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一部美剧突然在朋友圈里频频刷屏,其热议程度使得HBO的王牌杀手锏《权力的游戏》和CBS即将收官的《生活大爆炸完结季》都显得相形见绌,这就是HBO和英国SKY广播电视公司出品的五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2019) 是什么致使《切尔诺贝利》迅速串红?使得大洋彼岸的我国观众如此瞩目? 从表面看,是重新挖掘1986年前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这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核泄漏事件背后的故事所带来的话题性引起了观众注意,但从剧集承载的主题阐述和深度剖析来看,应该是这个时代的观众对于「如何从历史中辨析真相与谎言」,「科技在人类生活中所扮演的天使与魔鬼的角色」这两个重大议题所掀起的思辨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共鸣和反思所致。 是的,虽然进入了21世纪,人类又取得的科学和发展成就使得三十三年前的世界看上去如此贫乏,但所得到的惨痛教训,始终还得反复叮嘱,因为人们是如此善于遗忘,哪怕一起震惊全世界的核泄漏灾难,几乎让几亿人口灰飞烟灭的重大历史事件,今天已没有多少人能够了然,那么,在周而复始的历史循环中,我们是否能够避免重蹈前人覆辙? 显然,「切尔诺贝尔事件」无论在核子时代还是人工智能时代,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从目前已放出的两集来看,《切尔诺贝利》拍摄出的历史细节和当事者内心的勾勒来说,很大部分应该归功于白俄罗斯作家,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她享誉世界的纪实性文学作品里,《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应该是影响最大,同时也是她获奖最重要的理由。 在这本书里,阿列克谢耶维奇抱着一个宗旨,那就是:不管前苏联的执政者无论如何开脱自身罪责,「切尔诺贝利事件」都是一起由于人类自大心态和官僚主义作风而导致的彻头彻尾的「人祸」;而最后参与救灾的50万人民(有说60万),他们在这起事件中又体现了人类最美好的品质——牺牲和奉献,以及朴素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 最丑恶和最善良,同时在针尖上跳舞,这就是人类的本性。 剧集《切尔诺贝利》秉承了这一宗旨,做到了复杂事态真相挖掘和角色内心挣扎斗争的完美平衡,同时,在还原历史现场,其视觉呈现的细节上也一丝不苟,恢弘大气,只有一点不完美,那就是为了照应欧美观众,几乎所有的对白都改成了英语对话,但在历史关键节点的呈现上,还是用了俄语去还原当时的紧张气氛。 比如第一集里所交代的,事故刚刚发生时,通知消防员来灭火,就是原汁原味地采用了当时核电站的工作人员拨出的电话录音档案。 也如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书里的展开形式,剧集的改编完美沿袭了其丰富性和史诗感,从灾难发生的一刻到最后各项救援如何展开,从上及下,包罗万象,包括核电厂工作的工人,科学家,前苏官僚,医生,士兵,直升机驾驶员,矿工,难民,迁居的人们都在剧中用各自的样本人物呈现,他们的命运,在「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后交织在一起。 从目前播出的剧情发生的时间节点切分、主要脉络和重要情节部分来看,《切尔诺贝利》还重点参考了一部法国拍摄的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 《抢救切尔诺贝利》(2006) 这部重要的纪录片拍摄于「切尔诺贝利事件」纪念20周年之际,是目前为止史料最详实的一部纪录片,它采访了当时前苏的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当时救援的主要官员和军队领导,最有贡献的几位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很多亲历事件的「清理者」和普通群众,包括很多事后因核辐射罹难的烈士家属,并再现了救灾全过程。 《抢救切尔诺贝利》(2006) 它分为五大板块,1986年4月26日1点23分,当4号核反应堆发生灾变时,核电站工作人员的应对方案和事故瞒报,造成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的普里皮亚季人无可挽回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抢救切尔诺贝利》(2006) 前苏联政府上下官员的颟顸和封锁消息,导致低估灾难后果的蔓延,使得现今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部分国土受到核污染,甚至核尘埃漂浮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欧洲大部分地区,终于惊动了国际社会。 戈尔巴乔夫和前苏中央委员会明白灾难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危险后,同时迫于国际压力,终于动用全国力量救灾,并让核物理学家跟随军队救灾,撤离普里皮亚季地区的所有群众。 《抢救切尔诺贝利》(2006) 灭掉明火后,科学家们警告核反应堆的闷烧问题可能会导致第二次当量约为500万吨的核爆发生,会导致欧洲成为不毛之地,于是紧急制订对策,抽出地下水、修建地下水泥层防止核燃料带来的融穿地层、并让全国工程建设人员广思集益,最终想出用石棺全面封闭4号反应堆的方案; 约50万军队和普通工人全面上阵,清理阻碍石棺方案实施的反应堆废墟和核废料,全面封锁普里皮亚季地区,清洗摧毁埋掉所有被核辐射污染的房屋和生活设施,枪杀一切除人以外的动物,历时大半年,终于防止了事态进一步蔓延。 《抢救切尔诺贝利》(2006) 剧集《切尔诺贝利》可谓忠实地再现了这一过程,基本也是遵循着这五大板块的划分讲述救灾是如何展开的。 第一集的视角就是围绕核灾难发生时,核电站工作人员的错误应对,隐瞒真相和随即来灭火的消防队员展开;第二集则切换成奔赴现场,分析事故真相和应对,展开救援的科学家和高层官僚;第三集则可以从预告片里看到,消除周边地区核辐射后遗影响的普通军队战士和进一步防止核燃料穿透岩石而挖掘地道的矿工纷至沓来;第四集以此推测是随后而来为彻底防止核泄漏而设计出石棺的设计者和施工者如何施工和克服困难;最后一集,无疑会再现事后让世人震惊的,用肉身去扫除散落核废料的“清理者”的英雄壮举以及事后的各人命运交代。 《切尔诺贝利》(2019) 情节剧毕竟跟纪录片采用的艺术形式不太一样,为了分清轻重缓急和理清事件脉络,《切尔诺贝利》的主创最终将全剧的重点视角还是放在科学家这一边,毕竟,具备专业知识的他们,目睹心中最怕的梦魇真实发生时,那种心理斗争和压倒身心的责任感带给观众的内心冲击是最大化的——本想借用核能技术造福人类,没想到的是,他们带来的是毁灭一切的恶魔。 这种冲击,使得今日的普通观众也会思索:如何控制技术?万一控制不了技术,人类是否会在以为能征服自然之时陷入灭顶之灾?人类当下,技术爆炸带来的可不仅仅是核能利用问题,还有生物技术和医学带来的改造人类的问题;人工智能带来的人类可能被终极智能淘汰的问题;天文学和空间技术带来的地外文明是否存在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关乎人类的未来和生死存亡,可以说,科学家们需要的良知和伦理约束同样至关重要。 剧集以杰瑞德·哈里斯饰演的前苏核物理学家Valery Legasov于事故后两年,即1988年的4月26日上吊自杀做为全剧开篇,无疑就有这样警醒世人的思量,但更重要的是,它用Legasov的自杀来强调本片另外一个主题,「对制造谎言、矫饰真相的警惕和反击」。 Legasov自缢时留下几盒录音带,里面有他对「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全盘反思,其中震耳发聩的是片中做为开场白的这一段:「谎言有何后果?并非是我们会把谎言误认为真相,真正危险的是,我们听多了谎言,便不能再分辨出真相。」 这句话,有观众认为是对美帝对前苏的高级黑,只能证明其眼光狭隘。 其实这句话是警醒全世界的人们,并不是前苏才存在官僚主义和隐瞒真相的行为,这种行为,它是深植在人性之中的,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这是人类群体共有的品行,只要有体系,只要有组织,必然就会有短期自利的行为,因为相较于未知的后果,自己的地位和经济利益必然是首要考虑因素。 关键是,我们如何克服它,战胜它,尽力消弭它。 这就是为什么公众知情权和媒体监督如此重要的原因,也是接受讯息的受众为什么要有独立自主思考判断之可贵品质的原因。 当一个系统或体制运作不灵时,它本身就会用一个谎言来制造另外一个谎言,这本身就是制度性的陷阱,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中曾极为深刻地总结出前苏官僚集团们的共性:「他们并不是罪犯集团,更应该说是无知和盲从的团体。他们的生活原则,他们从那个体制那里唯一学来的事,就是不要出风头,大家开心就好。」 对事件的无知和集体盲从,最易让人轻信谎言,也是灾难的缘起,这就是《切尔诺贝利》带来的真正启示。 即使这样,当一个个体处在死亡阴影之下时,哪怕他是个大人物,他也会被自己的遭遇和可怕的前景吓倒,从而有所领悟和转变。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饰演的Boris Shche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是前苏能源局领导,也是中央委员会派出的特使,他开始骄横无比,居然让直升机驾驶员直奔核反应堆的事故中心去勘察,强令Valery Legasov闭嘴。 但他事后从Valery Legasov嘴里知晓自己仅有五年寿命时,这时,迟到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倒让他免于崩溃,只有这时,大我终于才战胜了小我,因为已经无路可退,无法再自私自保下去,无论如何,都是死路一条,那就不如放开袖子大干一场,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这一刻,勇敢和坚强战胜了懦弱和自私。 这个角色并不是凭空想象,它来源于这起事件的真实面目,即使它最后仍然被矫饰,但在一瞬间也折射了真实的人性,人类的兴衰存亡其实很多时候就决定在这些微妙之时,这就是为何道德和伦理,及这一切带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命感会在人性黑暗海洋的狂风巨浪中始终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它使得人区别于动物,而肩负着这样使命——把个体价值放在集体利益之上,至少等齐视之的政治家才配叫政治家。 显然,Boris Shche和戈尔巴乔夫直到救灾时都还不是,即使到了那样的紧要关头,牺牲三条人命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无动于衷,他们的根本出发点还是出于——「老大哥的脸面」。 据事发后的今日统计,为了矫饰脸面,掩饰无能的代价,使得前苏付出了9.3万条人命,17万人伤残的代价,而如今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很多地区,还会因为核污染后遗症造成大量孕妇早产、生下畸形儿,无数儿童仍然活在不同程度的癌病的阴影之下。 《抢救切尔诺贝利》(2006) 至于那些抗灾英雄们,世人几乎将他们遗忘,在俄罗斯联邦,很多从事抗灾的工人和士兵,目前连退休金和伤残金都领不到,希望《切尔诺贝利》播出后,让更多的人们关注到他们,那就善莫大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