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个司空见惯的主题。文人多愁善感,到了万物凋零的秋季,自然更容易生出悲凉伤感的情绪。所以多数描写秋天的诗词作品,都是一味的孤独落寞,叫人惆怅。西风落叶,确实可悲,但是悲得人多了,悲的作品多了,就难免让人有些生厌,反而不觉得有什么悲的了。 作为一位雷管洒脱的诗人,东坡先生没有悲他人之悲,反而将秋天写地多姿多彩,充满了勃勃生机。这首诗就是《赠刘景文》,多数人只知道其中一句,词尾一片橙黄橘绿,读之让人忍不住咽口水。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通过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苏轼赠给一个叫“刘景文”的朋友的。苏轼喜爱交友,朋友遍天下。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有很多以“赠某某”“寄某某”“怀某某”为题的诗作词作,这首诗就是代表之一。 前半首写“菊残” 却仍然傲霜斗寒来鼓励朋友不要轻易放弃做人操守,后半首议论,通过“橙黄橘绿”的多姿多彩来告诉朋友困难只是一时的,就像天气的寒冷一样,终究都会过去的,所以不要灰心。 秋来天气转凉,荷花凋谢,连那亭亭玉立像伞盖一样的荷叶也枯萎了,但是菊花却仍然傲霜斗寒,坚强地矗立着。虽然秋雨袭来,一夜冰霜,但是这却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我的朋友,您应该记住这段美好时光,因为此时正是橙黄橘绿之时。就像橘子必须要经过冰霜的打击才香甜一样,你也会走出困境,获得新生。 这首诗没有沿着悲秋傲雪的精神走下去,而是点到为止,将景物的描写和对友人的赞扬与勉励融合在一起,昂扬向上,多姿多彩,历来受到后人的称赞。但是多数人只知道其中一句,未免令人遗憾。 诗句一开始就用“荷尽菊残”四字就写出了深秋的萧瑟景象。然而“已无”和“尤有”却形成了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的傲骨,表面是物,时则是写人。借菊花来赞扬朋友的品行高洁,含蓄而贴切。 词尾一句,用了强烈的色彩词,即写出了橘树的特性,也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黄色和绿色,在视觉上是非常醒目的颜色,放在诗句中自然也令诗句变得多姿多彩起来。作为一枚喜爱橘子的吃货来说,仅仅读一读词尾两句就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荷花和菊花是文人心中品行高洁的植物,历来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赞扬和吟咏。可是在苏轼这首诗中,荷花成了被贬的对象,菊花却成了歌颂的对象?这其实是为了突出后两句中的“橙黄橘绿”的好景色。整首诗很好地将写物,言志,勉励融合在了一起,昂扬向上,多姿多彩。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