因为你知道他总会走路的,只是他还在这个阶段里面,那个走路那个腿的肌肉还没有长好,腿还没有长好。所以我们今天看那个小孩子,他做功课,不好好地做,一页纸,做个半天,一般父母都看什么,我的孩子是有问题,我孩子自己有缺陷的,你为什么不看他还没有长好,他没有学会怎么样子去把握他的时间,用他的力气去把这个功课做好,你知道那个态度不一样。你那个看法不一样,决定你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你怎么跟孩子互动,然后也决定了孩子怎么看自己,你看孩子有问题,孩子会不会看他自己有问题?会,是肯定的。 怎样发现孩子的宝贝 谈到这个孩子要把他这个宝贝挖掘出来,那么问题就是很多父母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到孩子有什么宝贝,对吧?应该怎么去发现孩子的宝贝,帮助孩子能够对自己也有正确充分的认识呢?所以如果我给你一个盒子,一个礼盒,我告诉你,这里面有很多宝贝的话,它有个很奇怪的盖子,里面有个锁,那你第一件事情是什么?你不会把这个礼盒拿到地上,这样一摔,把它摔破吧?不会。因为礼盒很漂亮,你当然希望好好的把它打开,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你摔,万一里面有什么东西是玻璃的,不把它摔坏了吗?所以你第一个做什么事情,你当然先研究一下这个礼盒怎么打开它?而且你是不是照着研究破铜烂铁怎么修理它的方式去研究呢?不是。你把它当做一个礼盒,你研究观察试试看。试错了没关系,这样子开不对,我那样开试试看。那这个过程是什么?观察、研究、和它相处。而且是带着什么态度?不是破铜烂铁,我要非把你修好不可,这个讨厌的东西;而是欣赏、珍惜、宝贝、好奇。“哇,别人的盒子都是一开就开着,你这个为什么这么难开?里面一定有什么宝贝;而不是你找我麻烦这么难开。”这个就是态度的问题,你看那是破铜烂铁还是看它为一个宝贵的礼盒。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看那个爱因斯坦小学读书的时候,老师认为,他这个头脑,这脑子有问题,但是他的母亲就知道这是一个人才要好的栽培,她态度不一样。在我的信仰里面,我很确定的上帝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家、最完美的创作者,他不会创作不好的东西。所以,在我的信仰体系里面,我很清楚,不管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他都有他的特质,好的特质在里面,所以一定是宝贝了,那你看他就不一样,你对他的方式就不一样。 我如何发掘我的三个孩子 我怎样发掘我的三个孩子的这个宝贝呢?我觉得孩子的宝贝是你跟他相处观察,然后也要管教。你边管理他边教导他的过程里面,我常常讲,其实我们说一个种子,一个植物怎么长出来,其实学问并没有那么多,该有的原则跟道理其实都是一样的:你要晒阳光、你要施肥、你要除草。这些其实都是一样的,但问题是有一个东西是最难的,是什么呢?就是等候。养育孩子是一个等候的过程,那你等候他,种子他自然就会长出来。我常常会在那边想象“这个树好大好大!”但是没有谁看过它怎样成长。它从小树苗默默地在长,从来没有人会看它怎么成长的。但是你三年、五年、十年回来以后,这小树苗就变成了大树,但是它成长的整个过程没有人能够看得到的,默默的静静的,但是,它就不断地成长。 所以你知道你心里面你把孩子当做一颗种子,你就觉得他长多少,每一分都是惊喜,可是你觉得上帝给你的是一颗大树,而且我因为是怎么样的人,我配得一棵什么样大树,那就很累了。每天都在想说,他离我那个大树的那个样子还差多远,那你就不是充满了惊喜,你充满了挫折。因为你永远在衡量怎么还这么久,怎么还这么远。那其实我们要说到具体的事情来说的话,我举一个例子,就是应该在我们家孩子六岁的时候,有一次他不小心把一个玻璃杯打碎了,然后我妈妈当时就是“哎哟,你小心一点!”然后他当时马上就说“是这个杯子重要还是我重要?你有没有先问问我有没有受伤,你先说我把杯子打碎了。”他很生气,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其实家长永远都在看那个事情,忽略了孩子他本身。 所以孩子这个人真的很重要,而且孩子很奇怪,他们真的很敏感。其实当我的大女儿在跟我讲说她不想被看为乖的时候,其实她只是在讲一个重点“我比我的行为重要”一样的道理。 那他们有这样的诉求,也不要去为我解决问题,你看看我,你看看我,我为什么哭我心里难受你理解我吗,他就问妈妈“你理解我吗?”我说“我理解你。”其实我我不是很理解她,真的,为什么哭泣,这件事情不重要啊,你怎么哭的稀里哗啦的? 所以我们谈管教的时候,这么多年来,大部分父母来问我管教的问题,只是为了解决问题。其实管教的重点不是解决问题,管教的重点是帮助孩子活出他生命的特质和美好,这个很重要。 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边管边教 可是这个界限,作为父母我们真的很难去把握它,那我们该怎么样去引导他们怎么样边管边教? 管教其实真的就是有两个部分,英文是一个字,中文用管教两个字实在是太好了,而且从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了解什么是管教,管教这两个部分嘛,管跟教,什么是管?管的意思其实就是管理的意思。在西方那个科学管理之父泰罗他讲过一句话,他说,管理是什么呢?管理就是非常明确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而且要帮助他,让他用最好的方式去干。其实管理孩子就是这个道理,父母每一次管孩子的时候,你必须要知道你在做什么,而不是我当下把这个麻烦减掉就好了。不是,你管孩子的时候,你要知道你在管什么,当你教孩子说讲话不要太大声,你讲这句话的后面,你的管他讲话不要太大声,你在管什么?你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自己的清静还是怕孩子讲话太大声喉咙沙哑还是怎样?你必须很清楚知道你在管什么,然后你要让孩子知道我叫你不要讲话太大声原因是什么,而不是我叫你不大声,你就不要大声不要多问。然后除了你要知道你在做什么之外,你还要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方法去做。比方说好了你叫孩子整理房间,可是你没有训练孩子懂得用最有果效的方式去整理房间,那你就不能说你管理了。可是你知道很多父母管孩子需要叫孩子把房子整理干净,他们从来没有告诉孩子在他们的定义里面,什么叫做干净,什么叫做整齐,然后一个房间要干净整齐,到底要哪些步骤,你要从哪里开始做起。 这个问题是很多父母最头痛的问题,其实我们懂得管,管基本上面就是要懂得给界限。亲爱的听众朋友,至于管教应该如何给予界限,这个问题明天请马老师继续的和我们谈一谈。好感谢您收听今天的拥抱每一天。 主持人:凌云 分享:马睿欣 文字摘录:Isaa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