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阳江诗歌发展历史及成就——让阳江人自豪的十首诗词

 黑足猫食堂 2019-05-16

本文参加了【诗韵中国】有奖征文活动

阳江诗歌发展历史

 据史料记载,阳江最早出诗集是宋淳熙五年(1178年)进士曾跃鳞,有诗集《子龙集》。元、明、清三朝人才辈出,重要诗人有李国梅、陈衡、刘芳、苏恩、苏复生、林闻誉、周士良、林季石、邓琳、姜自驺等近40人,他们均有诗词存世。人们所熟悉的现代和当代诗人阮退之、关振东等,他们也是阳江人。 
  历史上阳江的诗词组织难以考证,但文人集庆,相互酬唱,这种风流雅事肯定不少。北山上还留有“曲水流觞”遗址,可以想象当时文人集此,一觞一咏之风雅。阳江市中华诗词学会和漠江诗社是现在阳江较有影响的两个诗词组织。 
  阳江“官员”对阳江诗词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自宋至今有周敦颐、黄公度、王亘、留硕、罗侨、陈伯献、吴焕章、欧阳铎、沈思孝、陈震、王仲、王泮、孙庭铎、陶恒、庄大中、江辑、梁词侃、敖昌骙、谭作舟、扬子江、林举英、何明、雷家义、梁启亮、邹继海等,他们温文尔雅,在阳江写下了许多诗作,且上行下效,影响极大,对活跃阳江诗坛,增进诗学的研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阳江方言的语言优势及民歌对诗词有着深刻的影响。阳江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字,它对学习古诗能轻而易举地突破入声字难关,对学习和创作古诗词有很大的帮助。阳江民歌的群众性极强,水边田头,红白喜事,阳江人都能以歌唱之,有组织或无组织的山歌对唱,男女老幼都参与。这为阳江人学习和创造古诗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历史上阳江曾有过几次群众性的大型诗词活动。江辑一首《留别南恩州诸父老并答谢祖饯》,应和者数十人,并编成《江天酬唱集》。清乾隆庚午年,为纪念烈女王冬姐,由许世庄发起,应征几百人,后编辑成《烈女王冬姐诗》一册。清末,广东学政张伯熙来阳江,写下《鼍江有感》诗八首,当地人姜自驺等数十人唱和。1958年大跃进时,单是平冈公社一夜之间就写10000多首诗(都是格律诗);1998年重阳节阳江市举办的《阳江好》填词活动,参加者500多人。 
  阳江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和当代都出现了不少诗人和大量作品,这是我们阳江人的骄傲。阳江方言及阳江民歌是保存和发展诗词文化的肥活土壤,它将世世代代影响阳江诗词文化的不断发展。阳江诗词活动开展非常广泛,特有的“诗词现象”引起世人瞩目。20046月,阳江市被中国诗词学会授予“诗词之市”荣誉称号。

作为诗人只有不断地怀疑、反思自己的诗歌创作,才能从原来的思维框架中突围出来,取得进步;鼓励用新诗的形式来表现地方风土人情,以彰显地方元素、繁荣本土文化;通过在学校开展诗歌讲座、诗歌朗诵比赛,在《蓝鲨》上专门开辟版面推出校园诗人专题等形式,让新诗走入校园,给新诗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

附:阳江市诗歌学会2013年成绩简报

一、陈计会被浙江湖州师范学院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聘为特约研究员。

二、出版两期《蓝鲨》诗刊;孙世健出版诗集《梦中的雨》/中国戏剧出版社,散文集《飘竹流水》/中国戏剧出版社;崔良巧出版作品集《花非花》(诗歌占主要)/大众文艺出版社

三、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新乡土诗:金葵花焚烧的土地》选入陈计会、谭夏阳诗歌作品;《诗选刊》“2013 中国民间诗歌报刊作品专号”选入《蓝鲨诗刊》今年第一期陈世迪、庞白的作品;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学诗歌双年选》(2011-2013)选入我会张牛、陈计会,黄昌成、孙世健等四人作品;《漆》诗刊(总第1112)隆重推出“蓝鲨诗群”张牛、陈计会、黄昌成、谭夏阳、杨勇等五人的组诗。

四、2013年元旦,在在雨田酒店举行13`新年新诗会,60多名诗人和嘉宾参加座谈;511日,也是在雨田酒店举行“五月诗会”(主题是“激情与梦想:我的诗歌历程” )交流诗歌创作心得;中国国土资源作协和省作协的诗歌创作委诗人、评论家温远辉、胡红拴等人两次来阳江采风并与阳江诗人座谈,交流诗艺;陈计会今年参加浙江湖州、广州、天津三个诗歌活动,并带《蓝鲨》诗刊到会上散发,获得与会诗人的交口称赞。

五、陈计会的长诗《铜鼓,铜鼓》刊于2013年《十月》第三期,并于10月份获得第22届“全国鲁藜诗歌奖一等奖”;何春燕的诗歌《雨沿着一棵老树淌下》201311月获得《金融文学》广东金融系统第一届“金融文学奖”诗歌类二等奖;黄昌成的诗歌《我读懂了这种植物》获得2013年连州市首届“连州菜心杯”文学大赛三等奖。

阳江山海兼优,景色醉人。自古以来,无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漠阳英杰,还是到过这里生活、工作、学习,是专程旅游观光、探亲访友,抑或是贬谪路过的文人骚客,无不为阳江的历史文化、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和英雄人物所倾倒,留下了许多让阳江人自豪,令外地人羡慕的诗词,这些诗词经常见诸于一些报刊、书籍,但有些人不知这些诗词出处,或者一知半解,有些引用不准确。现在整理出来十首本人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诗词(以创作时间先后为序),一来见教于各方家,二来系统整理,供学习参考,三来给经常进行书画创作的爱好者提供方便。

让阳江人自豪的十首诗词

——周敦颐的《按部至春州》

按部至春州

周敦颐

部历广东经数群,若言岗瘴更无春。

度山日永埋清昼,为国天终佑吉人。

万里诏书颁降下,一方惠泽尽均匀。

丈夫才学随时展,仓库应无亟富民。

    在阳江历年的各种诗词选本中,这首诗往往是名列前茅的。可见此诗在阳江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今湖南道县人。晚居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明哲学影响较大的唯心哲学家,濂洛学派的开创者,程朱理学的奠基人,著有《周子全书》,名篇是《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之名句天下传诵。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皆出其门下。

    周敦颐在阳江当过3年官,与阳江有一段缘。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53岁的周敦颐任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按部春州、恩州。《阳江县志》载他以洗冤泽物为己任,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行部岭西春、恩之间,狱多平反。可见他是一个清官,口碑较好。熙宁四年,周敦颐调离阳江,恩人(阳江人)感之,立祠以祀。濂溪祠在江城城隍庙右边(现江城第四小学),供有周敦颐塑像。清康熙十三年,本城人集资买下城隍庙右边地块,改建濂溪书院,中设周敦颐塑像。因濂溪书院在此,故附近至今还有一条街道名叫仍书院街

    周敦颐的《按部至春州》是最早写到阳春的一首诗。1068年冬,周敦颐莅任广东,即到广东各地视察,1216日到粤北连州,游大云岩;1226日到德庆,游三洲岩。接着由德庆经泷水(今罗定)来春州,除夕到了春州之铜陵县。熙宁二年大年初一游春北通真岩,在岩壁上留有题名为转运判官周敦颐茂叔熙宁二年正月一日游的石刻。在游历了崆峒岩之后,周敦颐写下了七律《按部至春州》。在诗中,周敦颐如实书写了当时还十分荒凉的春州景象,留下了若言岚瘴更无春的历史记录,提出了仓库应无亟富民的施政主张。因当时春州瘴疫较为严重,他要求地方官开仓赈灾,加快发展农业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

   歌颂阳春风光常常被人们引用的,还有随后不久被贬谪到阳春的南宋著名政治家、词人胡铨的《题铁坑》:

路入阳春境,杳然非世间

初疑金菊岭,原是铁坑山。

日薄岚气垂,天寒酒力悭。

人言兹地恶,我爱碧孱颜。

   胡铨(1102年-1180年)是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绍兴八年(1138)为秦桧所害,贬广州;十二年又贬谪新州(今新兴县),曾游历阳春,作有《熙春亭诗》、《登望海台》、《游铜石山》、《简阳春邑宰》和这一首,盛赞路入阳春境,杳然非世间,使阳春风光闻名于天下。诗中的杳然非世间,经常有人写作非人间为平声字,不合诗律。

                                ·谢明·

 让阳江人自豪的十首诗词之二

——徐渭的《声有余痛》

声有余痛

徐渭

十年前与一相逢,

光景犹疑在梦中。

记得当时官舍里,

熏风已过荔枝红。

    此诗是明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军事家、戏曲家徐渭所作。

    徐渭(1521—1593),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又号青藤山人,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是我国书画艺术史上成就最为特出的人物之一。郑板桥对徐文长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

   徐渭年少家贫,但聪颖过人,乡贤潘镭看中其文才,招为女婿,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与其女潘似定亲,这年冬天,潘镭远赴广东阳江县任主簿,徐渭跟着他未来的岳父潘镭来到了远隔万里的阳江县。1541年(嘉靖二十年)辛丑年夏秋之交的六月,徐渭在阳江入赘与潘氏成亲,他们的婚礼是在阳江官舍(现在的书院街、锦绣街附近)举行的。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又随潘家迁回山阴,重回故里。

    徐渭一生贫困潦倒,与新婚妻子在阳江度过的三年,是其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在徐渭眼中,潘似长得很美丽,慧而朴廉,不嫉忌,是徐渭一生难忘的女人。徐渭回到故里后,对此念念不忘,连写了五首《声有余痛》(见《徐文长文集》卷之十一),并在诗前有一段叙事:嘉靖辛丑之夏,妇翁潘公即阳江官舍将令予合婚,其乡刘寺丞公代为之媒,先以三绝见遗,后六年而细子弃帷,又三年,闻刘公亦谢世,癸丑冬,徙书室检旧札,见之不胜凄惋,因赋。前面所引便是其中的第一首。另外四首是:


华堂日晏绮罗开,

伐鼓吹箫一两回。

帐底畵眉犹未了,

寺丞亲着綘纱来。

筵前半醉起逡廵,

窄袖长袍妥着身。

若使吹箫人尚在,

今宵应解说伊人。

月映双鬟绣扇新,

当时相见各青春。

傍人细语亲听得,

道是神僊会里人。

箧里残花色尚明,

分明世事隔前生。

坐来不觉西窓暗,

飞尽寒梅雪未晴。

    这几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涕下。在号称酒徒、狂禅居士的怪人徐渭众多的诗作中,尤为难能可贵。

   徐渭在阳江海游历了众多的风景名胜,到阳西望夫山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望夫石》一诗:

海天万里渺无穷,

秋草春花插髻红。

目送夫君出门去,

一生长望月明中。

徐渭写阳江的这两首诗经常会有人引用,但引用时往往不准确。比如,把题目《声有余痛》写作《记得阳江官舍里》,为了凸显徐渭来过阳江,又把记得当时官舍里改为记得阳江官舍里,把《望夫石》改为《咏阳江望夫山》。这些改动都是错误的。   ·谢明·

令阳江人自豪的十首诗词之三

——汤显祖的《阳江道中》

阳江道中

汤显祖

恩春少佳树,向北梅花夕。
入门问小吏,知是莲塘驿。
莲叶落已久,林塘映非昔。
参星到庭户,素月沿檐隙。
促织犹在野,无衣念行役。
炎州少冰雪,流光去无迹。
惟念千里心,闲房眷幽客。

   此诗是明代杰出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所作。

   汤显祖(1550- 1616),著有《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明朝万历十九年,汤显祖上《论辅臣科臣疏》抨击朝政,被贬广东徐闻典史,当年9月经恩平、阳江赴任。次年,他取路肇庆回江西,道经阳江。在阳江莲塘驿等地小住一段时间,还到阳江闸坡、双鱼、罗琴等当时较有名的地方游览过,并留下了《阳江道中》、《阳江无底潭》、《阳江望夫石》、《阳江避热入海》、《恩州午火》、《莲塘驿》等六首诗(见《汤显祖诗文集》上卷)。其中的两首,都直接写到莲塘驿,可见莲塘驿给汤显祖留下印象之深刻。而《莲塘驿》一诗,则是他从徐闻量移遂昌知县路过阳江时所写。诗中写道:

阳春驿晚看莲塘, 
白马山来海焰长。 
不似江南青菡萏, 
只因炎热当秋霜。

   最近看到《江门日报》刊登文章,把《阳江道中》改为《南恩道中》,进而说此两首诗是汤显祖经恩平时所作,说莲塘驿即今牛江镇莲塘村。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其一,历史上的恩州和南恩州,州治一直在阳江城,只是在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恩州因兵乱徙州治到恩平城,13年后时局稍为安定,又复迁州治回到了阳江城。恩平属阳江县的历史有502年。而恩平原称思平县,自明朝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设广东肇庆府恩平县后,恩平县便稳定下来,从未称过恩州。其二,汤显祖到恩平的年代,恩平早已叫恩平县了,在途径恩平时他也作了一首诗,诗名为《恩平中火》(《江门日报》又把其改名为《南恩中火》)。可见,汤显祖心中的恩州和恩平是两个不同的地方,恩平绝不是恩州!

    至于莲塘驿,据《恩平县志》记载,宋嘉祐年间(968976)建成一条从南至北、起于阳江经恩平、新兴止于肇庆的驿道,全长约100公里。这条古驿道不通商,其作用仅限于通讯、通邮。驿道路经现在的阳东县合山镇莲塘村背,因此处有大片荷塘,盛产莲藕,故建起莲塘驿。莲塘驿是南恩州阳江、恩平辖内的一个驿站,是官府文书陆路南来北往肇庆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的必经之路,也是官员上任、卸任、探亲途中歇脚之处,又是历朝官员被贬岭南路经的地方。所以汤显祖所留宿的是阳江的莲塘驿,诗中所写的也是阳江的莲塘驿而非牛江镇莲塘村。

令阳江人自豪的十首诗词之四

—— 屈大均的《冼夫人》(二首)

屈大均

(一)
苦忆英雄娘子军,女中勋业似桓文。
南朝事去余犀杖,泪洒炎天万里云。
            (二)
三朝绣幰自天来,百战金戈向日开。
保障谁如女刺史,功名能冠越王台。

   此诗作者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番禺人,明末清初岭南杰出文学家。多次到阳江游历,作有《阳江道上逢卢子归自琼州赋赠》、《阳春十三叠泉》等,其《广东新语》中对阳江的风物、山川记述十分详尽。

   冼夫人是漠阳大地出现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巾帼英雄第一人。歌咏她的诗歌难以计数,最有名的应是苏东坡在海南儋县写的《冼庙》和屈大均到阳江写的这《冼夫人(二首)》。屈大均首次把冼夫人所统领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可见屈大均比苏东坡等诗人的评价有了很大的不同,他把冼夫人看作古代伟大的女军事家,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因为历史上最早娘子军是隋唐时李渊的三女儿李氏统领的部队,兵力曾扩充到7万人,公元617年,李氏率这支队伍与李世民在渭北会师,宣布了隋王朝的末日。这支娘子军只是以娘子为将,士兵则多为男性,与冼夫人所统领的岭南武装十分相似。

   有人误以为此诗是屈大均到高州时写的,从而证明冼夫人是高州人,谬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写了两个冼夫人,一个汉初率领部属礼物去见南越王的前一个冼氏,“……故论赵女之贤者,以冼氏为首,冼氏,高州人,身长七尺,兼三人之力,两乳长二尺余。当暑远行,两乳辄搭肩上。秦末五岭丧乱。冼氏集兵保境,蛮酋不敢侵轶。及赵佗称王,冼氏乃赉军装物用二百担入见,佗大欢悦,与论时政及兵法,智辨纵横,莫能折,乃委其治高凉,恩威振物,领郡赖之。这个冼氏比冼夫人早了七百多年。

    屈大均在上面写到的冼氏,十分明确地表述为高州人。屈大均所歌颂的功名能冠越王台的冼夫人,就是我们历代尊为岭南圣母的巾帼英雄冼夫人,在他的《广东新语卷八·女语》第256页又十分明确写道:冼氏者,亦高凉人。前者明确为高州人,后者为高凉人,可见,屈大均对于两位冼夫人的籍贯,是非常明确的,他所歌颂的冼夫人,就是古称为高凉的阳江人。后世有人曲解说屈大均认为冼夫人是高州人,一则混淆了历史上两个冼夫人概念,二是出于狭隘的地域观念故意曲解,以混淆视听,目的是为了争抢冼夫人故里这一品牌。

·谢明·

 令阳江人自豪的十首诗词之五

  ——阮退之的《初识关山月》

初识关山月

  阮退之

     高仑弟子关山月,海外归来乃见之。

      一水阳江才百里,有君为画我为诗。

   “高仑即高剑父,名仑,字剑父,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1931年从阳江师范毕业后考进广州市立师范本科,毕业后在广州市第93小学任教。他酷爱岭南画派作品,当得知高剑父在中山大学夜班兼教美术课后,就设法前往听课。但中大规定只有该校的学生证才能听课,于是他就借了别人的学生证,冒名顶替报名听课。由于关泽霈学习十分刻苦,画艺进步很快,引起了高剑父的注意。有一次,高剑父要学生们临摹他的一幅画,专门走到关泽霈面前,并停下看他画,询问他是哪个班的学生。关泽霈吞吞吐吐,将冒名顶替他人上课之事如实告诉了老师,心里很害怕。高剑父得知原委后,十分欣赏这位诚实的学生,爱才之心油然而起,决定招收他入春睡画院学习,免收学费,这样关泽霈正式成了高剑父的入室弟子,他并把关泽霈改为关山月。正是高剑父的爱才,才造就了岭南画派最杰出的传人和艺术大师关山月。恩师高剑父的教导,对关山月的一生影响深远。在高剑父一百周年诞辰时,关山月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少小涂鸦学步时,

彷徨歧路遇恩师。

曾忧泉水出山浊,

砥砺终生幸自持。

    1940年暮春三月,关山月辗转到香港后,前往广东战时的省会韶关,萌生了举办一次抗战画展的念头,希望通过这样来唤醒民生。原以为这个抗战后方,没有什么人来参展,谁料开幕的时候往来的人络绎不绝,各个阶层的人都有,还得到了阳江老乡省府参议阮退之赶来,并题这首《初识关山月》。此诗第二天就登了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为关山月做了免费广告。过了几天,1940年,关山月画展展室被日机炸毁一角,经济困难。阮退之得悉后,即给予资助,使关山月得脱困境,并促使关山月开始了他行万里路的写生创作计划,日后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阮退之与关山月长达40年的同乡情谊,是当代艺坛的一段佳话。文革中,广州美院的一群红卫兵想整关山月的黑材料,便找到了阮退之,要他先出面批斗关山月,阮退之毅然拒绝了。不久,红卫兵又把车开到阮退之家门口,再次要胁,阮退之还是拒绝不去。红卫兵无奈,只好要阮退之写证明材料,阮退之一口答应了。翌日,阮退之写了材料,说明关山月是爱国文化人,在韶关举行抗战画展是完全是爱国行为,历史清楚,绝无问题,然后,马上催他的二儿子阮正赶快把材料送到美院,使关山月得脱厄运。

    关山月是当代享誉世界的国画大师,关山月的画阮退之的诗是阳江诗书画之乡的标志。此诗中的一水阳江才百里是写诗常用的虚写手法,有的人误写成三百里,是错误的。

·谢明·

令阳江人自豪的十首诗词之六

——吴有恒《剿匪途中  西江月一九四九年  漠阳江上》(其一)

剿匪途中  西江月 一九四九年  漠阳江上(其一)

吴有恒

细雨洗余清早,

春温渗入秋凉。

果然风景不寻常,

人在漠阳江上。

射虎斩蛟斗罢,

身边犹带刀枪。

欲将血肉化铜墙,

保江山长无恙。

   马年新春刚过,我收到了一份最有文化底蕴的礼物,就是吴有恒老的女儿吴幼坚发来给我的三首吴有恒的原作《剿匪途中  西江月 一九四九年  漠阳江上》!

    我在一些报刊杂志看到一些作者常常引用吴有恒老的果然风景不寻常,人在漠阳江上赞叹阳江美丽景色的名句。但几乎问过了所有的引用者和其他阳江知名的文化人,都不知词句出于吴老的什么作品,全词是什么。无意之中,我阅读了吴幼坚老师博客,立刻与其联系。吴幼坚老师十分热情,迅速找到了吴有恒的原作发来给我。

    吴有恒(1913—1994),广东恩平人,革命家、著名作家、著名报人。历任中共粤中地委、广州市委书记,中国作协广东分会副主席,《羊城晚报》党委书记兼总编辑,广东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著作有《山乡风云录》、《北山记》、《滨海传》等。在革命战争时期,吴有恒曾任中共广东区委南路地区特派员,粤桂边区纵队、粤中纵队司令员,长时间战斗在漠阳流域的大地上,并带领部队配合南下大军解放了阳江,与阳江人民感情很深,到省里工作后也记挂着阳江,直到1964年重返阳江搞四清,见老区人民仍天天吃粥,不觉叹道:唉,几时能让阳江人吃餐饱饭就好了。因而被阳江人民亲切称为番薯司令

   《剿匪途中  西江月一九四九年  漠阳江上》是1950年春,吴有恒司令员率队伍从阳江赴阳春剿匪,乘舟溯漠阳江北上时,被两岸如画风光所感染,随口吟诵而成的。所以词句明白如话,朗朗上口。

接着,他还口诵了《剿匪途中  西江月》第二、第三阕:

《剿匪途中  西江月 一九四九年  漠阳江上》(其二)

大地无边壮阔,

古来多少英雄。

披荆斩棘辟蒙茸,

终把自由花种。

  劳动创造世界,

一切俱属工农。

妄哉何物寄生虫,

敢窃江山自奉!

《剿匪途中  西江月 一九四九年  漠阳江上》(其三)

我亦爱山嗜水,

偶然弄墨搬文。

不能淡笔写烟云,

因有血痕在眼。

永远毋忘往日,

前途尚有艰辛。

田园虽好待耕耘,

勉尽做牛本分。

   大概是吴老随口诵成,所以很少见诸于报刊,故至今还有许多人没有见过全文。

令阳江人自豪的十首诗词之七

——陶铸的《访海陵岛》

  访海陵岛

    陶铸

帝子南来竟不回,

海陵荒冢对斜晖。

涛声漫诉兴亡恨,

风啸空增洋海威。

且喜望天勤水利,

更惊穷垌养鱼肥。

千斤亩产期明日,

一道长堤接翠微。

    该诗发表与1959911日的《南方日报》。这是迄今为止行政级别最高的作者歌颂阳江的诗歌,作者陶铸时为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文革期间遭迫害而逝。

195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首访海陵岛,当时海陵岛是个闭塞落后的孤岛,没有连接大陆,上岛、出岛都要坐渡船,丰富的海产品销售困难,更谈不上加快发展生产了。陶铸考察了海陵岛后,了解到这里饮水比较困难,种的都是望天田,稻谷产量低,岛民大多靠种番薯度日。他沉重地说,这里现在虽然还十分落后,但有优美的滨海风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将来一定会有大的发展。为此,他指示,要修一条连接海陵岛与大陆的长堤。

当时的阳江县委县政府根据陶铸的指示,很快就制定了筑堤方案,并争取了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时间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开始施工了。在广州的陶铸听到这一消息,彻夜难眠,一挥而就写下了《访海陵岛》。

诗中的荒冢指的是宋末太傅张世杰的坟墓。诗歌的前四句讲述的是南宋末代皇帝赵昺在新会崖门被陆秀夫背着跳海自杀后,太傅张世杰退到海陵岛后蹈海自杀的历史。张世杰是宋末元初大名鼎鼎的人物,文天祥、陆秀夫一起被世人誉为宋末三杰。宋祥兴二年(1279)崖门之战后,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官居太傅的张世杰没有跳海,而是像《宋史》本传上所说,世杰复欲奉杨太妃求赵氏后而立之,所以他率领宋军残部突围而逃,想转战越南,东山再起。不料在逃跑途中,遭遇飓风坏舟,溺死平章山下。海陵人隆重葬之并建立了太傅墓纪念这位英雄。诗歌后四句写的是海陵岛的变化和对海陵岛未来发展的期望。

 受到陶铸诗歌的鼓舞,阳江人民激发出了前无古人的建设热情,从四面八方涌来参与海陵大堤的建设。当时,海陵岛三分之二以上的青壮劳力都参与了建设,他们肩挑手抬、劈石筑堤,靠自己的双手战胜飓风的破坏和海浪的冲击,断断续续奋斗八年才修成了大堤。大堤长4625米,宽13米,高11米,于19667月通车,成为海陵岛陆路进出的唯一通道。

     海陵大堤雄据南海之滨,是广东联陆海堤最长的一座,美丽壮观,陵堤雪浪成了闻名遐迩的美景。《访海陵岛》吟古颂今,悲壮雄浑,是一首充满豪情和必胜信念的好诗,如果能够在海陵大堤刻石立碑,再佩以陶铸的塑像,那肯定会成为一个新的旅游胜景。

·谢明·

令阳江人自豪的十首诗词之八

——田汉的《过阳江观漆器歌》

过阳江观漆器歌

    田汉

静女心如发,

名师手有神。

阳江朱漆好,

留得岭南春。

    这首诗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田汉所作。田汉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戏剧活动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国歌》歌词作者就是他。

    田汉(1898—1968年),原名寿昌,湖南省长沙县人,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和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田汉一生从事于文艺事业,创作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关汉卿》代表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他还与聂耳、冼星海、张曙等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都曾广泛流传,《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田汉与阳江有许多缘分。抗战前几年,阳江早期共产党员、革命烈士郑家康自苏联回国,在上海住在阳江一个同乡的家里,与田汉在一起打地铺,共同进行革命工作。1962413日,田汉来阳江,参观了当时的阳江国营漆器工艺厂,对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阳江漆器大加赞赏,并留下了《过阳江观漆器歌》。

    阳江享有漆艺之乡之美誉,漆器、漆艺、漆画享誉全球,是与小刀、豆豉并称阳江三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张仃先生曾说:西方有油画,中国除了水墨画还有漆画。古往今来,阳江漆艺人才辈出,漆艺不乏名师。田汉参观的漆器厂是创建于1958年阳江国营漆器厂,赞叹的名师是漆艺大师傅乃彬。傅乃彬是阳江解放后最早制作脱胎漆器的艺人,并擅长于花鸟漆画,是早期使用金、银颜料并用蛋壳、镙钿镶嵌等工艺手段作画的创始人之一,喜欢借鉴福建的变涂漆器工艺手法,并以这种工艺法主持制作了一系列漆艺作品被海内外鉴赏家收藏,领衔精心制作了一幅彩色石雕《旭日苍松》赠给越南领袖胡志明主席作为75岁寿辰礼物。他培养一大批漆艺家,其中有当今享誉我国漆艺界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阳江漆艺代表性传承人范俊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阳江漆艺第五代传承人陈其积。

·谢明·

令阳江人自豪的十首诗词之九

——胡希明的《南国才人阮退之》

南国才人阮退之

   胡希明

没有真情哪有诗,

此中一念内心知。

诗坛书苑重新数,

南国才人阮退之。

    这首七绝是我国文坛宿将、已故广东省文史馆馆长胡希明对阳江藉著名诗人阮退之的高度评价。诗中的南国才人,有的人常误作南国诗人。胡希明是著名的律诗行家,不会在一首诗里连续用三个字,而且,用南国才人更能概括阮退之老的一生。

    历史上,阳江藉能够过长江、渡黄河并得到全国公认的诗人,最有名的是两个,一个是清代的谭敬昭。谭敬昭(17731830)是嘉庆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一七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为清代中叶广东著名诗人,著有《云楼诗钞》、《听云楼诗草》、《词钞》等,均入《清史列传》并传于世,与时人黄培芳、张维屏等并称粤中三子粤东七子2006年,高考广东语文试卷有一道考题,就是他的诗歌《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的解释,诗云: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试题一出,使谭敬昭之诗名再次享誉中外。

    另一个就是阮退之了。阮退之(1897~1979),原名阮绍元,1897年4月生于阳江县城西区阮屋朗新村人,1923年毕业中山大学前身的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文史系。他青年时投身革命运动,为阳江早期共产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中央党部青年部干事、代理秘书。阮退之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先后担任中山大学附中、广雅中学、广东省立第二中学等校学监,广东省肇庆中学(省第七中学)校长。1927年曾派学生毕磊多次联系南下中山大学任教的鲁迅先生。阮退之诗才俊逸,20世纪30年代已与陈树人、周谷城、谢无量、何曼叔等文坛名宿齐名,任上海暨南大学诗学教授,出版有《阮退之古诗初选集》、《阮退之诗词集》、《阮退之诗选》等。他的书法亦有极深的造诣,以“古藤体”著称于世,著有《阮退之草书册》、《阮退之自书诗》等,有“南国诗人”、“章草专家”之称。岭南当代许多著名作家、诗人、书画家如刘斯奋、王楚材等皆出于其门下。解放后,阮退之在广东文史馆工作,与胡希明共事多年,胡希明对其推崇有加,谓其为“广东当代杰出的书法家”,并说“如果岭南诗坛书苑,今天有人作《点将录》的话,那么,阮退之先生应该是属于'玉帐牙旗得上游’的”。阮退之在《五十自寿》诗中曾十分自豪地说:“自我有生时代变,世人开始识阳江。”

    阮退之忧国忧民,具有屈原式的文人风骨,诗风豪迈雄健,充满了浩然正气,如《心影》、《春楼》、《纵横》、《还乡》等。这里在辑录两首,供诸君欣赏:

书愤

少慕男儿绝远征,

屡从父老问长城。

塘沽协定书成后,

我马何年过北平。

江行

五月舟行过白门,

桑麻两岸树千村。

黄河老去珠江小,

浩荡长江是国魂。

·谢明·

 令阳江人自豪的十首诗词之十

——关山月的《赠黄云同志》

赠黄云同志

   关山月

韩荆初识日,喜值晚晴天;

同饮一江水,笔耕本有源。

    关山月(1912.10.——2000.07.),原名关泽霈,1912年生于阳江县埠场镇那蓬乡果园村。中国现当代著名国画大师,第二代岭南画派杰出代表,著名美术教育家。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1948年任广州市艺专教授,1958年后,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院长、广东艺术学校校长、广东画院院长等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俏不争春》、《绿色长城》、《碧浪涌南天》、《长河颂》及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等,同时也是有名的诗人。关山月,一生为绘画艺术探索奋斗,为中国艺术特别是为中国画这一民族瑰宝艺术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德艺双馨艺术大师。

    黄云(1921年-2011年),原名黄昌熺,祖籍阳春县城河西塘基头村。19388月在阳春参加中国共产党,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阳春重建地方党组织时发展的第一名党员,历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团长、中共阳春县委书记、县长。194912月到广西工作,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区党委副书记、区顾问委员会主任。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家,黄云身后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除了他的革命功勋外,也有他享誉中外的书法和诗词。他是中国著名书法家,广西壮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广西书画院名誉院长。出版有《黄云书法选集》、《黄云书法作品集》。黄云也是一位诗人,诗词作品借景抒怀,立意清雅,出版了诗词集《桂海桑野》,不少自作诗词还收《黄云书法选集》。

    关山月和黄云已经成了阳江书画标杆性的人物。同为书画名宿,黄云与国画大师关山月的交往是两阳的一段佳话。

   19917月,黄云在桂林举办首次个人书展,启功为其题写了黄云书法作品展,主办方桂林市委、市政府发函邀请关山月前来参加开幕式并致词。关老年近八旬,公务和创作活动十分繁忙,与黄云又从未谋面,所以关老能否前来,大家都心中无数。正当大家急盼之际,关山月依约亲临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词,当场赋诗《赠黄云同志》。黄云有感于关山月的盛情,当即步其诗韵作《答关山月同志》回赠关老:

同饮漠江水,神交亦有年;

桂林今握手,漓水证前缘。

   关、黄二老在桂林第一次握手后,便开始了阳江书画名家交往的盛事。1992年,阳江市委、市政府组织出版了《关山月 黄云苏天赐书画集》,该书的总编辑关振东也是阳江藉著名书法家。因此,这本书就成为了阳江市作为赠送中外宾客、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礼品。

一水阳江才百里,有君为画我为诗。这是南国诗人阮退之初识关山月时写的诗句。关山月的画、阮退之的诗,成了阳江诗画之乡的艺术标志。阳江诗词文化源远流长,诗风素盛,历代诗人辈出。宋代的曾跃麟、明代的陈衡、清代的谭敬昭等,至今仍为阳江人引以为傲。阳江方言及阳江民歌是保存和发展诗词文化的肥沃土壤,它将世世代代影响阳江诗词文化的不断发展。古住今来,阳江人在水边田头上,瓜棚豆架下,常能出口成诗。吟诗嫁女、对联赘婿已成民俗,包括红白喜事,都要以歌唱之,以诗和之,而且男女老幼都能参与。有首儿童诗歌《鸡公仔》,道出了阳江人从小就热爱诗歌:鸡公仔,尾婆娑,三岁细仔委唱歌。无糸爹妈教我个,自家肚里出条歌。 诗满田园歌满庄,全村一片新气象,贫下中农登诗坛,文化领域红旗扬。这是30多年前曾在诗坛上出尽风头的小靳庄诗歌197484日,《人民日报》大篇幅地报道了天津小靳庄农民写诗的新鲜事,小靳庄一时成了诗乡,全村100多人参加了写作,不到一年的工夫,小靳庄就写出诗歌1000多首。也许小靳庄的鼓吹者并不知道,在南国的阳江,早在1958年大跃进时,单是平冈公社一夜之间就写出近万首民歌和诗词,内容并不是小靳庄式的口号,是以劳动竞赛为题材的即兴之作。如:意见向海陵来提,因何乜事做乌龟?生产又无按季节,输都干劲去漠西。在当年大批促大干的岁月,社员出勤工分值低,有的农民讲心里话是发不出贫下中农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迈诗句的,他们拿起比锄头还要沉重的笔,只能以顺口溜等形式抒发自己的心里话。有首《四望》是这样的——社员望落水,队长望开会。青年仔望去林业队,大队干部望船回……意思是说,下雨天不用出工,就可以休息一下;队长希望公社或大队召集开会,可以忙里偷闲,而且有餐饱饭吃;在当年的农村没有乡镇企业,除了大田工,只有林业队是带点非农性质的单位,谁不趋之若鹜啊!半渔农地区有船做海,渔船归航必有鱼虾,作为大队干部真是望眼欲穿。写诗并非全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四清时期阳江流行过一首《吃粥诗》,是阳西一位姓黄的穷教师写的:粒米煮成粥三瓯,鼻风吹得浪花浮,犹如一把青铜镜,照得先生在里头。据文化部门统计,阳江诗词在群众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20年时间内创作的诗词总量接近4万首,单就数量而言,它已超过了盛唐时期流传下来作品的总和。当然,阳江的名诗人并不多,诗词质量也有待提高。阳江市自清代开始便有诗社一类的民间诗词组织,现在市内主要有漠江诗社、阳江中华诗词学会,各县、区、镇都有分会或者独立的诗社,这在全国的地级市中是不多见的。上世纪80年代起,文化部门不间断地在中山公园举行民歌和赛诗擂台、诗歌朗诵大赛。2006年中山公园重建后,在这里以地板诗形式创作民歌、诗词,成为群众性的文化现象,每天都围着成堆人观赏和品评。每年展示的地板诗歌大约有2000首以上。地板诗歌是阳江人自由抒发情感的群众文化艺术之一,题材积极、自由,内容有歌颂和谐社会、批评不正之风、劝世、抒情、婚尚……如去年中秋节书写在公园的地板诗《月与花》:月正圆时花正新,花红如锦月如银。月下看花花富贵,花前赏月月精神。还有一首《唱中秋》:中秋玉兔挂蓝天,家家户户赏月圆。什锦莲蓉糕饼美,香蕉枹子果儿鲜。一杯好酒恭恭敬,三炷香燃谨谨虔。今日人间生活好,神州万里共婵娟……这些多是人们热爱美好生活的即兴之作,虽不见十分高雅,但也生动、真切、风趣、感人。阳江地处山海之优的南海沿岸,历代改朝换代的峰烟,并不会从这里燃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几丑时年一半收,悠闲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寻常百姓有了吟诗作对的文化土壤,温饱之余自然会有琴棋书画的逸致。 没有真情那有诗,此中一念内心知。诗坛书苑重新数,南国才人阮退之。这首诗是我国文坛宿将、已故广东省文史馆长胡希明先生所作,应是对阮退之的切实评价。像阮退之、关振东、曾传荣、谢绍祯等阳江名人,都是诗书文画的多面手,他们不但是艺术的杂家,还是后起之秀的扶掖者,在他们的领军下,阳江诗坛新人辈出,特有的诗词现象引起世人瞩目。20046月,阳江市被中国诗词学会授予中国诗词之市称号。

鼍山毓秀,漠水源长。在南国诗人阮退之先生的故乡,又一株诗词新花--阳江市中华诗词学会--沐浴着淡荡的春风,迎着灿烂的朝阳开放。

本来县诗社早已成立,阳江建市后,广大诗词钟爱者,又多次提出增辟诗词园地的要求。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为发展组织,繁荣文化,亦多次建议省诗会理事谢绍祯同志负责组织诗会。经过有关部门的同意批准,这株诗苑新花,虽曾受到一些意外的风雨影响,还是破土而出。出于对诗会的支持爱护,省中华诗词学会函示吸收本诗会为集体会员,省方及省内外革命老辈、诗词方家如刘老田夫、杨老应彬、黄老施民、陈老广杰、关老山月及关振东、欧初同志等十多位受聘为诗会顾问;并与香港曾敏之、台北关保民等海内外诗画大家及各兄弟诗社、诗会、诗友共七八十人,以诗、词、联、画形式致贺;刘田夫、欧初两位革命老诗人还一度莅临我市,对诗会表示关注;梁振元书记也为诗会与联会合办的《阳江诗联》题词祝贺。这都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鼓舞。

诗会初创,困难颇多。但由于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取得多方面支持,在短短半年中,做了不少工作;搞专讯;办专刊;举行群众喜爱的征诗联活动;根据会员要求定期作学术专题讲座,如《诗与民歌的分野》、《诗与楹联的关系》、《学点语法、修辞基础知识》等,特别是在我会首次雅集时,省学会张作斌、李汝伦两位负责同志也驾临指导工作。使诗会既注重于扶掖后进,又倾注力量于诗词改革理论之探讨,种种事迹,引起市领导的重视,得到社会人士的好评,会务工作,扎实地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花开两树,诗脉相连。从市诗会的诞生,联想起漠江诗社成立及早期工作之维艰:解放后,由于左的政策,诗词处于逆境,但素以笔杆子为对敌斗争武器的老共产党员曾传荣校长,却以诗结友。早在六十年代初,便与谢绍祯同志交流诗作,切磋诗艺;拨乱反正后,彼此交往更密,诗缘更深。暇时假日,每邀同好者多人,联袂而至谢家或谈诗论文;或质疑解难;或出示新作交相赏析。而谢君充满战斗激情之批林、江的"讨妖狐檄""批林彪文"等编,最为大家所爱传诵。故当时有人笑谓之"诗宴"。嗣因室小朋多,促膝敲诗,也成湫隘。谢君又戏成"斗室赋"以志其事。中有句云:"面彼东山,我室如斗。……唯我良朋,不以为陋,连袂时至,茶斯当酒……谁谓其小?别具宇宙,灿绽心华,纷呈口绣……"如此诗肴词馔,共席多年,风雨无间。至八二年底,全国各地之文艺组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许多新诗人亦纷纷"勒马回缰写旧诗。",而吴有恒同志在《怀安诗社》(见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廿七日《羊城晚报》)又极力赞成老人学诗。于是斗室诗友,结社之心,油然共生,商量组织诗社。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曾老便和几位党员干部,联名发起。这样,一个由私人家庭的"文艺沙龙"便发展成了代表阳江县诗词界的"漠江诗社。"

最初成员仅十二人,曾传荣同志任社长,谢绍祯同志任副社长兼"漠江诗词"编辑,黎承堃同志任秘书兼财务工作。另编委数人。组社伊始,面临最大的困难是经济无着,为解燃眉之急,曾、谢、黎等几位同志在省刊物发表诗作的稿酬,也拿作社务开支。其后,为诗社筹划经费,还是谢副社长争取糖厂领导每年赞助一千二百元的支持,问题才得以解决。又因曾社长长期患病,诗社工作实际由副社长主持,内外大事,亲临办理,秘书协助。如为《漠江诗词》取得省报刊准印证;为《漠江诗词选》(第一辑)买取书号,力争从原价一万元减为五百元;编辑第一辑《漠江诗词选》赴穗联系、印刷以至出版等工作。每次都十分顺利。而一年多次的雅集活动,亦开展得扎实而有意义,特别是大家一致公推谢副社长定期作的诗词学术讲座,对扩大视野、提高赏析、创作水平,深有助益,也最受社员欢迎。总之,作为首届社员,对筚路蓝缕以耕耘诗词园地的"老黄牛"谁也不能忘记。今天,历史又翻新页,在"双百"方针指引下,结社自由,创作天地愈加宽广;最有意思的是,谢君之斗室,不但早已改观,而且常来谈诗论文者,今尤胜昔:人次多了,中青年比例也大了。二十年来如一日,斗室主人,乐此不疲,其精神的的难能可贵!

诗国春秾,繁花似锦。"一水阳江才百里",仅诗词群体就出现了几个,将来还会更多。正如一位诗社领导人所说:诗词学会组织,一百个也不多。诚然,这是时代的需求,文化繁荣的标志。今年,漠江诗社已经进入第三届中期了,(五年一届),市诗会方才起步。但共同的爱好,使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和任务--振兴诗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激浊扬清,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愿两树之诗花烂熳,硕果盈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