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虎汤是什么?

 甘肃陇西张卫国 2019-05-17

用量: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用法: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义:本方原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为治疗气分热盛的代表方。本证是由伤寒化热内传阳明经所致。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故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虽是苦寒也有达不到的。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故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一助石膏清肺胃热,一滋阴润燥。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

禁忌:但是临床医家也必须熟记白虎汤的禁忌证,否则会造成”下咽则毙”之祸。后世医家在治疗温热病的气分证时,也主以白虎汤治疗,效果也非常好。为禁止医家滥用此汤,故著名的《温病条辨》一书中,特写出”白虎四禁”以告诫后人,今特录后,以提醒大家,千万不可误用。《温病条辨》第九条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前人另有白虎汤戒,也录之供参考。”白虎汤乃大寒之剂,若非大热多汗,渴饮水者,不可服也。若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属猪苓汤。”又曰:”无汗喜渴而脉单浮者,勿投白虎。”“猪苓汤”猪苓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利水,养阴,清热之功效。主治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因本方为渗利之剂,若内热盛,汗出多而渴者忌用。

以下作者认为只代表个人观点,因理解程度深浅,个人对(神方白虎汤)和猪苓汤里面(表证不解,无汗而渴者,汗出多而渴者)禁忌正好相反,虽然都可以清热,白虎汤在汗不出时用了会更(阳格)气虚,这个也是个人理解指可以引起阳气内陷,这个也是这个方子要义所在,这是中的外内热盛。无汗这时用猪苓汤,解阴分之热,可以认为是湿热上行,这里面需要养什么阴大家要理解。大家所理解的辩证才可以用经方中对应的药方,毕竟症状有的是复合性的,有的变化性等情况,我们也换个方位思考,也是从经方对应的症状思考经方里面的为什么这样搭配,毕竟流传这么长时间的经方,有的称为神方,当然这也是很多方面都要理解才能还原先人当时的理解,以上纯属是个人看法,因不敢妄推圣义,也希望大家指导纠正。

加减化裁: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息风;若兼阳明腑实,见谵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

附注

附方 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参。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

附方 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

功用 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 温疟或风寒热痹症。

附方 白虎加苍术汤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人参、粳米、苍术。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

白虎属金,主杀伐,代表颜色是白色,对应秋季寒凉肃杀之气,而它的白,因为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出于五行。白虎汤,也是源自于张仲景的《伤寒论》,退热的经典方剂,因为其退热之快,犹如秋临大地,暑热之气迅速退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浮滑,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本草纲目》:“东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初虞世《古今录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亦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王焘《外台秘要》治骨蒸劳热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言其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名医录》言睦州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谓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益甚,遂至不起,此盖用药者之瞀瞀也,石膏何与焉。

《药征》:“《名医别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举白虎汤之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可以见己。余也笃信而好古,于是乎为渴家而无热者,投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 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白虎”为代表西方之意,中医学把西方又代表秋天,白虎汤的意思,是说人身热邪太盛时,犹如夏天暑热炽盛之时,刮来一阵清凉的秋风(指服了白虎汤),暑热顿时消散。故取白虎为汤名,言其能清热之性。所以本汤用于治疗高热性疾病,可说是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有的医家在治疗重病时,把生石膏加至60~90克甚至120~150克,而救死回生。

【方解】

金·成无己: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热甚于内者,以寒下之;热甚于外者,以凉解之;其有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发者,非此汤则不能解之也。夏热秋凉,暑暍之气,得秋而止,秋之令曰处暑,是汤以白虎名之,谓能止热也。知母味苦寒,《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苦甘;又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欲彻表热,必以苦为主,故以知母为君;石膏味甘微寒,热则伤气,寒以胜之,甘以缓之,热胜其气,必以甘寒为助,是以石膏甘寒为臣;甘草味甘平,粳米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热气内蕴,消烁津液,则脾气燥,必以甘平之物缓其中,故以甘草、粳米为之使。是太阳中暍,得此汤则顿除之,即热见白虎而尽矣。立秋后不可服,以秋则阴气半矣,白虎为大寒剂,秋王之时,若不能食,服之而为哕逆不能食,成虚羸者多矣(《伤寒明理论·卷四》)。

明·许宏: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若脉沉实,大便秘者,为阳明热甚,属大承气汤下之。今此脉洪大,烦渴能饮水者,为肺热甚也,属白虎凉之。经曰:热淫所胜,佐以甘苦,以知母之苦为君,大治肺热;以石膏之寒,佐之为臣;甘能散热,甘草、粳米之甘,为佐为使,以救其热之气,而缓其中者也。且此四味之剂,论之为白虎者,以其为金神秋令肃杀之意,大治伤寒大热汗出,颁渴饮水者,为神禁之方也(《金镜内台方议》)。

明·吴昆:石膏大寒,用之以清胃;知母味厚,用之以生津。大寒之性行,恐伤胃气,故用甘草、粳米以养胃。是方也,惟伤寒内有实热者,可用之。若血虚身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死无救,又东垣之所以垂成矣(《医方考》)。

清·柯韵伯:邪入阳明,故反恶热,热越故汗出,因邪热铄其津液,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故脉洪大,半犹在经,故兼浮滑。然火炎土燥,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经曰:甘先入牌。又曰:以甘泻之。以是知甘寒之品,乃泻胃火、生津液之上剂也。石膏甘寒,寒胜热,甘入脾,又质则而主降,备中土生金之体,色自通肺,质重而含脂,具金能生水之用,故以为君;知母气寒主降,苦以泄肺火,辛以润肾燥,故为臣;甘草为中宫舟揖,能土中泻火,寒药得之缓其寒,使沉降之性皆得留连于胃;粳米气味温和,禀容平之德,作甘稼穑,得二味为佐,阴寒之物,庶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为西方金神,取以名汤,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更加人参,以补中益气而生津,协和甘草、粳米之补,承制石膏、知母之寒,泻火而上不伤,乃操***之术者(《古今名医方论》)。

清·尤在泾:阳明者,两阳之交,而津液之府也。邪气入之,足以增热气而耗津液,是以大烦渴不解。方用石膏辛甘太寒,直清胃热为君,而以知母之咸寒佐之;人参、甘草、粳米之甘,则以之救津液之虚,抑以制石膏之悍也。曰白虎者,益取金气彻热之义云耳(《伤寒贯珠集》)。

清·王晋三:白虎汤治阳明经表里俱热,与调胃承气汤为对峙。调胃承气导阳明腑中热邪,白虎泄阳明经中热邪。石膏泄阳,知母滋阴,粳米缓阳明之阳,甘草缓阳明之阴。因石膏性重,知母性滑,恐其疾趋于下,另设煎法,以米熟汤成,俾辛寒重滑之性得粳米、甘草载之于上,逗留阳明,成清化之功。名曰白虎者,虎为金兽,以明石膏、知母之辛寒,肃清肺金,则阳明之热自解,实则泻子之理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吴鞠通: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此白虎之禁也(《温病条辨》)。

清·唐容川:四药甘寒,生胃阴,清胃火。阳明燥热得此,如金飙夕起,暑酷全消,故以秋金白虎名汤。乃仲景伤寒阳明之正方。借治血症,脉洪大、发热、口渴者,尤有捷效(《血证论》)。

清·张锡纯: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质重气轻,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用知母者,取其凉润滋阴之性,既可佐石膏以退热,更可防阳明热久者之耗真阴也;用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逗留石膏之寒凉不致下趋也;用粳米者,取其汁浆浓郁,能调石膏金石之药,使之与胃相宜也。药止四味,而若此相助为理,俾猛悍之剂,归于和平,任人放胆用之,以挽回人命于垂危之际,真无尚之良方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