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 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01 南人第一相 大宋真宗景德五年(1008)十月,皇帝赵恒在泰山完成“封禅”大典,祭天为封,祭地为禅。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的皇帝。 在泰山顶上参观石碑,一块碑上写着“朕钦若昊天”,饱读诗书的君臣,当然知道这是《尚书》上的一段话。 这么巧,赵恒非常高兴,对身边的王钦若笑道:“你看你看,这是老天爷早就注定的事。就是你要跟着朕一起来祭祀天地。” 看的出,真宗喜欢王钦若的确超过一般人。 王钦若,江西新余人。 两次任宰相,是北宋任宰相的第一个南方人,标志着南方人更多地进入帝国的中枢机构,拥有更多话语权。 从泰山封禅回来没多久,老王终于正式拜同平章事(正相)。 老王感慨良多:“为了王旦大人的一句话,我这宰相迟到十年。” 早些年真宗有意拜钦若为相,当时正副宰相都是北方人,一个是王旦,一个是寇准。 这些北方人对崛起的南方士子很有偏见。 特别是寇准,直接对皇帝说:“南方人不够厚重,不能成为士子的冠军。” 曾经硬是把南方人的状元夺给北方人。 宰相这样的重要位子,更是坚决不同意王钦若拜相。 王旦平和点,但拿出很有分量的理由:太祖赵匡胤曾经明确说过,南方人不能坐宰相这个位子!刻字碑在此!真宗这才作罢。 一则是王钦若手段了得,非常能投其所好,真宗皇帝特别喜欢和他在一起。 二则随着南方经济的大发展,南方文化的蓬勃兴旺是挡不住的趋势,每年都有大批的南方人中进士入仕途,文化中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是大势所趋。 南方人当宰相是迟早的事,王钦若运气正好,得其所哉,拔得头筹,成为大宋南方人中的第一位宰相,而名扬天下。 此后大宋南方二十九人拜相,占了半数。 而那块太祖时刻下南方人不得为相的石碑,老王当宰相后,不知道跑哪去了。 到王安石、章淳这些南方人为相,石碑早没踪影。 02 资政殿学士 皇帝都有几个得力副手,但脾气相投的不多。 人都是需要朋友的,皇帝也不例外。 真宗皇帝知道寇准、王旦这些人有本事,也重用他们,但不会一起玩。 他们太直,不喜欢放下架子迎合皇帝,如寇老西,时不进还顶撞几句,让人不舒服。 但王钦若就知趣的很,赵宋的皇帝都推崇道教,老王就是此中高手。真宗和他在一起很有话说,本事也高,自然有事没事都在一块。 景德元年(1004),辽国大举进攻。真宗害怕打仗,副相(参知政事)王钦若劝他迁都江南,受到寇准的怒斥:“说迁都的人该斩首!” 在老寇的努力下,真宗亲征澶州。 宋军士气大振,射死辽国大将萧达兰,形势大好。 最终宋辽订下盟约,宋每年给辽岁币三十万,辽称宋为兄。 史称“澶渊之盟”,和平到来。 寇准知道王钦若和真宗的关系铁,留在皇帝身边,肯定影响皇帝的战斗意志——王钦若是主和派的代表。 把他打发到河北大名府,抗辽一线,也是给老王挖坑的意思。 和约签订后,老王回来,罢去了参知政事。 真宗特意设了个“资政殿学士”给老王,没有具体工作,只是高参。 寇准讨厌老王,硬把这资政殿学士定义为低于翰林学士,真宗知道后不高兴,把老王封为“资政殿大学士”,位置更高! 特意召老王来安慰,满意了吧? 后来“资政殿学士”就成为荣誉性岗位,只有退下来的宰相才有份。 苏东坡死后只是“端明殿学士”,追封“资政殿学士”。 老王就是真宗的坏朋友,他和寇准扛上了。 一天老寇汇报完工作,大步走远,真宗目送。 钦若边上轻轻问道:“陛下以为寇准是社稷之臣吗?” 真宗笑道:“对啊!” 钦若说:“澶渊之盟,陛下不以为耻吗?怎么还以为寇准是功臣?春秋之时,小国都认为城下之盟是耻辱,何况我大宋国?” 一番话把真宗讲得心里空落落的。 钦若再加上一把盐:“陛下看过人赌博吗?赌徒输红了眼,把所有东西都押上,叫作孤注一掷,陛下您在澶渊就是寇准的‘孤注’哟!” 这话很恶毒,真宗疏远了寇准,终于还是把他打发远远去了。 03 天书 老王人长得矮小,脖子上有个瘤,人称“瘿相”,显得比较猥琐。 品性中,鬼鬼祟祟的手段不少。 当年他在三司(财政部)工作,有个能干的干部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从五代以来,全国百姓因逃亡拖欠的税钱,政府还在追究,但老百姓的确没钱缴。 干部说:“我要向皇上提建议,免除这笔钱。” 王钦若连夜召集人马把这笔钱算清楚,第二天就以自己的名义向真宗请示。 真宗惊讶地说:“先帝怎么不知道?” 老王说:“先帝当然知道,就是留给陛下您处理。可以广收民心嘛!” 这事汇报的太好了,回答的太对了! 真宗非常舒服,减免钱粮一千多万担,释放了三千多人。 大表扬老王:真有宰相之才! 自从被钦若说成自己订了城下之盟,真宗很不舒服。 怎么才能挽回面子呢? 老王说只有封禅泰山,如秦皇汉武那样,昭示天下,大宋国的繁荣昌盛。 封禅是件天大的事,没有大的理由,提不上会议议程。 那么就要有天降的“祥瑞”,表明上帝表扬大宋,咱们就可以封禅了。 老王神神道道的事懂得多,在他的导演下,真宗说自己做梦,神仙要赐给自己“天书”。 王钦若到泰山任职,泰山一个樵夫在山上发现一颗树上挂着个黄绢,写着蝌蚪文字。 拣来上献给王钦若,老王学问就是高,一看,是《天书再降祥瑞图》,呈给皇帝。 原先在宫里也发现了天书,于是开始本文开头所说封禅运动。 老王真是善解人意,真宗浩浩荡荡地东封西祀,搞得举国上下,神道流行。 真宗是如愿以偿地找回了面子,君臣却在历史上遗笑千年。 明眼人如王旦,早就看出这个闹局,却不得不跟着走,气得遗言说:剃个光头入殓。 老王因此很得真宗欢心。 他当主考官时收受贿赂,虽然证据很多,但老王有本事不认,真宗背地里也挺他,居然全身而退。 运气也不错,真宗后期,丁谓当权,老王和他合不来,被排挤出京。章献皇后扶持仁宗上台,第一件事,由仁宗亲自飞白体写上“王钦若”三个大字,夹在药方里,派人送给老王。 老王连夜动身,飞马入京,第二天第二次拜相,当场把所有的大臣都惊呆了。 04 册府元龟 平心而论,王钦若的阴招是很多,但本事不会小。 不然不会宦海沉浮多年,不倒翁一般活跃在政坛的第一线。 那年他被寇准打发到河北大名府——大宋北京,直接面对凶悍的辽国骑兵。 老王恨透了寇准,但工作上没有含糊。 他看中了能干的部下孙全照。 军事上的事全权委托他指挥。 老孙果然不凡,辽兵来犯,三下五除二打退。 钦若在边界没有丢面子,还为自己的生涯赢得了几分。 真宗皇帝赵桓任开封府尹,太子之时,曾到地方调查灾情。 发现灾情严重,就当场拍板:立即开仓赈灾,免去重灾区17个县七成赋税。 本着救灾如救火的原则,小赵来个先斩后奏。 没经过老爸太宗的同意就施行了。 这下捅了大漏子。 宋太宗猜忌心很强,老子还在,小子你得瑟什么? 下令给我再查一次,看看有没有必要这样做,老三(赵桓)是不是沽名钓誉,打自己小算盘? 这赵恒吓毛了。 不小心这太子的位子保不住! 调查组的组长就是年轻的王钦若。 小王认真负责地核查帐目,实地问讯有关人员。 最后给皇帝上了个终结报告:太子做的对,最好还要给灾区百姓免掉全部赋税。 这给太子的一票太有力了。 小王声誉很好,太子也牢牢记住了王钦若这个名字。 可见每个人都是多面体,大约沒有人愿意死后背个“奸臣'的标签。 王钦若文化上有个大成就,和杨亿等人编撰了《册府元龟》,这本书材料丰富,引经据典,从上古到五代,按人物、事迹分门别传。 有很多原汁原味的历史掌故,成为不可多得的一部大书。 和《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丽》并称大宋四大书。 只是老话说得对,性格决定命运。 老王在编这本书时,还是最在意真宗的意见,凡是真宗大表赞许的,老王最后要让他知道这是我主编的; 凡是真宗有所不满的,老王都搞到杨亿同学头上去。 编书编到后来,杨亿等人都肝火大旺。 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老王就是要处处占便宜,不惜踩着别人往上爬,果然是个讨厌鬼。 报应果然: 钦若子从益,终赞善大夫,追赐进士及第。 后无子,以叔之子为后。 《宋史·王钦若传》 |
|