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是历史上一场非常有名的海军战争,其发生背景是,在朝鲜爆发的东学党起义事件中,朝鲜方面请求清朝发兵援助,而这时候,日本正处于资本扩张的时期,在未与朝鲜达成协议的前提下,擅自出兵朝鲜,其目的就在于以中国为中心,侵略亚洲,而当时的清朝北洋水军十分强大,又怎么能输掉这场海战呢?其领导者李鸿章究竟该负多大的责任?198彩注册 1894年,也就是光绪在位的第十二个年头,甲午战争爆发了,日本的野心终于暴漏了出来,而这时候的清政府非常膨胀,固执的认为自己的海上部队十分强大,强行要求李鸿章迎战,最后输的一塌糊涂,给中华民族的生存带来了空前的危机,让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化的困境,还让日本的国力增强,为他们跻身列强,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其实这场战争的失败,李鸿章本人并不需要负起多大的责任,而是在于另外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科技的变革。 在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所主导的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基础十分雄厚,自然他手下一心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军的实力,不容小觑,根据《中国近代史》记载,当时的北洋水师被称为“远东第一、世界第八舰队“,而且装备和技术都远远超过了日本舰队,还有这旅顺港口等几个世界一流的海军基地,按理来说,称霸四方尚还有些难度,可是保家卫国不被侵略,还是绰绰有余的吧。 问题出在美国的技术,从1888年开始,美国的军舰技术突飞猛进,而中国的技术仍旧是老套的,日本却已经购进了1888年之后的新型舰艇,此消彼长之下,实力自然就落下了一大半,根据《甲午战争史》记载,北洋参战舰艇共计18艘,抛开炮艇等小舰,主力战舰共计十艘,但是航速都在15海里左右。 日本方面的舰队的时速,却都在18海里以上,主力舰艇吉野舰更是达到23海里,在大海上的战争,最看重的就是这航速的差异,且日军舰队全部备有速射炮,这样的科技差异,怎么能弥补起来? 第二, 钱被政府动了手脚。 清朝作为一个王朝,必然是把握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而对于甲午战争时期来说,装备海军,对于整个政府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可是这时候,却被两个人给拦了下来。 其一是当时的户部尚书翁同龢,他作为帝师,掌管着经济大权,而这个人和李鸿章素有嫌隙,因为翁同龢的亲哥哥就是被李鸿章的一纸文书给上谏导致差点被斩首,从此之后,翁家就和李鸿章一直过不去,自然不会给他多拨款。 其二就是当时的幕后掌权人,慈禧太后了,她贪图享乐,恨不得把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搜集到自己的小金库里,而且还要大肆动用国库金银,为了给自己过寿,装修圆明园,长久以来就导致了国库的空虚,后续乏力。 第三, 清政府盲目膨胀。 清朝大大小小也算个朝代,而且也有过曾经辉煌的时代,在同治皇帝的同治下,甚至还出现过“同治中兴“的盛世局面,而且这时候的朝廷政府消息闭塞,根本不知晓人外有人这件事情,认为自己非常强大,尤其是李鸿章手下的北洋水师,更是所向披靡,所以当时的政府极力主战。 但是李鸿章本人是有见地的,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写道:“镇远定远,质重行缓,济远、经远、来远,行驶不速,致远、靖远,航速仅十五六海里,海上作战,能否趋避敏活,以航速快慢为准。”充分写明白了我方和日方的差异,这战不能打,不然就会吃大亏。 可是当时的政府已经蒙蔽了双眼,甚至认为,李鸿章是个汉奸,眼看着就要下令处罚他,这才让李鸿章硬着头皮打下了这场硬仗,故而最后才惨败而归。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李鸿章可谓是关系不大,当时的清朝政府还是要负起大部分的责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