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珐琅彩瓷——古瓷中的极品

 RK588 2019-05-17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特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处理。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 工艺最美,堪称极品之作。

     环顾海内外,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之雍正珐琅彩瓷,无论质地和数量,均堪称世界之冠。藉此展览的推出,期待观众能与策展人一起透过实物检证文献记载,以更进一步认识雍正朝的珐琅彩瓷。

      传世珐琅彩瓷绝大多数属于清宫旧藏,加上器表纹样极其精美细致,故自紫禁城开放成为故宫博物院以来,即成为藏家鉴赏追逐的目标。坊间对于此类产品因而也出现「古月轩瓷」,由姓金名成,字旭映,或胡姓画匠所画的瓷器等多种说法。时至今日,检阅相关文献与档案,可知几乎传世的所有珐琅彩瓷自盛清后皆收藏于干清宫中的库房里;不仅流传有绪,而且甚至连同乾隆朝配制的楠木匣一起收贮,明显地无「古月轩」典藏的史实,也无衍生的胡姓画匠之说。

      「金成」、「旭映」,是雍正朝珐琅彩瓷上经常出现的两枚印章。尤其是画有红彩花卉的作品上,一定看得到这两枚印文。事实上,从珐琅彩瓷产烧背景的渊源脉络来看,康熙朝时西洋画珐琅器与技术传入清宫创烧之际,必须使用原施于金属胎的珐琅料施涂于瓷器上。康熙时造办处尚未能自行提炼彩料,以致许多颜色必须仰赖进口,而透过不同色料的混合才能创造出更多的颜色。在以西洋技术为前导下,一类以金发色的金红彩,因在清朝前所未见,遂对清宫造成极大的冲击;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持续不懈地试验,冀望能开创出属于清朝本土的红色彩料。

      雍正六年(1728)怡亲王允祥在造办处主持彩料提炼计划,最后成功地提炼出十八种颜色,为雍正珐琅彩瓷的产烧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但其中并未包含红色颜料,致使雍正皇帝和怡亲王仍然必须持续督促研发工作的进行。不过透过现在的显微观测,却发现雍正朝其实已能掌握源自西洋以金发色的技术。此一传承自康熙朝,从广东一路到清宫,乃至拓展至景德镇的金红彩,其成就足以和古今中外相互辉映,应是此一展览给予「金成」、「旭映」的诠释。

     在装饰纹样上,由于雍正皇帝倡导「内廷恭造式样」,亲自发出「秀雅」、「细致」的要求,也指定唐岱、戴恒、贺金昆、汤振基和郎世宁等院画家为画珐琅器制作稿样。影响所及,无论是满饰纹样或装饰有诗、书、画、印四种元素的组群,无不美轮美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