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搞懂阴阳二气在人体内的千变万化是预防疾病的根本!

 华华YHBH0207 2019-05-17

《内观经》有云:“天地媾精,化生万物。”万物皆秉天地阴阳二气交合化生,由简入繁,由单入杂,千变万化,无穷无尽,人属生理结构相对繁杂的万物之灵,是元始基因细胞多元量化繁衍生息的结果,与西方猴子进化论的直线冥想观悖论大不相同,直线前进是个死胡同,一味寻求冒险和刺激是违背自然规律的,等到刹不住车的时候就为时已晚!所以古圣先贤的阴阳之道,从不搞什么对立分割,只讲调和圆满,顺应自然,造福苍生,福泽后世,如此才形成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事实上五千年前的上古文明更要高级,人人长寿,伏羲、女娲、神农等是神一样的存在,早已参透自然万物不尽奥妙的自然科学原理,懂得了宇宙暗能量的收藏与妙用,这是今天望尘莫及的。

人秉天地阴阳二气化生,天清地浊,上下交合,有顺有逆。顺之则心身安泰,逆之则百病丛生。所以阴阳二气,为天地道化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修养之精髓也,不可不知。阴阳在身,以腹上为天,腹下为地,上清下浊,清气浮上,浊气泄下,不可逆也。又阳化为气,阴化为形,精气神为阳,五脏六腑为阴,阳由阴生,阴为阳藏,阳动阴静,是生寒热。寒气生浊,在上则腹胀(阳气阻滞不通);热气生清,在下则拉稀(阴气受压下泄)。上下反逆,百病丛生,知之调和,内守中丹,气和脏润,容光焕发,精神饱满,百病不侵,此为预防未病之本也。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在天为云,在地为雨,云为地气上升,雨为天气下降。就如呼吸从鼻而入,屎尿从下窍而出;气息充盈表面经络毛孔,血液游走心肝脾肺肾筋脉;清阳充实四肢,浊阴残留六肺。上下表里内外,皆是阴阳化育之居所,清浊造化之本原,逆之则病,调和于中则守,守之则虚邪不入,造化之妙。阴阳化育,初为水火二气,水火不容,得丹田脾土调和,水为精火为气,精为形气为神,精气存而不竭,神自具足,此乃造化之妙,神清气爽,则邪欲不生,百病自绕道而走也。

饮食气候亦需阴阳调和病不内发

饮食分五谷五禽六蓄五菜等,亦分阴阳,清淡为阳,厚重为阴,由五味统之,五味即为今天的酸甜苦辣咸。饮食清淡则气脉和通,心神舒爽;饮食厚重则精元耗散,腹闹下泄。又分甜辣为阳,生温热,温热太过则伤气,发汗如雨,阳散虚脱;酸苦为阴,生寒凉,寒凉太过则伤形,烦愁密布,阴滞浮肿。夏热冬寒,所以夏天宜食酸苦,冬天宜食甜辣,如是阴阳得调,精神内守。五味调形,樵夫还是建议大家多吃清淡,清淡活气养神,神足形光,五味补形,粗看为补,实看为伤,是味即浊,如上文阴气滞内,烦愁浮肿,容貌阴沉,此《黄帝内经》所言未及之处,亦当取精弃糟,灵活变通而用!

樵夫曰:上士养心,中士养气,下士养生。心为人身之主宰,造化之机要也!心养气和,气和神足,神足形光,阴阳自合。比守丹田修炼还管用,养心之法至简,只有常清静三字而已,另外亦可参考樵夫详解的心经或直接读心经原文,功效无穷!心静即是大定,烦恼不留即是自在,阿弥陀佛!您又怎么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