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最有本事的人,若他登上皇位就没清朝什么事,说出来你别不信

 孙达并 2019-05-16

在明清时期,发生过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要是稍微发生一点意外,那么后来的历史就可能被改变。特别是在明朝,要是这个人登上了皇位的话,就没清朝什么事情了,说出来你还别不信。198彩代理

这个人就是朱元璋的大儿子太子朱标。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其母亲是孝慈高皇后马氏。但是在《南京太常寺志》的记载中,朱标的生母为李淑妃。但是不管怎样,朱元璋对于这个大儿子可谓是关怀备至。

由于朱标从小就生活在战乱的年代里,与自己的父亲朱元璋聚多离少,因此,马皇后特别地宠爱他,给予了最好的教育。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在性格上,朱标特别地仁慈宽厚,对自己的弟弟们十分地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都曾经多次犯错,都是朱标从中调和求情,才使他们免受责罚,因此,朱标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明史》有这样的记载:“太子(朱标)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标在父亲朱元璋的眼里很受宠,作为平民皇帝,朱元璋并没有像隋文帝那样偏爱自己的小儿子,而是着力培养自己的大儿子朱标,这可能是朱元璋最为英明的事情。

在朱标刚满十三岁的时候,就开始替父亲办事了。在《明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朱标)年十三矣,(朱元璋)命省临濠墓,谕曰:“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培养可谓是用心良苦,让其知道自己创业不易。其实朱元璋最看重亲情了,在培养的儿子方面也是一把好手,特别是自己大儿子朱标和孙子朱允炆,更是劳心劳力,做了许多的安排。

而朱标对于父亲的安排,也是言听计从,作为儿子,朱标是孝顺的,作为大哥,朱标是有爱的,作为学生,朱标是尊师重道的。

朱标在帮父亲朱元璋处理政事的时候,经常得到父亲的告诫:“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我从作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著办,才能保得住天下。”

有一次,朱标的老师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这才得免一死,被流放到四川茂州安置。

朱标尽管对自己的父亲非常地孝顺,但是遇到某些事情,还是会据理力争,特别是一些有违伦常的事情时,朱标更是宁愿违背父亲的意志,也要维护宗法的秩序,这就导致朱标在与朱元璋相处的过程中精神压力特别地大。

洪武二十四年,朱标在视察完山西之后回到了南京,将沿途的见闻告诉自己的父亲,并为秦王朱樉求情。不久之后,朱标就一病不起了,很快,就一命呜呼,让朱元璋十分地悲痛。

假如朱标没有英年早逝,那么朱元璋的宏伟理想一定可以实现,而燕王朱棣也就不会有机可乘了明王朝的帝位传承也将会是另一番模样。或许历史也将由此改变,甚至就没就没清朝什么事了。大家说是吗?

参考资料:《明史》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